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新
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意義重大
徐耀新
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的重大意義有四個方面:一是讓優秀文化資源融入百姓生活,傳承中華文化。二是傳播中華文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三是為了釋放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驅動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四是為了反哺公益性文化事業。
文創產品文化驅動力文化供給側
當前,文化系統一個熱議的話題,就是如何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等四部委《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江蘇現有各級公共圖書館114個、博物館(紀念館)285個、文化館(群藝館、非遺保護中心)115個、美術館25個,館藏資源豐富。江蘇除了擁有90余萬件文物以外,還有10個世界級非遺,125個國家級非遺,611個省級非遺。這些都是獨特的戰略資源。用好用活這些資源,開發文創產品,釋放文化驅動力,大有潛力、大有可為。為什么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單位,開始從只“正襟危坐”轉向還要“賣萌爭寵”?其重大意義主要體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據自然正家的數據統計,在服務過程中換用公司自發研制的清潔套組后,員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了17%,客戶滿意率達到98%以上。好品質的清潔套組和高口碑的服務在客戶群中口口相傳,公司的訂單也就越來越多。
一是為了讓優秀文化資源“活起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依托沉睡在庫房里、端坐在櫥窗里的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通過創新賦予它們時代的生命力,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舊時王謝堂前燕”,一旦插上文創的翅膀,就能活起來,走出文博場館,“飛入尋常百姓家”,進入人們的書房、廳堂、臥室。“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假以時日,就能凝化為文化DNA。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本質上是把博物館帶回家,把美術館帶回家,因此是傳承優秀文化、使中國夢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
二是為了讓文創產品扮演億萬萬文化“信使”,傳播中華文明。文化文物單位的藏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件藏品都承載著一個生動的故事。依托這些藏品開發文創產品,將藏品的內涵發掘出來,無異于在演繹一個個中國故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隨著這些精美的文化“信使”走向世界,就是在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因此,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
學生自然想到,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及推導方法不能通過類比得到,需要用錯位相減法推導公式.將和式乘以公比并向右錯一位,這時除首、尾兩項外,各項對應相等,相減后,得(1-q)Sn=1-qn.然后,討論q與1的關系,即得到求和公式,教師再解讀公式運用的注意點.
三是為了釋放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驅動力,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國正處于小康社會建設的決勝階段,“倉廩實而知禮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進一步降低,文化消費需求正大幅增長。古人曰:“瓠巴鼓瑟,流魚出聽;伯牙鼓琴,六馬仰秣。”文化文物單位開發多樣化的文創產品,將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創產業是朝陽產業,已成為投資、消費的新增長極。因此,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也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動力源,并改變文化供給側結構。
此外,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將一定程度上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是解決投入不足、發展乏力問題的補充手段,也是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的必然要求。文化文物單位還是要以履行公益性服務為主體職能,文創產品開發獲得的收入,還是要反哺公益性文化事業。
徐耀新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江蘇南京,210029。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Developing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Xu Yaoxing
Cultural institutions developing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four aspects.Firstly,let the excellent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e into the people’s life and inherit the Chinese culture.Secontly,spread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Thirdly,releas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the culture to meet the diverse cultural consumption needs of the people.Fourthly,nurture non-profit cultural undertakings.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Driving force of culture.Supply side of culture.
G124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02
(2016-09-20編校: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