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松
摘要: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在能夠保證種子完好發芽的前提下,將農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通過少耕、免耕、化學除草等技術過程的應用,減少土壤水蝕、風蝕,實現作物長期發展的一項農業耕作技術。農作物在旱區的保水、保土、保肥、保護環境更加適宜保護性耕作,達到節本增效、增產增收的效果,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進行、當前與長遠兼顧的重要農業科技工程項目。
關鍵調:保護性耕作;意義;措施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內容是用農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少(免)耕播種、少(免)化學除草和合理深松。其主要作業是,農作物秸稈殘茬處理、合理深松、免耕施肥播種、不用化學藥劑進行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綜合預防。其中,保護性耕作的重要內容就是秸稈還田,秸稈還田是把不能直接作飼料的秸稈(麥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稈等)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施人土壤中。農業生產的過程實際也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吸收能量,也需要不斷補充能量,不斷調理土壤中水、肥、氣、熱的含量。農業生產中應注重節水、節成本、增產、增效,抗病蟲害在環保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應該受到充分重視。可以增加土壤成分,加強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鉀素、磷素營養狀況,增加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重要過程,是農業持續性生產的必要措施,但由于大多數農民和機手,對這一技術了解不夠深刻,實施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結構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產生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部分秸稈還田后出現出苗率低、苗黃、苗弱,甚至死苗現象,沒有增產的效益,降低了產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一、碳氮比失調
秸稈正常碳氮比為65-85:1,而適合微生物生長的碳氮比為25:1,秸稈還田后土壤中氮素嚴重缺少,所以秸稈分解緩慢,苗因缺氮而黃化、弱苗,生長不良,應該在秸稈還田后補充部分氮肥。
二、秸稈粉碎不符合要求
秸稈粉碎后有的過長,超過10厘米,還有的秸稈聚堆粉碎不徹底或地粉碎后聚堆,這些情況都影響播種。
三、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秸稈還田后。由于秸稈腐爛后會留下許多空隙,出現跑風,種子與土壤接觸面積會減少,影響種子的水分吸收,使小苗扎根不牢固,甚至出現吊根。
1.秸稈還田的數量
無論是秸稈覆蓋還田或是翻壓還田,都要考慮秸稈還田的數量。如果秸稈數量過多,秸稈聚堆都不利于秸稈的腐爛和礦化,影響出苗率或幼苗的生長速度,導致作物減產。一般以每畝200千克為宜。過少達不到應有的目的。
2.直接耕翻秸稈時,應施加一些氮素肥料,增快在土中腐熟速度,避免分解細菌與作物對氮的競爭。。新鮮的作物含碳、氮量大,翻入土壤時,會出現微生物與作物爭肥現象。秸稈在田地慢慢腐爛,同時會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養分。在秸稈還田時要施用含碳酸氫銨、過磷酸鈣高的肥料,以加速腐熟秸稈。
3.翻埋時期,在作物收獲后立刻翻耕人土,避免因秸稈被曬干影響腐熟時間。旱田邊收邊埋,水田應在插秧15天前翻埋。
4.施入適量石灰
在新鮮秸稈腐熟會產生各種有機酸,對作物生長有毒害作用。應施入適量的石灰,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以防中毒和促進秸稈腐熟速度。
四、秸稈還田的方式
1.翻壓還田
就是用秸稈粉碎機械將收獲后的玉米、高粱及小麥等農作物秸稈粉碎,均勻地拋撤在田地上,耕埋入土,讓秸稈腐爛分解。這樣就能把秸稈秸稈腐爛產生的有機質保留在土壤里,培肥了地力,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強了抗病抗蟲力。
2.焚燒還田
秸稈經焚燒,雖然減少了勞動力,但有效成分轉化成廢氣排人大自然中,大量有機質被燃燒浪費,還燒掉了土壤中的磷肥,影響了交通及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我們要采取禁燒措施。
3.機械還田
機械化秸稈還田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積培肥地力的優勢,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技術。包括秸稈粉碎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整桿翻埋還田、整桿編壓還田等多種形式。
機械化秸稈還田的就是采用機械將收獲后的秸稈粉碎翻埋或整稈翻埋或整桿編壓還田。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與人工作業相比,工效提高了很多,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減少了大氣污染,同時地力增強。提高了糧食產量,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核心技術是采用各種秸稈還田機械將秸稈直接還人田中,使秸稈在土壤中腐爛分解為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使大量廢棄的秸稈直接變廢為寶。
焚燒秸稈雖然對種植有益,簡單又節省費用。但對大氣環境造成的破壞是這些年來每個人都體會到的,必須嚴厲禁止。秸稈還田是解決秸稈出路的一個簡單辦法,但它的弊端也應該引起重視。應該因地制宜推行科學的秸稈還田方式,支持鼓勵開發各式各樣的無害化秸稈利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