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勤
備受關注的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選揭曉,全國154位曲藝家申報表演獎,江蘇的揚州評話演員馬偉排名第一;全國132個節目申報節目獎,江蘇兩部蘇州評彈作品《牽手》《徐悲鴻》獲得殊榮,《牽手》更是位居榜首。在淘汰率超過95%的牡丹獎評選中,江蘇三朵牡丹脫穎而出的原因在哪里?江蘇曲藝的牡丹盛放現象對曲藝事業的發展有哪些啟示呢?
一、生活是曲藝創作之源泉,藝術品質是曲藝作品之關鍵
時代在進步,藝術在發展,但是無論出現怎樣的思潮和流派,現實對藝術的影響是恒久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指出的: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必須腳踏堅實的大地。而作為中國最具民族特點的曲藝藝術,更需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牽手》《徐悲鴻》和馬偉這兩作品一演員的獲獎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牽手》講述了一個盲人妻子和植物人丈夫21年間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感人故事,其原型是發生于張家港市鳳凰鎮的真人真事。這種“中國好人”式的主旋律作品當下并不少,但有相當一部分流于刻板說教的形式,難以打動人心。《牽手》能夠脫穎而出靠的是在尊重生活原型的基礎上花大力氣進行藝術再加工。為了打造好這一作品,陳碧紅與王智雄夫婦多次實地走訪人物原型,并結合兩人三十多年的表演經驗創作了曲本;邢晏春先生創作了唱詞并根據演員的特長精心設計了唱腔;最終在周希明先生的指導下,由第七屆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季靜娟領銜表演。在如此用心的研磨雕琢之下,作品得以以最真實的藝術再現打動觀眾。《徐悲鴻》則藝術化地選取了徐悲鴻一生中最重要的四個片段,以點引線,以線擴面,通過典型事件和矛盾的沖突凸顯了徐悲鴻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馬偉表演的《武松殺嫂》說表細膩、慢而不斷、快而不亂,把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說得富有意味,很吸引人,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偉大的藝術源于生活,產生于藝術家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生活給曲藝提供生生不息的土壤,品質則是曲藝葳蕤華茂必不可少的養分。投入生活,發現美并進行品質的創造,這應當成為所有曲藝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二、守正與創新是曲藝傳承的不二法門
守正者,守正統也。未來的種子深埋在過去,發展的前提是做好繼承。在惠兆龍老師“千遍不變,萬遍不改”的嚴格要求下,馬偉完整地繼承了揚州評話傳統中的精華,并使之如鹽溶于水般溶進了自己表演的骨髓里。
守正者,守正路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而馬偉在表演中,始終恪守評話表演原則,以細節、情趣拓展故事,沒有虐情調笑與流俗。《牽手》生長于生活,扎根于人民,成就了一部有筋骨、有溫度的評彈佳作。《徐悲鴻》沒有嘩眾取寵的惡搞,而是始終恪守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塑造了一代文化名人的形象。
守正者,守正人也。《牽手》的演出直擊人心,它像一粒明礬,在喧囂浮華中澄凈出了一汪真情真性的清泉;《徐悲鴻》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對中國美術事業有卓越貢獻的畫家愛國愛民的真摯情懷;馬偉的評話表演則以犀利的語言讓假惡丑遁形,讓真善美長存。
在當前文化多元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繼續向前是每一個曲藝從業者都要考慮的問題。在堅持真理以守正的基礎上,創新是不二的選擇。揚州評話本是穿著長衫說話的表演藝術,但馬偉在《廣陵散》的表演中,脫去長衫換上了西裝,并邀請古琴演奏家在一旁撫琴助韻。跌宕起伏的人聲和悠揚典雅的樂聲相融合,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廣陵散》正是馬偉做出的嘗試。這種嘗試可能還不成熟,但起碼是一種思維,一種態度,更是馬偉傳承發展揚州評話的胸懷和眼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今中外的文藝經典大多是時代的產物,古老的蘇州評彈藝術若要繁榮發展,就必須搭上時代的快車,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但傳統的評彈大都是以史說話本和俠義公案為題材,現實題材少,主旋律的更少。《牽手》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成功地實現了藝術創造和現實生活的接軌。可以說《牽手》的成功是蘇州評彈這種傳統藝術的成功,它說明評彈藝術不僅可以傳承經典曲目,同樣可以用生活的真實、藝術的力量反映時代精神,同樣可以譜寫主旋律。
