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歌+御姐姐
瑪麗蘇是什么酥?提拉米蘇?這個詞對于不怎么看言情小說和電視劇的人來說,可能就聽不懂哦。
瑪麗蘇是什么酥?提拉米蘇?這個詞對于不怎么看言情小說和電視劇的人來說,可能就聽不懂哦。瑪麗蘇,來源于Mary Sue的音譯,有這么一位國外的作者,他諷刺性地創造了一個名叫Mary Sue的女主角,這位女主角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完美得不得了。這部小說里其他的角色都對她癡迷不已,糾纏曖昧,難舍難分。其實啊,這部小說的作者是故意用這樣夸張的筆法,以諷刺當時的許多文學作品的類似情況。
現如今,瑪麗蘇已經幾乎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專指各種作品里的這種類型的角色,也可以說是一種現象。在這些作品中,時代背景、人物身份或有區別,但主旋律肯定是不變的,那就是,女主角是個萬人迷,就算有那么幾個角色結婚成家了,也必定對女主角是念念不忘。有的作品情節狗血,有的還算可圈可點,但終究逃不脫瑪麗蘇的設定。這種瑪麗蘇式的情節在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中尤為常見?,旣愄K還不光可以指代這樣的主角,也可用來指創作者的自戀心態現象,是作者為了滿足自我欲望(通常是戀愛欲、財富欲、權利欲、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和虛榮心而創造的自我替代品。
沒錯,瑪麗蘇就是作者自戀的投射。
“自戀”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之常情,它是不分男女的。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希望自己能超凡脫俗,成為矚目的焦點?!艾旣愄K”是通過寫作把自己的自戀傾向投射到作品塑造的角色中,這種情形與更多的普通人的“白日夢”或說YY(瞎想)具有同樣的心理機制和功能。對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白日夢”是他們放松和紓解壓力,以及修補在生活中受挫的自尊的最常見途徑之一。這下,你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喜歡看“瑪麗蘇”的文章或者影視作品的受眾年齡普遍不大了吧。哦,你身邊的有些受眾年齡很大?那么或許她(他)還有顆少女(少男)心哦。
其實,喜歡“瑪麗蘇”故事本身就可能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不滿或缺陷,比如社會支持(一般是指來自個人之外的各種支持的總稱)和社會贊許度(社會總體贊許程度,人們一般都有這樣的信念,每個人的行為都想迎合社會的需要)的不足。所以,若一個年輕人因為暫時的低潮而沉溺于“瑪麗蘇”,可以幫助他修復受挫的自尊。但如果熱衷于“瑪麗蘇”竟然成為他唯一滿足自尊的方式,那就可能是一個需要調整和矯正的心理問題。因為如果能通過現實努力來獲得社會贊許,我們就不容易沉溺于“瑪麗蘇”的世界;一旦我們沉溺在“瑪麗蘇”的世界,也就必然會削弱通過現實努力來獲得社會贊許的動力。
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想要獲得社會贊許以及社會支持,可千萬別只會模仿電視劇里的蘇小姐。在現實生活中,靠電視劇里的“傻白甜”模式是會吸引到別人的目光,但那只會讓人覺得你很傻,只有背后的倔強、自立、自信與成長,才會顯現與散發出無與倫比的魅力。
那如果現實中真的存在一個“瑪麗蘇”女士,作為一名普通男性會對她一見鐘情嗎?你會擔心自己的男朋友或老公被周圍有一堆追求者的“瑪麗蘇”小姐所吸引嗎?如果真有這樣一位人見人愛的女性在身邊,還真說不準。電影《愛在羅馬》里艾倫佩姬所飾演的女性,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因為此時,你的男朋友(或假想中)身處于一個競爭性環境下,他可能會被激發出好勝心。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物為稀為貴,人人都想奪得稀有的資源。加上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快,你的男朋友摸不準就會以為自己也產生了動心的錯覺。如果你不跟他平心靜氣地作科普,反而心中警報器頻響,只會一味地阻止他與其來往,哦,后果我簡直不敢想誒!《馬太福音》有云,“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還想了解更多?歡迎關注顧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