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藺晴 張培莉
“小強”的心路歷程
文/藺晴 張培莉
“終身純潔,忠貞職守。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藥。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慎守病人家務及秘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當每一位護理學生舉起自己的拳頭宣讀南丁格爾誓言的那一刻,她們的內心一定是澎湃的!作為一股新的力量加入到護士的隊伍之前,她們總是會既興奮又害怕,百般滋味涌上心頭。但請相信,讓她們感受最強烈的,一定是肩上的那一份責任。
初下臨床實習,總是會有長達幾周的崗前培訓,除了介紹相關醫院的歷史環境之外,更多是向我們講述如何做好一名護士。“以病人為中心”“優質護理”等各項原則不停地洗禮著我們。我也在心里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怎么樣才能做好一名護士?怎么樣才算是優質護理?”最后,我默默地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哪怕現在我沒有多余的能力去為他們排憂解難,可我一定能做到的是給他們一個微笑,讓他們在陌生的環境中能夠感受到一絲絲溫暖。
培訓結束之后,正式步入臨床。我從剛開始的興奮緊張害怕變成了失落。“我竟然什么都不會?”進入臨床之后,才發現了臨床與書本之間的差異,絕對不是幾年的差距!新式的各種儀器導管讓我應接不暇,貌似以現在的能力,我給予患者的只能是微笑。“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每一位技能嫻熟的護士都是從菜鳥過來的,只要我用心學習,一定可以的!”雖然現實比較殘酷,可我依舊要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強,不由得心里暗自給自己加油打氣。
可往往生活中的模樣并不總是和你自己想象的一樣。在臨床中,我待病人如初戀,病人虐我千萬遍。作為熱血實習生的我們,往往是帶著一片赤心而去被潑涼水而歸。數不清有多少次哪怕是一個我力所能及的操作病人卻總是投來不信任的目光,抑或是因為疾病纏身心情欠佳而對我態度欠佳,又有多少次看到自己的同伴被患者誤解而罵聲不斷或被嗤之以鼻。每每在這種時刻,我們的心是痛的。但我們又深知,這是每一位護士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失落中我們學會了新的操作技術,學會了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學會了堅強!所以面對工作中的不如意我們該怎么辦呢?修煉自己!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
當然,在實習過程中讓我感動滿滿的事情也不在少數。畢竟我們每天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情可能是別人一輩子中最重要的事情抑或是別人一輩子都見不到的事情。“生與死”這樣的字眼在別人眼里或許更多感覺到的是慌亂,但在我們眼里卻是責任。實習期間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便是和劉奶奶的故事。第一次見到她是在腎內科,劉奶奶因為糖尿病腎病在腎內科醫治,在腎內科和劉奶奶并沒有過多的交流她便轉科了。實習轉科到神經內科,卻再次碰到了劉奶奶。在神內科初見劉奶奶心里有兩個感覺。第一便是感覺很有緣分,不由地立馬過去打招呼。第二便是心疼,年事已高的劉奶奶輾轉于醫院各科室之間,深受病痛折磨的她臉上寫滿了滄桑。所以每次一有機會便愿意到她那多問候一下病情,談談家常。時間長了,劉奶奶一見到我就很開心,拉著我談天說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劉奶奶說著說著控制不住情緒潸然淚下,我也不由地熱淚盈眶,立馬安撫她。由此之后,劉奶奶一見到我就往我手里塞水果,重要的不是那一點點物質,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其實我并沒有能力幫助劉奶奶解決病痛,可是我愿意用我的微薄之力去幫助、愛護她。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護理吧。每每想到這件事我總會很感動。
長時間對病人的感情投入總是會感覺到有些精神匱乏的,但是在消化科的另外一件事情讓我感受到付出了就一定會有回報,哪怕這個周期比較長,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自己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信念。在消化科實習的日子和其他科室并沒有什么不同,每天按部就班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但不同的是,連著幾天在查房過后回到護理站后就發現自己的白衣后面總是貼著一個“奧特曼”,就是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那種卡通貼紙。“為什么呢?”我一直搞不清楚,以為是誰在和我搞惡作劇,所以每次都是很生氣地把它撕下來扔掉。可是貌似對手比我還要頑強,一如既往地,“奧特曼”總會在我的白衣上發射動感光波。終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看到了2床的床旁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奧特曼”,“啊哈,終于被我逮到了吧?”心里面默默奸笑著。于是,踱步過去,準備“興師問罪”。在我說明疑問之后,2床的阿姨笑瞇瞇地拉著一旁的小朋友說:“我家樂樂覺得醫院里的阿姨都是一個樣子,穿著白衣,戴著口罩。可是,每天查房的時候總會有一個阿姨和其他阿姨不太一樣,熱情溫和,逗他開心。但是因為你們穿的一個樣子,身材也差不多,所以他才會想到把‘奧特曼’貼到你身上來和他人區別”。聽到這,我望著樂樂開心地笑了,說:“阿姨把這個貼到胸前,這樣你就可以認識我了”。看著胸前幼稚的“奧特曼”,我心里樂開了花。
現階段,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醫療環境不是那么和諧,我不想追究到底是誰對誰錯。我相信,只要自己用心去做了,結果一定不會很差。裘法祖院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剛步入臨床的我們雖然沒有過多的能力去改變什么,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一顆仁愛的心去面對社會,面對患者。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在《論語》一書中談到“仁”的地方大概有一百零九處之多。孔子眼中的“仁”,也是護理的仁,即“仁術、愛心”,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充分應用仁愛之心,醫者之術,發揚它的精神,應用它的技術,體現護理工作的價值,達到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目的。做到如此,也就沒什么遺憾了。
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強”,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