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岸水果進出口量日漸增大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袁亞祥) 從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的增加,上海口岸的進出口農產品量日漸增長,尤其是進口水果量平均每年的增長幅度達到25%,出口農產品品種也越來越多。9月29日,首批馬來西亞菠蘿通過空運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開啟了馬來西亞菠蘿的輸華之旅。據了解,馬來西亞預計將在1年內出口1.2萬t、價值6 390萬元的菠蘿到中國,計劃到2020年該國出口至中國的菠蘿達到5.11億元。筆者從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作為全國最大的進口水果口岸之一,上海的進口水果量以每年25%的幅度增長,從10年前的年進口6萬~10萬t,一下子增長到100萬t以上,市民品嘗到的進口水果品種也越來越豐富。據悉,從2000年到2017年,上海口岸年進口水果量從2萬余t增長到100萬t以上。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口岸進口水果25 599批次,共計74.11萬t、貨值8.92億美元,主要來自菲律賓、越南、智利、新西蘭、美國等33個國家或地區,品種包括香蕉、火龍果、葡萄、橙、櫻桃、獼猴桃等41個品種。其中,進口量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菲律賓、越南和智利,占比分別為41%、9%和9%。
進口水果等農產品大增的同時,上海的農產品也在努力走向國際市場。9月19日,上海市著名商標“心心”牌葡萄首次出口泰國,實現了上海地區鮮食葡萄出口零的突破,使上海產優質水果出口再添新成員。2016年7月,有著150多年栽培歷史的南匯水蜜桃率先成功出口中國香港,實現零的突破,且銷售價格較國內市場增長150%。在此之后,崇明柑桔、松江大閘蟹相繼實現出口。今年夏天,松江水晶梨、崇明金瓜也首次出口中國香港。隨著上海口岸的進出口農產品越來越多,檢驗檢疫監管也面臨挑戰。在服務農產品外貿過程中,上海檢驗檢疫部門的首要任務,即是嚴格把關,防止不合格產品、有毒有害物質和檢疫性外來有害生物傳入,將安全風險拒于國門之外。
9月,被檢出過保質期及霉變的新加坡果汁和美國堅果,都被上海檢驗檢疫局集中實施銷毀處理。去年,上海口岸共截獲外來有害生物1 254種,超過16萬種次,其中全國首次截獲的有害生物12種,同比增長30%。另一方面,上海檢驗檢疫部門也通過政策突破推進農產品貿易便利化。對于水果等生鮮產品,檢驗檢疫部門在自貿區改革中實施監管前置、集中申報、集中檢疫等創新監管措施,大幅簡化進口水果物流環節,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產品質量提升。2015年6月,全國第一個設在自貿區內的進境水果指定口岸在上海洋山保稅港區正式運營。如今美國加州谷地的櫻桃,從靠泊洋山保稅港區碼頭到查驗后放行,最快只需要6個小時,而且這已經是上海口岸跨境水果通關的“新常態”。通過這些措施,上海檢驗檢疫部門支持著各類水果、肉類、酒類、糧食進境指定口岸建設,推動特色農產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助力上海建設成為世界級的農副產品轉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