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目前紅松堅果發展迅速,因此需要紅松堅果配套技術。黑龍江省從八十年代開始研究優良林分,掌握了許多研究資料。通過對紅松果林技術推廣,可以帶動經濟。調整林業結構。讓貧困山區致富,對于天然林、生態林環境有積極影響。文章筆者主要闡述了紅松堅果栽培技術以及蟲害防治。
關鍵詞:紅松堅果:栽培技術;蟲害防治
紅松為東北三大針葉用材樹種之一。且紅松種仁的商品價值逐年攀高。本文結合生產實際,總結了紅松播種育苗從時間、播種量確定。播種后覆蓋物選擇到播種后管理等一系列技術措施,為生產應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依據。
一、種子采集與調制
1.紅松屬于雌雄同株異花的樹種,花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從開花到球果成熟歷需15個月,4個月紅松采種期,開始可以樹上采摘或者打落球果,后期可從雪地上拾取球果。球果采集后需要攤開晾曬放置陰干幾日,鱗片稍張開時可人工棒打調制。天然林球果的一般出種率13%-14%,人工林球果一般出種率可達30%,千粒重520克。在采種中應注意球果的選擇。在種子調制過程中要去除小粒種子。確保種子質量和苗木的優質高產。種子要經過晾曬使其含水量降到10%時才可以儲藏。
2.育苗方法
種子處理。需凈種,紅松種粒大,1平方米播種0,5公斤。種子一般是用清水侵24小時,浮起的種子除掉,沉底的種子留用。之后種子消毒,紅松種子因催芽時間長,如不進行消毒,種子會霉腐,浸種前先消毒,再用0.5%硫酸水溶液浸種消毒3小時,種子撈出控干,混沙催芽。
室內自然溫度堆積法。一般在8月中或下旬。將種子浸水2天,混沙兩倍,需要保持60%的濕度,堆成30-40厘米高放室內。每隔1日翻動一次,干時需澆水,等冷結凍時,堆成60厘米高,并澆水封凍,至春季播種前在翻動,讓溫濕均勻。
快速催芽法。在播種前40天,浸種用50度熱水,攪動均勻,等水溫下降到30度。24小時后在換涼水,以后每兩天換涼水一次,浸10天。當種仁變成乳白色時將種子撈出,與3倍體積的濕沙均勻混合,攤曬被風陰涼處,晚將種子堆成堆蓋上草簾第二天再攤開。
二、種子處理
1.越冬混沙埋藏法
擇地勢比較高,貯藏坑需排水良好、背陰,坑上口一般寬1.0米,下底一般寬0.8米,深為1.3米(坑底應為砂石底),長度根據貯種量決定。每年10月20日到11月10日選干凈的細河沙。種與沙體積比例按1:3的混合。如9月20日以前采集的種子,混合前必須浸泡3天種子。除去飄浮在水面不成熟的種子,讓種子水份吸足。貯藏時沙子的含水量一般以手握成團,可不滴水,手松即散開,坑底放入20cm厚的細沙。細沙上面堆放種沙混合物,堆至距地表25cm再填入河沙,再用細土在坑上方堆成土丘狀,土丘高80-100cm。用去葉的玉米桿綁成直徑15cm的透氣把,在貯藏坑內每隔2-4米放一束。通氣。在春天3月中旬用遮蔭網或玉米秸在種子窖上方遮蓋,防止窖內種子過早開化。苗床做好后,在播種前2天取出種子,篩凈細沙,放在背陰處,以備播種。若種子裂口低于40%,可在陽光下翻拌,直至裂口達標即可進行播種。
2.種冰沙混合埋藏處理法
處理前備好濕河沙,6-10cm的小冰塊以及大冰塊,將種子、小冰塊、濕河沙按1:2:2的體積比例。混合成種冰沙混合物放人種子窖中。至地面30cm高時,上面再放一層大冰塊,冰塊上面再放10cm厚的濕河沙。在-15攝氏度以下的天氣情況下,放置8天,使種冰沙混合物冷凍,再覆上20cm厚的濕沙。沙上用玉米秸蓋嚴,以延長冷凍時問,在播種前15天取出混合物,在室內或室外暖棚內催芽,保持其濕潤狀態,每日翻拌1次,40%裂嘴即可播種。
三、播種
播種時間和方法,當春季地下5厘米處溫度達到8度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量(按干種計算)每畝200-250公斤,用播種機將種子播在床面上,然后加以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再覆以種粒兩倍后的腐殖土或鋸末,并再鎮壓一次。如覆鋸末時,必須澆透水。
四、病蟲害防治
1.紅松落針病是世界性的常見病害。該病從幼樹到大樹都可侵染,引起樹木提早落葉,影響生長,并可導致病株衰亡。
癥狀:該病通常危害2年生針葉,有的1年生針葉也可受害。發病初期,感病針葉上產生很小的黃色斑點或段斑,至晚秋全葉變黃脫落。翌年春季,感病針葉上產生較大的、黑色或灰色、長橢圓形或橢圓形突起的粒點,具油漆光澤,中央有一條縱裂縫。為病原菌的子囊盤。
防治:①減少侵染來源:伐除重病株,適當修除病樹的底枝,清除并燒毀病葉,以減少病害擴展。②加強栽培管理,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樹木生長。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1:1:1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或45%代森銨200-300倍液。
2.紅木蠹象:該蟲成蟲為一種小型的甲蟲。屬于象甲類。體黑褐色,長8-9mm(毫米)、寬3-4mm。頭前有鼻狀物伸出,此為害蟲的口器。
發病規律:該蟲1a(年)發生1代。10月上旬以幼蟲陸續在樹干韌皮部的蛀道中越冬。第2年4月下旬開始活動,5月下旬化蛹,6月下旬始見成蟲,8月上中旬交尾產卵。成蟲羽化后需取食紅松樹梢后才能產卵。成蟲有假死性,飛翔能力弱。交尾后雌蟲在枝干上咬1小孔,將卵產在孔內。幼蟲孵化后進人樹皮下危害,大多由下向上取食,蛀下的粉屑及排泄糞便均留在蛀道內。1a內幼蟲有2次危害期,第1次在6月前,第2次為9-10月。
該蟲多發生在10-30a生的紅松人工林中,生長在陽坡的林木較陰坡受害重。林緣較林內重、疏林地較密林地重。一般10a以下紅松通常不發生。
防治紅木蠹象:提倡林冠下造林,不要營造紅松純林。及時清除受害嚴重的林木。對純林進行針闊混交林改造。在成蟲期吸足,噴灑40%樂果乳油25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500倍液防治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