梁文芳

梅縣具有悠久的革命斗爭歷史,早在1925年冬,就成立中共梅縣支部。1927年1月,成立了中共梅縣部委,成為領導原嘉應五屬大部分地區和閩之武平、贛之尋鄔等縣(簡稱閩粵贛邊)范圍的中共地方黨組織。同年5月,梅縣黨組織發動了震撼粵東乃至閩粵贛邊區的梅縣“五·一二”武裝暴動,并成立了紅色政權—梅縣人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東路第8團和第10團,進入武裝割據、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新時期。
1929年10月,朱德等率紅四軍游擊粵東北,攻占梅縣城。梅縣黨組織和民眾積極配合紅四軍的軍事行動,短時間內湊集兩萬余塊銀元支持紅四軍。紅四軍來梅,有力地推動了梅縣土地革命斗爭形勢的發展。
1930年2月,在各區鄉成立蘇維埃政府的基礎上,梅縣在梅南成立梅縣蘇維埃政府。在縣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梅南、畬江、松江、梅西、瑤上、丙村、西陽、梅北等區鄉首先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運動。梅縣蘇區的各項建設,迎來了全盛的開始,成為朱毛紅軍控制的閩粵贛三省紅色區域內完整的蘇區縣。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對梅縣與贛南地區的陸路交通經貿等方面密切聯系的高度關注與贊譽,為中共中央與蘇區中央局,把梅縣蘇區納入需不斷完善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南部區域范圍,奠定了基礎。
1930年9月,六屆三中全會確定,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的紅軍開創的根據地內設立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蘇區中央軍事委員會。此后,梅縣蘇區在閩粵贛特委西北分委領導。革命武裝先后分別編入工農紅軍,在朱德、毛澤東直接統一指揮下,為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南部區域,前赴后繼,浴血奮戰。1930年5月起,梅縣蘇區地方軍民密切配合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戰爭,與國民黨毛維壽旅、張達旅及梅縣各區鄉警衛隊進行了大小一百多次戰斗,為配合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的反“圍剿”,作出了積極的奉獻。
1931年秋,閩粵贛省委、閩西蘇區派出陳仲平、練玉輝等人到梅縣加強領導力量,建立了一條從松口至松源直達江西瑞金、會昌的運輸線,向中央蘇區輸送奇缺的藥品、食鹽、布匹等大量物資,輸送李碧山、王華、王建良等一大批黨員青年到江西參軍參戰,一直堅持到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同時,福建省委執行中共中央“閩西向北發展前,必須恢復發展韓江上游根據地”指示,在1932年5月先后派出紅十二軍之35、36師和杭武警衛團,出擊梅縣松源、桃堯、隆文等地,幫助梅縣蘇區鞏固政權,確立梅縣蘇區成為中央蘇區福建省南部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2年冬后,位于中央蘇區南部前沿的梅縣蘇區進入艱苦的反“圍剿”斗爭。1933年3月,中央蘇區主力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在贛南宜黃的草臺岡、東陂等地與國民黨軍決戰時,同屬福建省蘇區南部區域的梅縣蘇區軍民與武平獨立師、紅二十一軍相互呼應,積極配合紅一方面軍一部,牽制南面的國民黨軍,為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最后勝利作出貢獻。同年秋,中央蘇區進入第五次反“圍剿”。在李德、博古等指揮下,反“圍剿”戰爭進入殘酷的階段。1934年4月1日,國民黨第二軍軍長李揚敬在梅召開軍事會議,部署重兵進犯贛南(中央蘇區首都瑞金),作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劃定的中央蘇區第三作戰區的梅縣蘇區軍民,積極配合反“圍剿”戰爭,派出武裝到筠門嶺阻止國民黨軍。同時,革命武裝頻頻出擊,打擊反動勢力,先后攻打梅南、畬江、長沙鄉公所和石坑鄉公所,破壞國民黨的交通,為保衛中央蘇區最南端的區域,浴血奮戰,有力地牽制了國民黨向江西進剿的大量兵力。梅縣蘇區的黨組織與軍民一直堅持斗爭。進入三年游擊戰爭與抗日戰爭時期,梅縣成為梅縣、武平、蕉嶺、上杭等邊區黨的領導中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陳毅、朱云卿、羅榮桓、聶榮臻、粟裕、譚政、羅瑞卿、肖克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中央蘇區梅縣留下了革命足跡;葉劍英、肖向榮、梁錫祜、朱云卿、盧偉良等梅縣兒女,先后進入中央蘇區,成為優秀政治、軍事指揮人才。在創建蘇區的艱苦斗爭中,梅縣蘇區人民遭受了國民黨軍的殘酷摧殘和殺害,有姓名可查的烈士就達642人(不含紅四軍反攻梅城犧牲的293名外籍無名烈士),其中有廖祝華、黃炎、黎果等5位縣委書記光榮犧牲,被害群眾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