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炎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口,571101)
香蕉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和對策措施
張錫炎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口,571101)
生產情況:香蕉是世界鮮果貿易量最大的水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13年全球香蕉收獲面積7 959萬畝(531萬hm2),產量11 069萬t。收獲面積位居全球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印度、巴西和坦桑尼亞,合計占全球香蕉收獲面積的33%;產量位居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印度、中國和菲律賓,合計占全球產量的44%。2013年全球香蕉出口量2 009.81萬t,厄瓜多爾、菲律賓和危地馬拉出口量位居全球前三位,合計占全球香蕉出口總量的52.59%;全球香蕉進口量1 966.42萬t,美國、德國和俄羅斯進口量位居全球前三位,合計占全球香蕉進口總量的36.77%。2014年我國香蕉種植面積612.98萬畝(40.87萬hm2),總產量1 184萬t,分別位列全球第六位和第二位;進口香蕉112.72萬t,出口香蕉0.43萬t。香蕉產業已成為我國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貿易情況:近年我國香蕉貿易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是進口渠道呈現多元化。長期以來我國進口香蕉主要來自菲律賓,占我國進口香蕉總量的90%以上。近年來雖然菲律賓在我國進口香蕉中仍然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但這種貿易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進口渠道已呈現多元化趨勢。如厄瓜多爾香蕉出口中國的數量逐年增多,2011年厄瓜多爾對華出口香蕉8 865 t,到2014年已超過23.2萬t,出口金額近1.85億美元,是2011年前的35倍。近年墨西哥也正著力開拓中國市場,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墨西哥香蕉出口中國的數量會逐年增多。二是進口香蕉數量持續增長。與2014年相比,2015年我國進口香蕉增加約5.3萬t,而增加的進口香蕉主要來自厄瓜多爾。三是進口香蕉等級逐年提高。2012年以前,我國從菲律賓進口的香蕉基本上以classB(二級)為主,而菲律賓classA(一級)香蕉則輸往日本、韓國及中東等市場;近幾年此情形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進入中國市場的菲律賓香蕉也基本以ClassA為主。四是進口商悄然變化。過去我國進口香蕉基本由幾家國際大公司所壟斷,而中國香蕉進口貿易商則扮演著跟班的角色;隨著國際水果大公司(如帝盟、金吉達、小松樹等)紛紛離開中國市場,中國香蕉進口貿易商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過去的跟班演變為現在的與國際水果大公司都樂一起爭奪市場。五是運輸數量和形式發生了改變。從過去冷藏船到現在的冷柜箱,從過去的幾大公司每船十幾萬件到現在的個體經營者的幾個集裝箱,整個群體發生了變化。
生產布局:受自然災害和枯萎病的影響,我國香蕉種植由傳統的廣東、海南向廣西、云南等地轉移,甚至向東盟國家擴張,這種趨勢正在改變著香蕉產品的競爭格局和市場格局,對傳統的優勢種植區域提出了挑戰,對香蕉產業的營銷模式和營銷策略也提出了挑戰。云南高原香蕉產業帶和桂西北山地香蕉產業帶具備生產高品質香蕉的天然優勢,將不斷發展成為我國新興香蕉特色品牌產業帶,在未來中國香蕉產業發展中擁有明顯的優勢地位。從20O6年開始,我國香蕉生產者自發到緬甸、老撾和越南等國去發展,“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體現了我國香蕉產業向外擴張的強烈需求。目前,我國生產者走出去在國外種植的香蕉面積,老撾50萬畝(3.33 萬hm2),緬甸20萬畝(1.33萬hm2),越南2萬畝 (0.13萬hm2),柬埔寨種植優勢也在逐步凸顯。目前到境外種植香蕉,地租低廉和無疫病優勢還比較突出。
生產新問題:一是盲目擴張。近三年來,受香蕉生產效益利好因素的影響,社會資本大量涌入,香蕉投資主體從純粹香蕉種植者擴展到各行各業的投資者。2013—2014年種植香蕉的回報率平均可達50%~60%,有的投入產出比甚至達到1∶2或1∶3。但盲目擴張帶來的風險令人擔憂。如廣西香蕉2015年市場行情非常不好。首先,面積擴大。2014年秋至2015年春,廣西新增香蕉面積保守估計是30萬畝 (2萬hm2),產量可以增加79萬t左右,總產量高達436萬t。其次,2015年廣西香蕉產于暖冬現象明顯,會使單株香蕉的有效梳數明顯增加,跟常年的同等管理水平相比,因香蕉上市期大部分處于氣溫較高時段,香蕉適宜生長,兩個利好因素疊加,這時段上市的香蕉單株產量可以比2014年增加25%~35%。二是專業化發展舉步維艱。