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林
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鑒別意義
李大林
目的 分析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鑒別意義。方法 60例肝占位性病變患者, 均接受單排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觀察肝臟的病灶數量、位置、大小、形態, 病灶包膜的形態, 有無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腹水等征象, 肝內病灶在肝靜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造影進出速度和各染色情況。結果 29例原發性肝癌患者, 檢查出病灶34個, 其中左肝9個, 右肝25個,直徑為0.5~10.0 cm, CT掃描在動脈期呈現高密度, 門靜脈期為低密度、不均質, 延遲期表現等密度或者低密度。12例肝轉移瘤患者, 其中7例單發, 5例呈多發, CT掃描呈現低密度, 動脈期邊緣環狀強化, 10例患者能夠有明顯的“牛眼征”。7例肝膽管細胞癌患者, 左肝4例, 右肝3例。CT掃描邊緣不清晰,整個呈現低密度影, 病灶內有條索狀高密度影, 不規則;部分有膽管擴張, 肝被膜呈凹陷狀。動脈期顯示不均勻輕度強化, 密度低于實質, 靜脈期病灶區強化增強, 可見鈣化灶。延遲期再次加強, 并高于周圍肝實質密度。7例肝膿腫患者, CT掃描邊緣不清晰呈現低密度影, 動脈期邊緣呈現帶狀強化, 在門靜脈期出現典型的“雙環征”, 1例不典型。5例肝血管瘤患者, 血管瘤直徑為1~3 cm, 低密度影, 動脈期無強化或邊緣呈現點狀強化, 靜脈期明顯邊緣強化向中心發展。結論 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能夠對肝占位性病變起到很好的鑒別作用。
肝占位性病變;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血流供應
肝臟作為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 一旦發生病變就會引起身體的代謝紊亂。肝占位性病變是指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是一種廣義上的肝臟腫瘤[1]。其形態、組織來源和供血情況都有所不同。單排螺旋CT能夠在一次屏氣的情況下對整個肝臟進行掃描, 使肝臟各部分都能夠清楚的展現, 包括肝臟各部分的形態、密度。通過注射造影劑進行掃描, 不同血供的增強效果不同, 對病灶部分能夠提供有效的線索[2]。有文獻顯示, 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能夠提高肝癌檢出率大約10%[3]。現通過對本院接受單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的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分析結果和特征, 探討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鑒別意義。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病變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過病理檢驗, 患者均屬于肝臟占位性病變, 患者對碘劑無過敏, 嚴重惡質病或心臟病。60例患者中男39例, 女21例, 年齡24~67歲, 平均年齡(46.0±6.3)歲。檢出原發性肝癌29例, 肝轉移瘤12例,肝膽管細胞癌7例, 肝膿腫7例, 肝血管瘤5例。
1.2診斷標準 ①肝動脈期診斷標準[4]:主動脈呈現清楚高密度影, 肝實質部分沒有強化, 或者輕度強化, 腹主動脈及各分支動脈(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脾動脈、肝動脈)顯示清楚。腎皮質強化程度均勻而髓質無強化, 兩交界清楚。胰腺強化, 脾臟強化但不均勻。②門靜脈期診斷標準:肝實質區明顯呈現強化, 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及分支、脾靜脈等顯示清楚, 脾臟強化均勻, 腎實質密度均勻強化。③延遲期診斷標準:肝臟和脾臟的密度均降低, 下腔靜脈、門靜脈及其分支呈現輕度強化, 腎盂和輸尿管部分呈濃密強化。
1.3方法 60例患者均接受單排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應用單排螺旋CT掃描機(120 kV, 100 mA)進行全肝掃描。掃描前對患者測試碘過敏, 訓練患者保持屏氣, 保持呼吸像一致,減少呼吸造成的偽影, 提示患者在掃描前6 h內禁止進食。檢查前30 min口服500 ml的2%~3%的泛影葡胺充盈腸道,掃描時再加服200 ml充盈胃部, 以免由于胃部充盈不佳造成偽影影響左肝的觀察。造影劑選擇海碘醇, 用量為5 ml/kg,安科高壓注射在肘靜脈注射, 速度為2.5 ml/s。在靜脈注射后, 20~30 s掃描肝動脈期, 60~70 s掃描門靜脈期, 3 min后掃描延遲期。對有血管癌可疑征象的患者可以適當延長時間。
