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無核葡萄安全嗎?
文/田思宇,胡貝爾,楊鈞滟
2016年8月底,“無籽葡萄打了避孕藥”的說法在網上瘋傳,某些消費者到了談無籽葡萄色變的程度。因此,一段時間內葡萄有籽、無籽成了部分消費者鑒別果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所在。然而,事實真的是像網上傳的那樣嗎?真相又是什么?謠言是如何產生并影響消費者的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請教了有關專家,查閱了相關資料,現就有關問題解讀如下。
葡萄按有無種子可以分為兩類,即有籽葡萄和無籽葡萄。葡萄的籽就是葡萄的種子。植物的種子是種子植物的胚珠經受精后長成的,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等組成。胚可以形成新的個體,胚乳則含有營養物質,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能量。如果種子發育不良,如胚乳發育不良的干癟種子往往因缺乏充足的營養而不能萌發;被昆蟲咬壞了胚的種子不能萌發;超過一定時間喪失生命力的種子也不能萌發。因而,種子在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沒有種子的果實,一方面是天然無籽水果,它們在自然條件下產生單性結實的果實,常見的有香蕉、無花果和菠蘿等[1];另一方面是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手段實現的無籽果實,如無籽巨峰葡萄,是在葡萄開花時期施用一定濃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抑制種子正常發育,種子干癟、退化[2],最終形成了無籽果實。
所謂生長調節劑又稱植物生長激素,大致可分為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和生長延緩劑等6類。生長調節劑可促使植物生根、發芽、發育、早熟,防止落花、落果[3],形成無籽果實,也可抑制發芽、整枝脫葉等。植物生長激素,植物本身能夠合成,生長的不同階段,按植物自身需求提供不同種類的生長調節劑[4,5]。如在果實成熟階段,植物體內會生成大量的乙烯和脫落酸促進果實的成熟;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植物生長調節劑也能通過人工合成或提取[6],用以改變植物體中植物生長調節劑水平,改變其生長發育習性。因此,只要規范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公眾完全沒有必要談之色變。
既然這樣,就讓我們來看看無核葡萄究竟是通過什么途徑生產出來的。途徑一,無核品種的培育。目前生產上獲得葡萄無核品種有以下三種方法:(1)從無性變異種選育無核品種。葡萄是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是指不經生殖細胞結合的受精過程,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產生子代的繁殖方法)的植物,在外界環境長期作用下,常常發生自然變異,某些有核品種會產生無核變異,而某些無核品種也會產生出新的無核品系。(2)通過有性雜交獲得無核品種。通過人工雜交(最有效)和自然雜交,如利用二倍體和四倍體品種雜交,產生三倍體,從而獲得無核品種。但葡萄三倍體幾乎是不稔(生長旺盛,但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器官,或雖能開花但不結籽的現象)的,故不能直接用于生產。(3)利用胚培法獲得無核品種,利用無核品種正在發育、但尚未成熟的幼胚,利用現代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出正常的葡萄植株,得到無核后代。
途徑二,通過栽培的方式獲得無核果實。通過栽培方式獲得無核果實是指通過在果實生長發育期使用生長調節劑誘導單性結實[7](如,赤霉素、生長素、細胞分裂素)以抑制種子的發育,形成無核。使用赤霉素不僅可以使葡萄無核,也可以刺激果實膨大,顯著增加了果實的糖含量[8],降低了有機酸的含量[9]。與普通葡萄相比,無核葡萄口感更好。并且在商品品質上具備了耐貯藏、耐運輸、色澤艷麗、糖酸比適當、貨架時間長和不易落粒等特點,這些特點使葡萄的長時間貯藏、長距離運輸和延長市場供應時間等成為可能。因此,果農喜歡使用赤霉素生產無核果實。
實際上,赤霉素(GA)是全球認可的生物制劑、對人體無害。因此,使用赤霉素進行葡萄無籽化栽培對消費者是安全的。一是因為在葡萄栽培時使用赤霉素的濃度極低,如果濃度高了或施用量大了反而會對植株造成損傷,得不償失[10]。并且,從花期施用赤霉素至葡萄采收要經歷2~3個月,先前噴施的赤霉素基本上都降解了。根據多年來農業部葡萄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結果,葡萄中很少檢出赤霉素,檢出樣品中的殘留量不超過0.1 mg/kg。二是赤霉素本身毒性極低,按照國際通用的安全限量換算,一個體重60 kg的成年人,每天攝入180 mg赤霉素才可能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即使按照高殘留水平0.1 mg/kg計算,消費者每天要吃1 800 kg葡萄才攝入180 mg赤霉素,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作為一種廣譜性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形成了赤霉素的產業化生產,并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11]。赤霉素多用工業發酵生產,具體流程如下:赤霉菌在大發酵培養基(主要成分為淀粉、蔗糖、玉米粉)中發酵后提取發酵液,后進行濃縮,獲得白色晶體,此過程使用的原材料基本無毒。在中性/堿性水溶液中容易失去活性,加熱至50℃以上也易失活。
大家通常說的避孕藥一般指口服避孕藥,有女性口服避孕藥和男性口服避孕藥。女性口服避孕藥由雌激素雌二醇和孕激素組成。它的避孕原理主要是通過抑制排卵,并改變子宮頸黏液,使精子不易穿透,或使子宮腺體減少肝糖的制造,讓囊胚不易存活,或是改變子宮和輸卵管的活動方式,阻礙受精卵的運送,使精卵無法結合形成受精卵,從而達到避孕目的的一種藥物[12]。而男性口服避孕藥是通過抑制精子的生成,降低精子的數量,達到少精子甚或無精子,從而達到不能受孕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服用避孕藥并不會給服用者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
無籽葡萄是通過植物激素或育種等產生的。人類使用的避孕藥在這方面根本無法起到作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是人們口中俗稱的“植物激素”,避孕藥屬于動物激素,兩者完全不是一碼事。“激素”分子想要發揮作用,一定要“認出”細胞中的特異性蛋白(靶細胞)并且能與之結合。“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的分子結構完全不同,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結構和攜帶的蛋白也完全不同[13]。就好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鑰匙如果與鎖結構不配就沒法開鎖。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無法互相替代,人們常用的避孕藥無法達到使水果無籽的效果,“植物激素”也沒有調節人的生長發育的功能。
