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紅棗豐產不豐收
本刊訊 臨汾市今年的紅棗生產前期風調雨順,總產量比上年高,但10月2日開始,連續陰雨天氣,接近20天幾乎難見太陽,30%~40%的紅棗出現了裂果現象。上年受陰雨天氣的影響,紅棗在運輸途中大量霉變,導致今年產地收購紅棗的商販減少。這些原因導致了今年臨汾紅棗豐產不豐收。另外優勢產品少和加工能力弱也是因素之一。近年來,雖然紅棗生產面積在不斷擴大,但栽植品種落后,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優質紅棗產品的需求,有機紅棗發展速度較慢。臨汾目前有紅棗加工企業百十家,涵蓋烘干、棗酒、飲料、棗醬、棗粉、棗茶、棗片等領域。其中烘干加工一項就占到了90%。深加工產品少、銷量低、品牌叫不響,就地消化能力、產品附加值自然上不去。針對這種情況,有關業內人士建議,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秋季多雨使棗農每年損失嚴重。為了切實增強紅棗產業抵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風險能力,產地要與有關保險公司簽訂合同,確保參保棗農在受災的年景下損失降到最低。在紅棗生產上,密植矮化大棚冬棗既能占到反季節的價格優勢,又防止了秋季雨水侵害,并通過對老棗樹改良嫁接等手段,改變棗成熟期,避開秋季雨水多的季節,盡量減少紅棗裂果的出現。從長遠來看,要做好區域內種植產業規劃,產品增量更增質;深化原材料加工等產業鏈延伸,提升就地消化能力和產品附加值;產地與市場打破信息流瓶頸,運用“互聯網+”等各種渠道,搭平臺,樹品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趙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