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
始創于娛樂圈的“招黑體質”一詞,現今已成為網絡熱詞。不僅是明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真實的自我沒有被看見,無論做什么或說什么都會招來批評,就像帶了“招黑體質”。
招黑體質有根據嗎?
一、與眾不同引發誤會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每個人的存在都來自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就像阿德勒所說,我們的自我認同(Personal identity),除了我們自身的認識,還來自他人對我們的認識,即群體(或“集體”)身份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
一般而言,我們的身份認同是兩者的綜合體。
集體身份的背景是哺育我們成長的知識與文化,譬如參加喜宴要包多少紅包才不失禮,都有一個群體的默契。
群體認同,說穿了就是環境中多數人的主流價值。招黑體質很可能是與眾不同的結果,譬如曾有一位在國外長大、學成歸國的朋友,她在公司招黑并不是她真干了什么壞事,而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非議。理解當地文化后,她被非議的機會便少了。
二、人的天性就是愛八卦
招黑的另一項特征是招黑的內容大多不實,可偏偏這些不實的傳言使當事人蒙受傷害,但為何人們會傳遞這些八卦呢?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安德魯(Frank T. McAndrew)便表示,人自古喜愛八卦,因為八卦能夠促進群體間訊息的流通,并且八卦的信息往往隱含“秘密”,擁有秘密能在群體中吸引更多人關注,宛如擁有權力。
此外,英國心理學家鄧巴(Robin Dunbar)也指出“語言的功能不是溝通,而是社交”。語言的本質并非只是說出事實,而是增進關系。這使得繪聲繪色的八卦、暗箭傷人之類的耳語成了無可避免的事。從這個角度說,某些人招黑確實無辜,因為他很可能只是成了別人爭奪權利的犧牲品。
三、太多的自以為
心理學有個“約哈里窗理論”,描述自我與公眾之間的認知模式,以求增進溝通順暢。
人是社交動物,但不是誠實的動物。人際交往,有所謂的“開放區”,我們經常在這個區域拿出最好的一面,同時隱藏個人的“秘密區”,這個區域的內容是我們不想給別人知道,或者不想讓特定人知道的事情,就像微信朋友圈,某些信息可以給大家知道,某些信息對同事屏蔽。
然而,我們無法確知別人怎么看我們,這就是個人的“盲點區”,正是盲點區和秘密區,交叉形成了容易招黑的信息來源,畢竟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
研究顯示,人類有疏于求證的天性,我們總是傾向用最簡單的概念去定義一個人,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多余的腦力。但過分省略的說明,卻使得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想象去補足不夠清楚的部分。加上被黑的人又有隱藏該部分信息的跡象,有時就會招致他人不必要的揣測,成了被黑的談資。
如何破除招黑體質?
通過以上三點,可以說破解招黑體質當從四個方面下手:
1. 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首先要了解當中的文化。譬如換了公司,帶著舊公司的習慣,也許就會跟新公司的習慣有差異,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2. 主動進入社交圈,把握話語權。當“獨行俠”的代價,可能就是被黑。所以在群體中維持適當社交,可以減少被黑,即被誤解的機會。
3. 接納人愛八卦的事實。正如約哈里窗的未知區,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我們,包括我們自己。
4. 不要去黑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