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王慶冉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增創農業發展新優勢,建設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郯城縣近年來以爭創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為總目標,突出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這一總要求,以提高小麥、玉米、水稻三大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經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為重點環節,充分發揮兩個作用。積極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社、示范村、示范鄉鎮”創建活動,全力打造郯城縣農業機機械化發展的升級版。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全面提升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
以農業機械化創新示范工程為抓手。強化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的導向作用,整合農機推廣機構、農機銷售企業、農機合作組織等各類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大先進農機裝備示范推廣力度。鼓勵農機銷售企業創新新型機械推廣方法,著力解決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以眾力農機、三農農機、廣泰農機等大型農機骨干企業為重點,打造一批集大型拖拉機、高效聯合收獲機、糧食烘干設備等高端農業裝備示范、銷售、培訓于一體的農業生產全過程解決方案服務商。
二、加強農機推廣體系建設,健全農機推廣體制機制
以縣鄉兩級農機推廣機構為主導,以農機科技示范戶、農機合作社等為補充的農機推廣體系。抓好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區建設。圍繞主要農作物,組織專家開展主導產業和主推技術的篩選與集成,進行品種、栽培、機具和加工等技術集成探索、試驗示范,打造一批可看、可學、可自制、可推廣的典型,以點帶面,不斷加快先進成熟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普及應用。
三、培育農機新型經營主體
圍繞“擴大規模、規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加后勁”的目標,進一步加強以農機合作社為重點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機作業規模化推進工程,加強農機合作社農業裝備、庫棚設施、辦公條件等硬件建設。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充分發揮郯城縣擁有兩個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優勢,鼓勵開展“小社聯盟、推動合作社聯社”的建設活動,加大對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經理人、財務人員培訓力度,引導農機合作社加強建章立制。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深入開展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積極探索帶機、帶地、帶資或技術人社的資本合作方式,完善農業生產過程“作業標準、服務價格、技術模式、生產資料”等“幾統一”的勞動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優先的分配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能手作用,鼓勵和支持開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推動農業生產向裝備智能化、種植規模化、過程機械化、服務社會化方向發展。
四、促進農機農藝融合
成立農機農藝融合協調小組和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化農藝體系、作業規范和質量標準,遴選推廣適于機械化作業的作物良種(如,小麥:煙農19號、濟麥22號;玉米:正單108、金陽光6號;水稻:臨稻16、陽光600;),統一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實施高效農機化規模生產示范引領工程,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示范農場建設。
五、提高農機信息化水平
開展“互聯網+農機”推進行動,建立縣農機管理服務信息化指揮高度平臺,通過互聯網、移動通訊、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手段,加強農機管理部門、科研單位、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機手和農民的互聯互通,推進互聯網、物聯網和農業機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提升農機管理服務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六、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引導群眾采取委托管理等形式,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區域化種植。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和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探索不同模式土地規模;堅持經營規模適度。使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生產手段改進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七、著力改善農機化生產條件
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發揮涉農資金最大效應,加大對水利、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對優先列入農業全程機械化項目實施的片區,優先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為全程機械化生產提供便利條件。今后高標準農田、新增千億斤糧食、土地整理、扶貧開發、水利建設等涉農建設項目,要集中打捆安排到農業全程機械化項目實施的片區,形成集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