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以及蕉工的日趨短缺,香蕉從業者普遍意識到必須創新機制,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才能維持競爭力。為此,大家都在千方百計地進行各種創新,其中,以專業化生產創新為典型(如對香蕉生產工序進行分類,依據生產工序的不同,組建不同的專業化生產隊伍),但因我國香蕉種植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再加上行業間缺乏務實合作關系,致使專業化生產難以推行到底。三是銷售組織化程度較弱。除了少數重點龍頭企業在整個產業鏈布局外,絕大多數香蕉種植企業縱向一體化程度較低,很難分享到種苗銷售、農資銷售、蕉果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利潤,這種局面必然加大香蕉種植者的風險。目前大多數香蕉種植者以分散被動銷售為主,銷售組織化程度較低。四是香蕉生產機械化應用程度低。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造成農業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加上農業生產經營觀念和農產品質量意識等原因,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尤其在農業機械化應用方面投資明顯不足,香蕉產業也如此。目前,我國香蕉生產經營全過程基本依靠人工操作,機械化操作應用程度相當低。在菲律賓、厄瓜多爾等香蕉主產國,香蕉從生產管理到采收、包裝、貯運等各個環節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操作,這不僅提高了生產功效,降低了成本,而且為提高香蕉產品質量提供了保障,為提高其國際市場競爭力創造了條件。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我國若不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速香蕉生產機械化進程,我國香蕉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將更為嚴峻。五是枯萎病未得到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難題,尚無有效防治方法。“寶島蕉”“南天黃”等新選育出的抗病品種,對低溫敏感且配套栽培技術不完善,推廣受到限制。種苗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健全,二級苗圃選址不規范,有的甚至違規育苗,品種混雜,蕉苗質量參差不齊,以致帶病劣質種苗流入市場,加劇了枯萎病的蔓延。枯萎病綜合防控技術不完善,加之防控成本高,推廣緩慢。枯萎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市場新問題:一是網絡銷售異軍突起。隨著互聯網及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網購熱情有增無減,香蕉交易也從實物交易向虛擬市場大轉變,這無疑會對香蕉保鮮技術和營銷方式提出更多新的挑戰。二是配送或成為趨勢。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一些年輕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傳統的消費習慣將發生變化,那種一次購買吃幾天的習慣正被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定量消費,需要銷售者如新鮮牛奶一樣天天配送。
加速推進香蕉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經過近十年高速發展,我國香蕉生產基地化、規模化、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得到較大提升,但與國外部分主產國相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如我國進口香蕉第二大來源國——厄瓜多爾,大力發展“公司 +農戶”模式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一個農場連片種植香蕉面積多則上萬畝,少則三四千畝,實行標準化管理,統一品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品牌和統一銷售。這種統一化的管理,組織化程度非常高,使得香蕉在種植、收獲、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效率得到最好的保證,有效地降低了生產、經營和銷售成本。
