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福
摘要:稻鴨共育是以稻作水田為條件,以種稻為中心,家鴨田間網養的自然與人工相配合的生態農業系統,是有效控制常規稻作生態污染的重要技術途徑。
關鍵詞:稻鴨共育;增產增收:技術要點
稻鴨共育技術與傳統稻田養鴨的最大區別在于:傳統的稻田養鴨僅在白天把鴨子放養在稻田中養育。而稻鴨共育技術是將雛鴨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為止,鴨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鴨構成一個相互依賴、共同生長的復合生態農業體系。現將稻鴨共育增產增收機理及稻鴨共育技術要點簡介如下:
一、增產增收機理:
1.優化群體結構
(1)增肥:稻鴨共育期間,一只鴨排泄的糞便約重15公斤,相當于氮50克,磷68克,鉀30克,可滿足50平方米稻田所需的肥料,水稻的整個生長過程不需要施用其它外來肥料。
(2)中耕渾水:鴨子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動和游泳,起到為稻田中耕渾水的效果。水的攪拌使空氣中的氧更容易溶解于水中,促進水稻的生長;泥土的攪拌產生渾水效果,會抑制雜草的發芽。
(3)促進稻株發育:鴨在稻株問不停地活動,鴨嘴不斷地在水稻植株上尋找食物,這種刺激能促進植株開張和分蘗,促使水稻植株發育成矮而壯的扇形健康株型。增強抗倒伏能力。
2.減少病蟲草害
(1)除草:根據鴨的特性,它喜歡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鴨在稻田里的活動過程中。它的嘴和腳還能起到除草的作用。鴨能夠比較有效地除去稻田中的雜草。
(2)除蟲:鴨子非常喜歡吃昆蟲類和水生小動物,能基本消滅掉稻田里的稻象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蝽象等害蟲。
3.提升鴨子品質
鴨子在稻田內長大,環境無污染,以水中雜食、害蟲及部分水生小動物為主食,有了這些鴨子成長中所需的優質天然食物,不需喂養飼料與抗生素。由于其生長周期較長,飼養密度低,活動空問大,吃活食多,因而稻鴨共育的鴨子與圈養的鴨子相比,鴨肉的瘦肉率高,皮下脂肪少,肉質結實,味道純正。
4.降低生產成本
鴨子在稻田內啄草吃蟲,節約移栽后稻田化學除草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的藥劑。施穗粒肥用的尿素以及節約用工等費用。鴨子排泄的糞便又為稻苗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節省了購買化肥費用,同時又可節省養鴨飼料費用。
5.改善生態環境
現代稻作生產主要依賴于化肥、農藥等大量化學性物質的投入來獲得高產穩產,這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使稻米品質受到危害。稻鴨共作生態系統中由于鴨子的加入而使得水稻栽培過程的多個生產環節由鴨子來承擔。減輕農田環境污染,其主要生態優勢表現為:除草效果、除蟲防病效果、增肥效果、中耕渾水效果、省工節本效果。
二、稻鴨共育技術要點
1.選用適宜的水稻優良品種
在單季稻區應選用株型緊湊、莖粗葉挺、分蘗力強、抗逆性好(抗倒伏、抗稻瘟病等)、品質優、成穗率高、熟期適中的大穗型優質品種,比如在綦江區橫山鎮回龍村(海拔約700米)就宜選用優質雜交水稻品種內5優39。
2.選用適宜的鴨子優良品種
應選用體型小(以成年鴨每只重量1.3-1.5公斤左右為好)、適應性廣、生活力強、活動時間長、活動量大、嗜食野生生物和肉質優的蛋肉兼用型、蛋用型或雜交鴨作為首選品種。如四川建昌鴨和麻鴨等,放養稻田穿行靈活,食量相對偏小,對水稻生長無妨礙;而體型較大的肉用鴨,由于易壓倒秧苗,又不善于活動而不能選用。
3.搭建好田問圍欄和鴨棚
在水稻田塍周圍用尼龍絲網圍欄,每隔1.5米左右打一根小竹竿(樁)作為支撐,以固定圍網不下垂,為防逃防外敵傷害,圍網高度不低于85厘米,同時圍網的網眼要小,網眼直徑1厘米以內為宜。以免鴨子頭伸出網外而被吊死。在稻田飼養中。為了防止強光照射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為鴨修建一個簡易的棲息場所。
4.田塊利用與水分管理
在稻田水分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排灌通暢的獨立水系,不得與非共作區稻田串灌和漫灌。灌水深度以鴨腳剛好能接觸到泥土為宜。使鴨在活動過程中充分攪拌泥土。為此要求在鴨子不同生長階段實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放鴨初期以3-5cm水層為宜,既可防止天敵襲擊,又可保證鴨子游戲;放鴨中后期,為保證鴨子在稻田正常活動,以5-8cm水層為宜,水過深則會影響鴨子除草除蟲效果。另外,一般在共作期內不擱田,如為了使莖稈更加健壯,可實施分區擱田或在田邊挖一定的溝渠來供鴨臨時飲水。在抽穗收鴨之后排掉田間水層,保持干干濕濕,利于水稻灌漿充實。
5.稻田鴨承載量及放養時間
插秧后一周左右時問,待秧苗活棵,將孵化8-15日齡的雛鴨放人稻田,放入稻田的時候,以晴天為宜;寒冷的天氣會使鴨體溫下降衰弱而死。剛孵化雛鴨應放在鴨舍里飼養,并在鴨舍里放置一些淺底的盛水容器,讓雛鴨進行訓水鍛煉。放鴨密度一般稻田10-15只/畝。
6.做好鴨病的預防
鴨病防治方面,雖然有專家提出了稻鴨共作中鴨病的預防和免疫措施,但目前對于鴨子在稻田露宿養殖的防疫技術還不完全成熟,一定要做好鴨子的免疫和病害防治,如發現病鴨要及時處理。
7.加強捕鴨后水稻管理。做好稻、鴨產品加工和品牌營銷
水稻齊穗灌漿或稻穗下垂時,為防止鴨啄食應及時收捕成鴨,同時做好捕鴨后水稻后期的田間管理。
三、總結
稻鴨共育生態種養殖技術是我國日放夜歸傳統稻田養鴨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它既能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豐富市場,又有利于糧食安全、節本增效和保護環境等,對當前調整稻區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