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春
摘要:水稻插秧機是將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種植機械。主要功能是提高插秧的工效和栽插質量,實現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續作業的機械化。本文闡述了淺談水稻插秧機的正確操作以及調試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插秧機;正確操作:調試方法
中國于1953年研制水稻插秧機,1956年在蒔扶分秧方式的啟發下,首次提出群體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從而在水稻插秧機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樣機。到1960年,許多地區推薦生產上使用的畜力插秧-機、人力已達21種。第一臺自走式機動插秧機“東風-2S”型通過鑒定定型并投入生產是1967年。每天可插秧15-20畝。水稻插秧機按適應帶土苗型和兩用型、秧苗的狀態分拔洗苗型。按動力分為機動插秧機與人力插秧機兩類。
1插秧前的三個準備
1.1大田準備。耕耙后的田面耕耙后的田面應無浮渣,要干凈、田塊要平整,無雜草、田泥上爛下實,確保插秧機作業時不陷機。
1.2秧苗準備。要注意易浮秧;若太濕,秧苗送量過大,若太干,秧苗散落,每穴株數超標。首先將育好壯秧的畦面,用鋒利的刀按58em×28cm的規格切成盤狀。注意裝入插秧機箱的苗盤底部土壤的濕度,以手指可以輕輕按進去最好。
1.3插秧機的準備。使用前應檢查緊固各連接處的螺母、插銷等零部件是否緊固,并添加發動機汽油與機油、各齒輪箱中的齒輪油和機油,在每個轉動摩擦部位都應加注黃油。
2插秧機的五個調整
2.1秧針與導軌插口側面間隙的調整標準間隙為1.3~1.7mm,如間隙不準確時,可稍微松開導軌調節手柄,左右調整導軌,并讓左右間隙相同。
2.2秧針和苗箱側面間隙的調整標準間隙為1.5-2.5mm,如果間隙不準確時,可以松開苗箱移動滑桿的緊固螺栓以及苗秧支架。通過左右移動苗箱進行調整。并使左右兩側間隙一致。
2.3株穴距的調整為機固定行距30cm。穴距調整要根據水稻品種、土壤肥力、和栽插時間來進行。一般將穴距調節手柄放在中間位置。穴距控制在12-14cm。
2.4插秧深度的調整可通過通過換裝浮板支架上的6個插孔來調節,也可調節手柄位置來調節插秧深度,往下則深、往上為淺。
2.5每穴株數的調整一般每穴5株左右。可通過調節縱向取秧量和橫向送秧量來調節秧針取秧量,從而改變每穴株數。調節手柄位置每調整一檔,就改變取苗量1mm。手柄向左調取秧量增多。向右調取秧量減少。一般在固定橫向送秧的檔位后,再用手柄改變調整縱向取秧量,以保證每穴合理的秧苗數。
3在水稻插秧機的作業過程中,應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3.1漂秧過多且插秧散亂
原因:秧苗苗床水分過多:插秧速度調節不當:水田表土過硬或過軟:秧爪磨損。
措施:首先,將田中水深控制在0-3厘米;其次。適當降低插秧速度:再次,檢查田塊整地質量,若泥塊太硬,則應重新整地到適合插植的硬度,若泥腳過軟,則應延遲插秧;最后檢查插秧爪,若出現損壞,則應更換。
3.2插秧不均勻
主要表現為穴株數偏多、各行秧苗不勻、插秧株距變小等。原因:苗床上水分含量不一致;取秧量調節不當;各行秧針和縱向送秧張緊度不一致:插秧機行走阻力較大、車輪打滑等。
措施:對秧苗苗床的水分含量進行合理調節;將取秧量控制在適當范圍內:逐個調節送秧輪,使每次縱向送秧行程均為11-12mm;將株距調大一擋。
3.3插過秧后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現為缺株過多或者插好的秧苗成拱門狀。前者主要是因為秧苗生長不均勻,應選取生長較好的秧苗,并增大取苗量,同時較少橫向送秧次數。還有可能是因為苗床太薄或太厚,應減少壓苗桿和苗床之問的距離或者把床土切至2,5厘米厚。后者主要是因為插秧爪推倒秧苗,應適當加大插秧深度、加寬株距或降低速度。
水稻插秧機行、株距和栽插深度
行距一般不可調節,中國南方常用行距為165毫米或200毫米。人力插秧機一次可插6行,機動插秧機一次可插10-12行。中國東北地區常用270-400毫米寬的行距。機動插秧機通過改變秧爪運動軌跡的高度或改變分插機構與船底的相對高度來調節。帶土秧苗的最小插深等于土塊厚度。調節范圍在20-50毫米之間。
3.4水稻插秧機配用動力
中國機動插秧機多采用2.2-3千瓦汽油機或柴油機,機器重量300-400千克。
4駕駛操作時的注意事項
了解水稻插秧機的性能特點,適時加以調整。掌握調整的技巧,保證水稻插秧機性能。充分發揮機械效能,提高插秧效率,為農業增產奠定基礎。機手要根據添加秧苗和機械進出的方便性,選擇田間作業的路線。在插秧作業時要注意:不可以頻繁停機,一會慢一會快,速度要保持勻速前進。行走時必須保持直線,盡量不用捏轉向手把或猛扳扶手架的方法來保證插秧的直線性,因急轉彎造成重插或漏插。注意送苗輥在苗箱槽口的工作情況,槽口如果有秧根或粘土。必須及時停機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插秧質量;初裝秧苗或秧苗全部插完后,必須把插秧機苗箱移到最左側或最右側,以保證插秧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