這些年,農產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給不少消費者留下心理陰影。因此,一旦有關于食品安全的傳言出現,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農產品安全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健康安全更加關注無可厚非,但是,為何一些無稽的謠言卻讓不少人深信不疑?因為辨別謠言的確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由于不少消費者對農業各環節的信息缺少了解渠道,對生產、加工、運輸等環節都不甚明了。正因如此,當消費者面對謠言時才會輕信誤傳。但是錯誤的信息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對于農民來說,謠言發酵會影響農產品銷售,甚至辛苦一年的勞動果實就此付諸東流。
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安全的質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消費理念的進步。公眾對于自身權益的維護意識增強,也能起到一定的社會監督作用,倒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高。但是謠言猛于虎,杜絕謠言,最根本的是要提供安全農產品,讓消費者放心,應當是貫穿整個農業生產流程的理念。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也應當提升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用更科學的方式進行生產操作,提高生產信息的透明度;作為農業產業的監督者,更應當加強對農業產業的監管力度,加大對農業生產者的幫扶與支持,發展先進、環保、綠色的新農業產業。
謠言止于智者。謠言的發生與傳播,除了不正當的市場競爭手段因素外,也表明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堪憂,大眾對高品質安全農產品的強烈需求。防止謠言的流行與肆虐,除了生產者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規范生產外,消費者也要不斷提高科學素養,增強對謠言的識別能力。而消費者科學素養的提高,不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專業人士及大眾媒體在此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面對謠言四起如何科學應對,在現階段顯得更為重要。關于農產品的謠言,近年有很多,“避孕藥”僅是其中之一。
提高消費者的科學素養,專業人士不妨與大眾傳媒相互結合,有著科學素養的農業新媒體將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福音。專家可以第一時間站出來擊碎謠言為消費者辨明真偽;媒體可以在流言四起前駐風止瀾,正確引導;消費者可以通過權威認證,安全消費,放心消費;農民也能保有穩定的收入。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再輔以透明的產業生產流程,與強有力的監管力度,止謠于微末,可以矣。
[1]Yarushnykov VV,Blanke MM.Alleviation of frost damage to pear flower by application of gibberellins[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05,45(1):21-27
[2]陶建敏,莊智敏,章 鎮,等.幾種生長調節劑對火星無核葡萄種子形成的影響 [J].果樹學報,2006,23(4):534-537
[3]王 麗,王濟良,孫小波.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葡萄上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5(10):49
[4]Devoghalaere F,Doucen T,Guitton B,et al.A genomic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auxin in apple(Malus×domestica)fruit size control[J].BMC plant biology,2012,12(1):7
[5]Yang J,Zhang J,Huang Z,et al.Correlation of cytokinin levels in the endosperms and roots with cell number and cell division activity during endosperm development in rice[J].Annals of botany,2002,90(3):369-377
[6]劉崇懷.無核葡萄品種的無核性來源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3,4(1):58-62
[7]BRUCE P,BORDELON,MOORE J N.Promoting stenospermic grape seed trace development and germination with plant growth regulators[J].J Amer Soc Hort Sci,1994,119(4):719-726
[8]楊毅娟,姚光祿,李永青,等.75%赤霉素(GA3)不同濃度對葡萄果實的影響[J].云南農業科技,2017(4):4-5
[9]Niu Q,Wang T,Li J,et al.Effects of exogenous application of GA4+7 and 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 on induced parthenocarpy and fruit quality in Pyrus pytifolia’Cuiguan’ [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5,76(3):251-258
[10]王浩宇.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無核葡萄組培苗生根壯苗影響的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2):52-53
[11]蘇明明,楊春光,李一塵,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糧食作物、瓜果的影響及其殘毒研究綜述[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4,5(8):2575-2579
[12] 張紅真.避孕藥并非“避經”藥[J].家庭健康,2012(6):13
[13]蔡 錚,楊佳玲,王 強,等.無核葡萄形成的因素及風險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6):1010-1012
【導讀】2016年8月底,“無籽葡萄打了避孕藥”的說法在網上瘋傳,甚至出現食用無核葡萄會絕育的說法,消費者無不談無籽葡萄色變。無核葡萄的安全性問題成為了倍受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不少農戶種植的無核葡萄遭到滯銷。為此,我們請教了有關專家、查閱了相關資料,旨在為消費者說明無核葡萄的成因究竟與大家所說的"避孕藥"有無關系以及用避孕藥能否生產出無核葡萄,作為大眾傳媒又當以何種態度阻止謠言。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重慶,400716)
田思宇,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果品營養與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