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霞
摘要:牛支原體(Mycoplasma bovis,M.bovisl亦稱為牛霉形體,是引起牛發生感染的重要的致病性病原體之一,它是一種無細胞壁結構的原核微生物,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感染后主要導致肉牛發生肺炎,奶牛發生乳房炎、犢牛發生關節炎和肺炎等多種疾病。
關鍵詞:牛;支原體;防治
1.牛支原體病原學
牛支原體常寄生于正常牛體的呼吸道、眼結膜和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是正常牛和患肺炎牛上、下呼吸道的常見寄生菌。主要寄生在鼻腔,其次是乳腺。當牛發生應激時,這些寄生于上呼吸道的病原經氣管、支氣管大量聚集于細支氣管終末分支的黏膜表面,能夠引起原發性病灶,如果病原散在分布于多數支氣管黏膜表面時。就會引起肺部發生多發性病灶。慢性支氣管肺炎和多關節炎是M.bovis感染后引起的主要疾病,可以直接從受感染牛發生肺炎的肺病灶及淋巴結組織中獲得其分離物,另外,還可以從受感染牛發生乳房炎的牛乳中獲得分離物。
2.牛支原體病的病因分析
牛支原體病在全國各地廣泛存在,肉牛和奶牛最易感,小型反芻動物不易感。牛支原體病常被稱為“應激綜合癥”,與運輸應激有關系,即牛經長途運輸、飼養管理不當以此發生應激或疾病致使免疫力下降時易感染此病。M.Bovis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動物之間通過呼吸道經飛沫傳播。也可以通過近距離接觸病牛乳頭或吸吮乳汁、生殖道分泌物傳播,另外,如果使用感染M.bovis的公牛配種或人工授精用其凍精都可以導致該病原的傳播和擴散。
3.臨床癥狀
該病的臨床癥狀分為兩種。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發病速度較快,牛發病后48 h內發病牛數量迅速增加,癥狀表現為,體溫高達40-42℃,精神沉郁、咳嗽、有化膿性分泌物從眼鼻處流出,呼吸頻率大于40次/分種。呼吸急促。胸部聽診有哨笛樣啰音,而細菌感染主要表現為肺部實變。聽診幾乎聽不到肺部啰音,以此可將其與細菌感染的病例加以區別;慢性型癥狀表現不是很明顯。牛采食量較正常。體溫稍微升高至38.5-39.5℃。有少量黏液性或膿性的分泌物在眼和鼻腔排出,有干咳癥狀,胸部聽診亦有哨笛樣啰音。
M.bovis引起的結膜炎
癥狀:眼結膜潮紅,眼周膿性、粘性分泌物增多。角膜水腫或潰瘍,多數癥狀在14天后自行消失,但角膜會留有瘢痕。
M.bovis引起的關節炎
癥狀:關節蓄膿腫大。跛行等,關節腔內積有大量液體,滑膜組織增生。急性關節炎病例伴有發熱癥狀。慢性關節炎會展為鍵鞘炎和粘液囊炎。
M.bovis引起的中耳炎
癥狀:耳朵下垂疼痛,病牛搖晃腦袋,摩擦和抓撓耳朵、出現流淚甚至面神經麻痹,當單側或兩側鼓膜感染時,會從耳內流出膿性的分泌物。如果炎癥到達內耳,病畜則表現前庭耳蝸神經功能障礙,如頭部傾斜、眼球震顫、做圓圈運動等。
4.病理變化
病理組織學觀察多表現為壞死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內有炎性滲出液,間質增生。支氣管肺炎,肺泡內結構破壞;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化膿灶內有大量嗜酸性細胞碎屑,周圍出現少量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并伴隨有結締組織增生和機化。眼觀病理變化主要分布在呼吸器官、肺臟及氣管等,病情較輕者在氣管壁上出現少量的充血斑或出血點,肺的尖葉、隔葉和心葉出現局部肉變;肺和胸膜出現輕度粘連。并有少量積液;病情嚴重者肺部化膿灶增多,切面呈干酪樣壞死,質地變硬。并可以擠出膿液。M.bovis引起的壞死結節沒有明顯的包囊,質地柔軟不堅實,直徑在2cm之間,切開后可見微黃色干酪樣物質。
5.牛支原體病的治療
治療慢性病例常用的抗生素為泰樂菌素(4-10mg/kg體重)、土霉素(10mg/kg體重)、壯觀霉素(20-30mg/kg體重)、螺旋霉素(20mg/kg體重),病牛服用泰樂菌素、螺旋霉素和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后在肺部濃度比較高,因此對牛支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急性病例常用以下抗菌藥物: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磺胺類藥物、達氟沙星、氨芐西林、頭孢噻呋、恩諾沙星、泰樂菌素、青霉素鉀(鈉)、壯觀霉素、替米考星、鏈霉素。根據使用藥物的治療效果,治療應持續3-5天,治療急性肺炎通常選擇能靜脈注射的藥物。選擇治療的藥物要以抗菌譜廣、殺菌效果好為原則,同時還可以參考本牛場以前或其他牛場使用藥物的經驗。
止咳化痰藥。目前使用較多的是一種解痙藥溴芐環己銨,用其口服或肌肉注射,劑量為0.5mg/kg體重,持續5-7d,它能夠減少黏液的粘度,有利于黏液從呼吸道清除,從而使呼吸機能增強。
6.預防措施
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實施病原治療和對癥治療為主。要加強飼養管理,保證口糧搭配合理。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及礦物質,供給牛群清潔、充足的飲水,加強護理。不從疫區或發病區引進牛,堅持“自繁自養”,就近和產地購牛,減少交易環節,如確時需要引進牛時。必須對引進的牛進行隔離觀察,確保健康后才能混群飼養。牛群在經長途運輸后身體疲乏需要特別飼養恢復健康,在空欄期要對牛舍進行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