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由山東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總站與本刊合辦
黨支部領創合作社 富村強農固根基
10月中旬,大型拖拉機拉著“播種、施肥、碾壓”一體耬,轟隆隆地幾個來回,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巨莊村村民巨方福的2公頃小麥就種完了。“這是幾十年來過得最省心、最省力、最省錢的一個秋季。”56歲的巨方福樂呵呵地與筆者聊天,“秋前,俺把全家2公頃地都入股合作社,整個秋收、秋種僅負責把肥料、種子運到地頭,其他都由合作社包了。”
巨方福說的合作社,是其相鄰的龍莊村黨支部創辦的龍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由龍莊5名村干部每人出資10萬元創辦,村民以資金或耕地入股。為保障可持續發展,合作社按凈收益3%的比例,提取公益金和公積金。
合作社統一為社員提供機收(運)、機耕、機播(碾)、銷售、供種、供肥、供藥、技術指導等服務。由于規模大,比起市場價,社員667平方米至少可節省種子、農藥、化肥錢77元,統一機收、耕、播,還可省20元,合計97元。社員還可享受國家免費深耕政策,667平方米又省100元。今年麥收,社員通過合作社的“訂單麥”,667平方米增收200元。今年8月份,合作社對耕地入股的社員667平方米分紅300元。年底,還將對資金入股的社員分紅,預計每股分紅2000元。
看到村黨支部真作為、入社真受益,龍莊全體村民以各種方式入股,全體入社。周圍村民也看著眼紅,托朋友、找親戚加入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入社門檻已提高到每股1萬元,合作社擁有入股耕地333公頃、社員245戶,周圍有6個村莊的部分村民加入。
“龍峰”是齊河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的生動一例。在全國率先推行農村黨組織書記規范化管理、將村干部工資報酬全部納入縣財政發放之后,如何深化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破解村集體經濟空殼等難題成為齊河決策者思考決策的必答題。
“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農機合作社”是齊河針對縣情實際、順應農業發展情勢、深入調研做出的決策。2015年8月,齊河縣出臺政策,全面啟動。由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等村干部作為領創人,出資入股成立合作社,吸納其他服務組織和農戶為合作社成員。目標是到2016年底,全縣合作社作業面積占全縣農機作業總面積的90%以上,全縣大中型農機加入合作社比例達80%以上,基本形成裝備結構優、服務保障強、經營效益佳、運營管理好的發展新格局,力爭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4萬元以上。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實際,啟動時,縣財政按照每個合作社配置價值15萬元農機的標準,幫助其配齊農機裝備。其中,合作社承擔70%,可分兩年還清;縣財政補貼30%的啟動資金,并承擔延期付款產生的利息。
作為黨支部領創合作社的試點鎮,華店鎮提早行動,2015年春節過后即著手始醞釀推動。他們制定合作社章程,確定村集體、村干部的出資比例。村黨支部、村委會在原始資本中所占比例是,集體經濟年收入低于2萬元的村,村集體出資比例不能低于60%;收入在2萬~3萬元的村,出資比例不低于50%;能夠完成集體經濟收入任務(3萬元及以上)的村,出資比例不低于30%。村黨支部書記出資不少于1萬元,主任不少于5000元,村其他干部不少于2000元。對于集體經濟空殼村,由村委會委托支部書記、主任貸款。此款由村委會使用、分紅、還款、擔責,與委托人無經濟聯系。村兩委出具書面委托,確定貸款數額、注明用途等,并進行司法公正,以法律形式固定責任。目前,該鎮已注冊村級社73個,鎮級聯合社1個,入社農戶7250戶。統一為社員提供各類低價高效服務,一年可減少耕作及農資支出等成本984萬元。有15個村集體收入由原來3萬元增加到5萬元,7個村增加到10萬元,25個后進村全部轉化;群眾涉農上訪比同期減少50%。
以點帶面,蓬勃發展。目前齊河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603家,其中黨支部領辦型340家;擁有大型機械3856臺(套),資產總額達到4.2億元。建成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2個、省級示范社3個。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公頃、托管土地3333公頃,今年完成深耕1萬公頃、深松2.3萬公頃,耕種收植保作業26.4萬公頃,預計實現經營收入2.13億元,利潤1.2億元,為貧困戶減免作業費150多萬元。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