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城
2016年10月16日至24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福建省文聯共同主辦,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福建省曲協、財團法人臺北藝術家文教推廣基金會承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活動在臺灣如期舉辦。藝術團一行28人,通過演出、座談、交流、推介等形式為臺北、花蓮、臺東、淡水的臺灣民眾、高校學生、文化界有關人士、敬老院老人等不同觀眾群體奉獻了5場精彩演出,反響熱烈。
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是兩岸重要的曲藝文化交流活動,自2011年創辦以來,每年分別在臺灣和福建兩地輪流舉辦,旨在通過展演座談等方式來加強兩岸曲藝界的交往,共享文化藝術發展成果。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活動不僅僅是一個以演出為核心環節的系列曲藝展演展示活動,尤為重要的是,它還成為兩岸曲藝界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從這樣一個共識出發,來總結和思考第六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臺灣交流的成功經驗,對推動今后交流活動深入開展必將提供更多有益的參考。
一、兩岸曲藝交流應高度重視表演性與學術性的統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峽兩岸一脈相承,是兩岸割不斷的“根”與“魂”。做好兩岸曲藝交流,不能僅僅局限于曲藝圈內的自娛自樂,滿足于熱熱鬧鬧的演出活動,而是應該通過各種媒介,做好宣傳闡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內涵這篇大文章,強化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的價值理念。第六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演出的組織過程中,高度重視利用多渠道多方式來傳播曲藝知識、宣傳推廣中華文化,增強曲藝展演展示的學術性和含金量,效果顯著。這次歡樂匯活動在組織策劃階段,就精心挑選了相聲、評書、梅花大鼓、朝鮮族盤索里、四川諧劇、南音、福州評話、伬唱、閩南講古、答嘴鼓等10余個地方特色濃郁、服裝色彩艷麗、演員表演精到的曲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示出了曲藝藝術的豐富多彩和中華文化的燦爛多姿,同時,還借機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豐碩成果。在演出的主持串聯環節,主持人通過簡約的語言和幽默風趣的表達,言簡意賅又令人印象深刻地闡釋和介紹了表演的曲種、內容和表演者,為后面的表演進行了引領和鑒賞式的介紹,把一場平時我們熟知的曲藝演出變成了一堂生動風趣的藝術公開課,受到觀眾特別是高校學生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認可。臺東大學音樂系專任講師廖克紹先生說:“主持人妙語連珠、學識淵博,生動地串聯每個節目,啟發了我們對于藝術的認知。演出中特別提供的表演唱詞,對于觀眾的欣賞有很大助益。”
二、兩岸曲藝交流應高度重視曲藝作品的內涵及表達方式
曲藝行內有著“把點開活”的藝諺,指的是演員表演時要根據觀眾的不同而對作品有所選擇,以求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但在實際演出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有個別演員曲解了這句藝諺的本質要求,為了追求一時的演出效果放棄對作品內涵的把握,甚至用一些“臟活兒”“臭活兒”來換取廉價的掌聲和笑聲。創作有自由,但當面向公眾時還要負起責任。這一點在組織兩岸曲藝交流時要特別關注。筆者猶記得第五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晉江舉辦時,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原定表演評書《桃花莊》。這是一個經典片段,頗能體現表演者的功力。本來節目沒有什么問題,但當葉團長了解到當天觀看演出的都是小學生時,立即調整了節目。這個細節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海峽兩岸歡樂匯移師寶島,無論是組織方還是表演者都對演出的節目內容進行了仔細研究和精心設計,力求精益求精。如青年相聲演員董建春、李丁在前往臺灣之前,就對上島表演的節目進行了反復考量,還征詢了臺灣、香港朋友的意見,以求找到最好的結合點。抵達臺北后,他們又拉著臺北曲藝團的同行,一口氣表演了5個節目,并最終確定了3個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四川諧劇演員叮當原本表演的是他的代表作品《麻將人生》,這個作品經過反復打磨,并多次在各種場合演出過,有很好的反響。但到淡水潤福老人院演出前,由于其表演中有表現老年生活的內容,從而引發了大家的討論。最終在聽取老人們的意見后,經修改保留了這個作品,充分展現了叮當的表演特色和表現才能,受到阿公阿婆們的喜愛和歡迎。大廣弦演奏家王川軍、青年南音演員許達妮、閩南講古演員王培煥、畬族紹鵲茍演員雷志華等都在演出彩排時根據大家的意見,對節目的表現方式、服裝道具擺放、走場路線等進行了調整,以適應不同觀眾的需求。可以說,即使是同一個節目,在第六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每一場演出中的呈現都是不同的,充分展現了各曲種的藝術特色,傳達出了曲藝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曲藝人的藝術追求,展現了大陸藝術家良好的精神風貌。東華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許牧慈說:“曲藝家們表演的作品傳達出的忠孝仁義、敦厚樸實的內容和精神讓我感覺熟悉親切,感到我們血緣相近,追求一致。藝術自身所傳達出的美學追求與美的內容就是自我介紹的最好方式。”
三、兩岸曲藝交流應高度重視用心交友,以情感人
施朝養,臺灣彰化縣和美鎮答嘴鼓藝人,今年已經85歲高齡。他創立了和美雅溝才藝車鼓陣,常年從事地方曲藝表演。今年8月他不幸查出罹患肺癌,手術前,他要醫生保證他術后肺活量充足,不影響聲音,方才愿意手術,原因就是要參加這次兩岸曲藝歡樂匯活動。演出當日,他從和美驅車近3個小時趕到臺北,與大陸的藝術家同臺表演,其敬業奉獻、樂觀豁達的精神令人動容。藝術團集體送給施朝養老人一面全體成員簽名的藝術團團旗,以此表達對老人家的祝福之情。
郭怡如,財團法人臺北藝術家文教推廣基金會辦公室主任,是這次活動的臺灣接待方主要成員之一。郭老師為人豪爽,做事認真,通過兩屆的合作,她已經成為曲藝的鐵桿粉絲。在臺北分別的時刻,她動情地說:“對于曲藝,我是門外漢。但這幾次接觸下來,我對這門藝術很喜歡,很投入,是海峽兩岸曲藝交流活動給了我了解曲藝、了解藝術家們的機會。我會時時想著大家。”
兩岸歡樂匯,同胞一家親。有時這種親切就因為一句鄉音,有時這種親密就在你來我往之中,有時這種親近就在共有的精神家園里……正如元朝管道昇的詞中所言:“你儂我儂,忒殺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