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縣松口仙溪山口村人,早期著名的紅軍高級軍事干部。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不久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5年2月和10月,隨廣東革命軍兩次東征。東征勝利后留校任輜重隊長。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后輾轉入閩西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
1929年10月,紅四軍奉命出擊東江,被分配到興寧協(xié)助指揮武裝斗爭。同年12月當選為興寧縣委副書記,從此與羅屏漢、羅梅祥等隨軍轉戰(zhàn)在九龍嶂和五華、興寧、龍川等縣游擊區(qū)。1930年5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軍成立,擔任參謀長。1931年1月初,與劉琴西一起北上江西尋鄔,后被任命為紅二十二軍政委,與軍長肖克率隊轉戰(zhàn)贛南。1932年,調中央蘇區(qū)紅軍大學任主任,負責培訓參謀人員。1934年10月,與主力紅軍一起參加長征??箲?zhàn)爆發(fā)后,受中央軍委派遣,到新四軍軍部任教導總隊負責人。1941年1月,蔣介石、顧祝同策動皖南事變,在安徽茂林地區(qū)率隊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39歲。
肖向榮(1910-1976)
廣東梅縣石扇人。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次年1月轉為共產(chǎn)黨員。1927年“五·一二”武裝暴動后,擔任共青團興寧縣特支書記。1929年1月,調任共青團東江特委秘書長,后又改任中共東江特委秘書長。1930年11月初,任東江特委西北分委常委。12月初,任閩粵贛蘇區(qū)特委秘書長。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黨中央開辟了一條由上海到香港,再經(jīng)汕頭、大 埔、青溪、福建永定進入江西中央蘇區(qū)的交通線。擔任閩粵贛省委秘書長期間,除了處理省委日常事務處,還負責紅軍交通工作,把鞏固“紅色交通線”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接待過任弼時、葉劍英、聶榮臻、王稼祥、張聞天、博古等100多位領導同志。1931年11月又被任命為永定縣縣委書記,目的就是為了加強這條交通線的領導。
1932年3月,被調往閩西蘇維埃政府文化部。同年5月,由中央蘇區(qū)局書記周恩來寫介紹信調到紅一軍團工作。1934年10月,隨軍出發(fā)突圍長征。1935年7月后,調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紅一軍團統(tǒng)戰(zhàn)部長和紅一軍團宣傳部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的宣傳部長、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的副秘書長、國防科委副政委兼政治部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盧偉良(1910-1988)
廣東梅縣大坪人。1928年1月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春,被選為梅縣團縣委書記,后任東江團特委任常委兼五華縣團特派員。
1930年,擔任廣東省委交通員,主要負責中共閩西特委和廣東省委的聯(lián)系。同年底,任大埔青溪秘密交通站站長。期間,先后多次機警地安全護送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干部和數(shù)百名同志,以及大批黨的機密文件到江西中央蘇區(qū),為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中央蘇區(qū)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2年3月,由葉劍英安排在紅軍總司令部第二局任偵察參謀。1934年春,調到瑞金紅軍大學參謀班學習,畢業(yè)后擔任國家保衛(wèi)局總隊部參謀長。
1934年10月,跟隨紅軍部隊長征。紅軍到達陜北后,擔任從延安到上海的交通員。1937年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調任新四軍東南局交通站站長、第四戰(zhàn)區(qū)第三游擊隊新編大隊政訓員、東江軍事委員會參謀、東江縱隊多個領導職務,對東江縱隊的建設和東江抗日武裝斗爭的勝利開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6年6月任山東渤海軍區(qū)參謀處長。
1949年9月起擔任興梅地區(qū)首任專員、地委常委,華南國防公路修建總指揮部干部部副部長兼處長,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等職。1983年離休。1988年5月25日在廣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