進一步提高我國香蕉生產經營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一是努力擴大單個蕉農種植規模。引導土地有序流轉,適當集中,達到規模化生產要求,使香蕉種植戶戶均規模達到100畝(6.67 hm2)左右,是目前的10倍。二是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香蕉生產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現代農業生產主體,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形成上百畝、上千畝大規模香蕉園區,推進香蕉生產組織化規模化。三是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在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引導蕉農抱團發展,聯合成立產業聯盟或專業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生產、商品化包裝和品牌化經營,提高香蕉品質,提高蕉農銷售談判話語權,增加收益;吸引有文化懂技術的有志青年加入香蕉行業,成為“蕉二代”,成為“職業蕉農”,提高香蕉種植者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
積極引導香蕉產業“走出去”。我國土地資源十分緊張,要在國內建立大規模國際化香蕉生產基地不太符合客觀實際。此外,臺風和低溫寒害等自然災害頻發,也嚴重制約了我國香蕉產業做大做強。在過去十年間,我國香蕉業者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從廣東和福建等傳統產區到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去開辟新蕉園,并自發地走出國門,到緬甸、老撾和越南等國去發展,“走出去”腳步不斷加大,體現了我國香蕉產業向外擴張的強烈需求。老撾、柬埔寨等國家氣候優越,土地資源豐富,只要政府正確引導,并給予相應支持,相信產業資金和資本市場都會積極參與。通過利益機制把“走出去”的香蕉生產者組織起來,幫助他們更有保障地跨境經營,引導他們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構建 “大基地—大物流—大營銷”的產業化經營體系當中。這樣,香蕉產業極有可能成為我國農業“走出去”的成功典范,為國家“走出去”戰略作出積極貢獻。如何正確引導,讓其服務于“走出去”國家戰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想方設法保障大家的境外投資安全和利益,最現實的做法就是把大家組織起來,建立境外香蕉產業園區,形成“集團軍”,在境外團隊作戰。建立境外“香蕉產業園區”,符合國家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的戰略意圖,能夠把分散的香蕉生產企業聯合起來,形成整體的力量在國際市場一展身手。
加快新技術研發與推廣。一是提高香蕉產業機械化應用水平。蕉工短缺、人工成本上升已成制約香蕉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面對如此困境,香蕉行業必須探索一條適合產業未來發展的道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而機械化是其必然選擇。香蕉生產機械化包括建園環節的機耕,生產環節的滴灌設施與無人機應用等,采后環節的機械化采收、包裝與催熟等。目前機耕、節水灌溉與機械化施肥等技術在生產上已有較大突破,下一步是如何實現技術的配套和完善,做到操作簡單實用,使用成本遠低于農戶機會成本,只有這樣,現代化的機械與技術才容易在中小蕉園推廣。從國外應用情況看,機械化采收技術應不難突破,可對原“948”項目引進的技術作進一步完善,以使其更能貼合中國實際。做好機械化采收這一環,就可節省不少勞動力。保鮮包裝技術不僅要做到節省勞力,還要做到分級包裝和標準化流水線作業。目前我國香蕉包裝不僅耗費人力,而且大都統貨包裝,沒有分級,同國外差距較大。香蕉無損采收及商品化處理機械化,可保證蕉果從采收到包裝等環節不落地作業,不僅香蕉外觀和質量會得到很大提高,貨架期延長,市場競爭力提高,而且能顯著降低勞動強度,節約勞動成本及生產費用。二是高品質管理技術。墊把、護果、套袋等技術在國內已十分成熟,其精細化程度甚至超過國外,目前市場已逐漸接受香蕉的小把化和瘦型化,但有些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總結,如留果把數從每串7~8把增加到9~10把,對香蕉品質和生長期是否有影響?針對不同目標市場,應大力推行分級包裝,做到產品及品牌的多樣化(國外有切割蕉、整把蕉,以及正牌、副牌等)。分級其實也是加強品質管理的一種。三是正確認識枯萎病防控。香蕉枯萎病不可治,但并不等于不可防控。香蕉枯萎病防控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香蕉枯萎病防控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不是光靠某一品種或某一項技術或某一措施就能解決的。比如,海南三合公司及天地人公司等均有在發病地塊已連續種植十多年,盡管周邊發病率較高,但其蕉園發病率卻極低。由此也證明,盡管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找到徹底根除香蕉枯萎病的辦法,然而,只要采取一定的綜合防控措施,即使通常被認為不是所謂的抗病品種或耐病品種的巴西蕉也能達到較好的防控效果。
(根據《全國果茶綠色發展經驗交流會材料匯編》整理,本刊略有文字上的調整與增減。)
責任編輯:張 放
張錫炎(1962—),男,博士,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香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