與《牽手》一樣,《徐悲鴻》也在豐富曲藝創作題材上做出了貢獻,成功填補了蘇州評彈曲目中沒有以文化名人為主題的空白。該作品對徐悲鴻和蔣碧薇關系的處理是一大亮點。在不少影視劇中,蔣碧薇基本上被塑造為一個蠻不講理的人,但是《徐悲鴻》的創作者們跳出了傳統政治評判和道德評判的窠巢,沒有為了塑造徐悲鴻的形象去格式化蔣碧薇的形象,而是用心體察蔣碧薇的處境,用大段的唱詞唱出了蔣碧薇追求穩定生活的合理需求。作品這樣的處理恰恰能夠更真實地反映矛盾沖突,寫出人物形象的復雜性,這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藝術真實,也更加能夠讓人信服。《徐悲鴻》的成功告訴我們,在以真人為基礎塑造藝術形象時既要尊重史實,又要發揮藝術的表現力,力求冷靜、客觀、有溫度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曲藝藝術的創新既要體現在作品題材的選取上,也要體現在作品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上。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徐悲鴻》成功地探索了新的運營模式:作品在創作伊始就有民間資本的加入,而崗位薪金和考核獎勵的制度更成了從業者要進一步完善作品的重要動力。曲藝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但市場也不是洪水猛獸,文藝與市場不是對立關系。相反,健康的市場和經濟杠桿的調節對曲藝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如何讓市場助推曲藝藝術的發展?《徐悲鴻》以自己的探索,給出了一種答案。
守正和創新是我們從事藝術創作的方法,守住的是藝術筋骨和藝術精神,創新的是藝術題材和運作手法。當然,不管是守正,還是創新,要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最本質的還在于對生活的發現,對生活的擔當和對藝術的敬畏。正如歌德所言:“不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么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的時代的思想感情。”我們身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廣大曲藝工作者應投身時代之大潮,以赤子之心追求藝術之美,以美的形象打動人的心靈,激發人的思考,喚醒人的情感,讓社會與人生更美好。
三、加強行業服務是文聯、曲協推動曲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有效路徑
加強行業服務是文聯、曲協推動曲藝事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在問及馬偉獲獎的原因時,他的回答很有代表性:“這個獎不是給我的,是頒給揚州評話的,我是沾了揚州評話的光。”而當我們祝賀張家港評彈傳承中心全票通過牡丹獎的嚴格考評時,季靜娟則說:“《牽手》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組織的關心和支持。”是的,成功一定是多方面因素協力同心的結果。江蘇的曲藝牡丹之所以能頻綻芳華,與全省廣大曲藝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是分不開的,與江蘇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與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和江蘇各方面的正確指導與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中國文聯、中國曲協是總舵手。為了更好地促進江蘇曲藝事業的發展,中國曲協在江蘇建立了中國曲協創作培訓基地和全國小劇場藝術指導委員會通州基地,并授予張家港“中國曲藝名城”的稱號,在國家級曲藝人才培養(如“牡丹綻放”等)、年度創作班等項目上,都給予了江蘇曲藝演員很多鍛煉的機會,尤其是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暨系列活動在江蘇的舉辦,更使江蘇曲藝工作者拓寬了視野,鍛煉了技藝,開闊了眼界,為江蘇曲藝藝術水平的整體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
江蘇省文聯、省曲協是推手。由江蘇省文聯出資、江蘇省曲協組織的江蘇優秀青年人才高級研修班每兩年開班一次,目的是對優秀人才進行重點培養,馬偉便是第二屆學員。每年,江蘇省文聯還撥出專款40萬,資助江蘇曲藝中長篇作品的創作,為有潛力的作品和人才組織曲本論證會、現場觀摩會、研討會,邀請專家現場觀摩,提出修改意見。《牽手》座談會上,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劉旭東在論及作品主旨的藝術化表現時指出,如果說好的作品是一道湯,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創作主題就應當是鹽,鹽要化在水里才能做成好湯,好的作品要通過故事的推進、人物的塑造來表達主題。為此,《牽手》在作品的藝術性上做足了功夫。《徐悲鴻》座談會上,專家們對蔣碧薇形象的立體塑造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而后《徐悲鴻》整體的成功,也證明了蔣碧薇藝術形象塑造的成功。
各地文聯、曲協為曲藝的繁榮發展盡職盡力。揚州文化局、揚州曲藝研究所為馬偉舉辦專場演出,邀請專家現場觀摩,為馬偉指點迷津;張家港為評彈傳承中心新建書場,為《牽手》等作品提供有力的支持;《徐悲鴻》得到了無錫市曲協等單位的熱情關心和支持……所有這些,是認可,更是鞭策。
文藝作用于人的心靈,人民的精神世界需要文藝的滋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體目標需要文化的繁榮。文藝創作絕不是關起門來的自說自話,而是關乎家國命運,關乎世道人心的一件大事。所以黨對文藝工作的引領從來都沒有放松。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要求,文聯、協會要充分發揮優勢,加強行業服務、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真正成為文藝工作者之家。但究竟怎樣服務?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推動文藝事業的發展?江蘇省文聯、江蘇省曲協和各地有關部門做的探索,或許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