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安陽市第五人民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分析
李娟
(安陽市第五人民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探討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選取2015年1月 - 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1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濱進行治療,用法用量為:20 mg/m2,qd,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每次用藥時間必須超過1 h,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后,完全緩解5例(27.78%),部分緩解5例(27.78%),無緩解8例(44.44%),治療總有效率為55.56%。其中共有16例患者發生Ⅳ級血液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89%;有7例患者發生Ⅲ~Ⅳ級感染,發生率為38.89%;無1例患者發生肝功能損害。結論: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但可能出現較多不良反應。因此,臨床應用應做好不良反應支持治療。
急性髓細胞白血?。坏匚魉麨I;臨床療效;不良反應
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會導致患者出現骨痛,發熱,消化性潰瘍,淋巴結腫大,呼吸困難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1]。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 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18例,探討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 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18例,全部患者的病情均經臨床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3.6±4.5)歲。
1.2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地西他濱(吉林美倫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25863)進行治療,用法用量為20 mg/m2,qd,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每次用藥時間必須超過1 h,1個治療周期為5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本研究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臨床療效采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療效評價標準進行,以完全緩解率加部分緩解率計算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的判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急性或亞急性化療藥物不良反應分級標準進行。
2.1 臨床療效
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后,本研究患者中完全緩解5例(27.78%),部分緩解5例(27.78%),無緩解8例(44.44%),治療總有效率為55.56%。
2.2 本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本組患者中共有16例患者發生Ⅳ級血液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89%;同時有7例患者發生Ⅲ~Ⅳ級感染,發生率為38.89%;無1例患者發生肝功能損害。
DNA甲基化屬于真核細胞正常的修飾方式,其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屬于表觀遺傳修飾,其參與到腫瘤的形成過程中,同時也對腫瘤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DNA異常甲基化分為兩類,一類為高甲基化,另一類為低甲基化,高甲基化表示在人體內的正常細胞中,DNA不會出現甲基化的位點發生了甲基化[3];而低甲基化是指在正常組織細胞中應發生甲基化的位點去甲基化,不論是高甲基化,還是低甲基化,均參與了腫瘤的形成以及發展過程,對腫瘤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低甲基化可使機體內的基因組自身的不穩定性得以增強[5]。大量學者通過對人類機體出現的腫瘤進行研究發現,機體內出現的腫瘤細胞,其基因組基本都發生了低甲基化[6]。當低甲基化在機體內普遍存在時,將可能導致機體內的染色質結構發生改變,從而降低機體內染色質的凝聚程度,使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得以增加,從而促使腫瘤形成[7]。機體內的基因啟動子區CpG島通常情況下,其所表現出的狀態為非甲基化,但是當甲基化發生時,將會使得基因轉錄沉寂得以發生,從而抑制某些重要基因的表達,比如抑癌基因,DNA修復基因等,進而引發機體正常細胞的生長受到影響,使正常細胞的分化調控失去平衡,導致DNA受到的損傷無法進行快速修復,引發腫瘤疾病的出現[8]。在很多的腫瘤中,通常是全廣泛低甲基化基礎上局部區域的高甲基化。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屬于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目前對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但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發生以及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細胞遺傳異常引發信號轉導通路改變而喪失細胞正常新陳代謝的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9-10]。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認識也逐漸深入,由最初的形態學了解,不斷發展為如今的細胞遺傳學認知,是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研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1]。同時有資料顯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復雜異常變化出現的幾率越來越高,但卻未能對其出現的機制進行了解和掌握[12]。有學者通過研究提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復雜異常變化的出現由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導致,但卻不能解釋是何種原因增加了基因組的不穩定性[13]。但通過不斷開展的研究,大量學者發現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確實存在抑癌基因CpG島的高甲基化改變。因此,對機體內的高甲基水平進行糾正,可能是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進行有效治療的措施。因此有學者開展研究地西他濱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可行性,地西他濱具有有效的去甲基化作用,其發揮去甲基化作用的機制在于能夠對機體內的DNA甲基轉移酶進行有效抑制,從而使機體內基因組中的局部高甲基化CpG島實現去甲基化,對抑癌基因起到有效的活化作用,同時地西他濱所引發的去甲基化作用,不會對機體內低甲基化狀態的其他基因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不會對基因組的穩定性產生影響[14]。有學者通過開展體外研究,結果顯示在有地西他濱介導的DNA去甲基化激活基因的過程中,還涉及到染色體的重塑[15]。通過本次研究可知,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濱進行治療,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55.56%,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共有16例患者發生Ⅳ級血液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89%;同時有7例患者發生Ⅲ~Ⅳ級感染,發生率為38.89%;無1例患者發生肝功能損害。提示地西他濱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卻不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做好不良反應支持治療工作。同時也需要繼續對地西他濱的用法用量等開展研究,從而確定最佳的用藥方式和劑量,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但可能出現較多不良反應,因此臨床應用應做好不良反應支持治療。
[1] 朱軼男,楊雪飛,汪德珍,等.HAG/CAG方案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及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療效比較[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24(3):698-701.
[2] 薄利魁.老年初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表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1):151-155.
[3] 高碩,徐學靜,張葵,等.染色質重塑因子BRG1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24(3):930-933.
[4] 牟冠男,徐雯.調節性T細胞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的作用[J].國際免疫學雜志,2013,36(2):106-111.
[5] 馬亮,姜永瑋,王少婷,等.高通量測序在FLT3-ITD陽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24(2):381-387.
[6] 高然,張蕊,于錦香,等.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老年性及復發難治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6):515-517.
[7] 吳海艷,張彥,劉麗,等.去甲氧柔紅霉素與預激方案聯合治療首發性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4):7148-7149.
[8] 沈樹紅.兒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診斷治療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6,31(3):165-171.
[9] 陸英,劉相富,劉玲玲,等.塞來昔布減低HL-60和HL-60A細胞活力、誘導凋亡及抑制自噬[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7,33(1):18-25.
[10] 趙松穎,柳嘉,劉鍵,等.CD87檢測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預后判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1):6067-6068.
[11] 張靈秀,王治香,陰常欣,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EZH2表達及其與髓外浸潤關系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0):1598-1601.
[12] 楊楊,任建新,盧振霞,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FLT3-ITD融合基因突變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12):2144-2146.
[13] 章梁君,蔣能剛,周娟,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DNMT3A突變的免疫表型特征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4,32(8):572-575.
[14] 王穎超,朱桂英,劉滿菊,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兒骨髓自分泌運動因子受體表達及其預后意義[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23(5):304-307.
[15] 李亞茹,任翠愛,侯麗雪,等.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8):1132-1134.
本文編輯:魯守琴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Decitabine in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Li Jua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Anyang city, Henan Anyang 455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d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ethods:18 cases of patients which diagnosed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ere chosen from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January 2016.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ecitabine, 20 mg/m2, qd, the time of intravenous drip was not less than 1 hou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patient was observed. 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he decitabine, 5 cases of patient were complete remission (27.78%) , 5 cases of patient were partial remission (27.78%), 8 cases of patient were no relief (44.44%) , the total effciency of treatment was 55.56%. 16 cases of patient occurred Ⅳ hematologic adverse reactio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88.89%, 7 cases of patient occurred Ⅲ~Ⅳ infectio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89%. There was no patient with liver function damage. Conclusion:For the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signifcant with the treatment of decitabine, but may cause many adverse reactions, so the support treat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made in the clinical applieatio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Decitabine; Clinical Effcacy; Adverse Reactions
R733.7
A
10.3969/j.issn.2096-3327.2017.07.017
2017 - 04 - 26
李娟,女,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血液病。Email:26441646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