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富
摘要:為增加玉米產量,減少空稈率,提高經濟效益,本文淺析了玉米空稈的原因,并提出預防玉米空稈的有效防治措施。
關鍵詞:玉米;空稈原因;防治措施
1玉米發生空稈的原因
1.1施肥不合理。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空稈率越高。單一施肥比配方施肥空稈率高,施用二元肥料比三元肥料空稈率高。
1.2種植密度過大。對于同一品種,在同等施肥基礎上,由于種植密度的提高,玉米的空稈率漸漸增多。在同一塊地上,每個玉米品種都有合理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過大,導致田問郁閉,光照不足,通風不良,光合作用降低,合成有機營養變少,所以空稈率提高。
1.3水分供應不夠。玉米的生長發育應該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若水分未供應充足,植株生長細弱矮小,葉片發黃,雌穗發育與分化受阻。據調查,玉米抽雄前后20天內,1立方土層保持180mm水量,穗粒數761粒;保持138mm水量。穗粒數486粒;保持50mm水量。穗粒數只有311粒。所以在土壤供水不夠時,可造成玉米空稈。
1.4授粉不均。玉米抽雄散粉期若趕上雨季,花粉粒黏著成團或吸水膨脹破裂死亡,失去散粉能力,可導致授粉受阻,空稈率提高。
1.5病蟲危害。在玉米遭受地下害蟲、玉米螟危害時,咬食葉肉,咬斷根系,個別的還可傳毒,打破輸導組織,讓組織壞死,導致養分和水分無法正常運輸;或是受病毒病、黑粉病危害,大量養分被病菌搶走而影響體內正常生理活動。導致雌穗發育受阻,可形成空稈。
2玉米空桿的防治措施
2.1引進和選育良種
優良的品種是提高產量和防治玉米空稈的基礎。品種的適應性問題是選育、引進、示范和推廣品種的關鍵。用目前品種資源為基礎,落實“生態環境相似”或“氣候相似”的原則,規范性進行相關的引種試驗、推廣和示范工作,采用最適宜本地生長發育且多年不衰的品種。
2.2精選種子
高純度的雜交種是提高產量和防治玉米空稈的關鍵。在播種前認真去除所選品種的癟粒和小粒,進行嚴格分級,盡可能讓種子純度一致(最好采用包衣種子、藥劑拌種),可有效控制空稈。還應把藥劑拌種合理浸泡,并在播前曬種1d~2d,能滅菌殺蟲,增加發芽率,提升出苗勢,減少空稈率。
2.3精細整地,增加播種質量
苗壯、苗全、苗齊是提高產量和防治玉米空稈的保障,所以應該精細整地,增加播種質量。按照地塊肥力水平,精細整地,做到土碎無根莖,上虛下實,并結合本地氣候特點及長期天氣預報,躲開多雨和高溫季節,足墑下種,適量播種及覆土,爭取苗勢一致。推動早熟避災,減少空稈率。
2.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和防治玉米空稈的手段。合理密植可以協調玉米粒數、穗數和粒重之間的矛盾。按照肥力水平、栽培方式、品種特性等,明確合理株數,設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提高透光透風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單位葉面積,增加葉面積指數(LAI),推動玉米形態構成,增加產量。還應全面運用寬窄行種植方式,打造虛實并存、松緊兼備的田間小氣候環境和耕層構造,來提升田間捕風透光狀況,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打造“邊際效應”,推動個體發育,憑借群體獲得高產。還應全面推廣間作套種,利用混作、間作群體形成的四凸式冠層或波浪式冠層新型群體結構,推動補償與自動調節作用。確保良好的透光通風條件,尤其是滿足“功能葉”的光照要求,推動莖稈粗壯,確保果穗發育正常,減少空稈率。
2.5加強田問管理,防治病蟲害
提高玉米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是提高產量和防治玉米空稈的保障。尤其做好間苗、壯苗、定苗和合理蹲苗,并結合中耕除草,降低病蟲危害,來利于高產。在玉米生長各時期,提高對玉米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及時預防、除掉玉米病蟲害,可有效降低空稈的出現。
2.6合理供應肥水
適量、適時地供應肥水,讓雌穗的發育和分化得到所需的營養條件,并重視施足氮肥,配合鉀、磷肥。苗期留意蹲苗,推進根系下扎,基部莖節縮短。拔節至開花期是雌穗分化形成和受精、授粉的關鍵。肥水供應要充分??赏苿哟扑氲恼=Y實和分化。肥力低的田塊,要增施肥料,關注前期重施追肥。推動植株生長健壯,控制后期脫肥;肥力高的田塊,要分期追,中后期重追,同時關注用量,對控制空稈有一定作用。玉米抽雄前后各半個月期間需水較多,遇到干旱少雨天氣,要適時灌水,不但能推動雌穗發育形成,還可縮短雌雄花出現間隔。方便授粉,降低空稈。
2.7適時化控
適時化控是提高產量和防治玉米空稈的方法。經過適時化控。有針對性地控制和調節玉米生育,刺激玉米發揮應有潛能,克服不利因素。打造良好的空間結構和理想株型,形成新的高產局面。按照玉米長勢,應在玉米6片~7片葉時每667m2用15%的多效唑70g兌水40kg蓋頂噴施,能減少株高,提升粒重。也可在玉米12片-13片葉時用玉米V8或玉米矮豐開展矮化控倒。
3總結
玉米空稈是環境生態因子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和種植習慣造成的。了解空稈成因,關注其危害,運用綜合應對措施,可避免空稈出現,推動玉米增產、種植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