1.4觀察指標 觀察肝臟的病灶數量、位置、大小、形態,病灶包膜的形態, 有無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腹水等征象,肝內病灶在肝靜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造影進出速度和各染色情況。
2.1原發性肝癌 29例原發性肝癌患者, 檢查出病灶34個,其中左肝9個, 右肝25個, 直徑為0.5~10.0 cm, CT掃描在動脈期呈現高密度, 門靜脈期為低密度、不均質, 延遲期表現等密度或者低密度。
2.2肝轉移瘤 12例肝轉移瘤患者, 其中7例單發, 5例呈多發, CT掃描呈現低密度, 動脈期邊緣環狀強化, 10例患者能夠有明顯的“牛眼征”。
2.3肝膽管細胞癌 7例肝膽管細胞癌患者, 左肝4例, 右肝3例。CT掃描邊緣不清晰, 整個呈現低密度影, 病灶內有條索狀高密度影, 不規則;部分有膽管擴張, 肝被膜呈凹陷狀。動脈期顯示不均勻輕度強化, 密度低于實質, 靜脈期病灶區強化增強, 可見鈣化灶。延遲期再次加強, 并高于周圍肝實質密度。
2.4肝膿腫 7例肝膿腫患者, CT掃描邊緣不清晰呈現低密度影, 動脈期邊緣呈現帶狀強化, 在門靜脈期出現典型的“雙環征”, 1例不典型。
2.5肝血管瘤 5例肝血管瘤患者, 血管瘤直徑為1~3 cm,低密度影, 動脈期無強化或邊緣呈現點狀強化, 靜脈期明顯邊緣強化向中心發展。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 肝臟占位性病變是肝臟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 CT掃描雖然最常規, 但普通CT掃描速度慢, 不能進行多期掃描, 螺旋CT能夠克服這一缺點, 快速掃描動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期, 清晰的觀察多期肝臟血流狀態和占位性病變。肝臟主要血供來自門靜脈, 動脈期對血供豐富的腫瘤判斷有價值, 門靜脈期對于血管性腫瘤判斷有利, 因此螺旋CT對于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檢出有很高價值[5-8]。
原發性肝癌的特征是在動脈期有異常的腫瘤血管, 造影劑呈現“速升速降”的特點, 大多數腫瘤的邊緣在動脈期強化, 并且在門靜脈期雙重強化, 提示這些腫瘤可能存在雙重血供。肝轉移瘤由于生長過快導致中心組織變性壞死, 呈現“牛眼征”[9,10]。本次檢查, 10例患者具有明顯“牛眼征”。肝膽管細胞癌是少血供腫瘤, 在門靜脈期表現明顯, 邊緣條索狀在門靜脈期開始強化并逐漸加強, 在延遲期會高于肝實質,呈現“慢進慢去”的狀態。外層模糊與正常組織分界不明顯,中間液化區呈低密度, 內層壞死區無強化, 膿腫中可能有少量氣體呈現“花瓣征”。肝血管瘤有大小不一的血管腔隙,內有豐富血液, 平掃低密度, 無強化或邊緣性強化。
綜上所述, 單排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 是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檢出率高, 可作為常規占位性病變檢查手段進行推廣。
[1] 曾玉平, 陳觀尚, 王耀光, 等.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在肝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11):59-61, 78.
[2] 彭翌.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在肝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醫療裝備, 2016, 29(22):19-20.
[3] 吳志輝, 周展新.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鑒別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意義.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2010, 11(1):27-29.
[4] 張長順.36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行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的結果分析.中國醫療前沿, 2011, 6(10):76, 46.
[5] 錢萬興.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鑒別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意義.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 24(9):4503-4504.
[6] 劉世軍.單排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鑒別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意義.藥物與人, 2014, 24(6):77.
[7] 劉春嶺.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內蒙古中醫藥, 2010, 29(14):99-100.
[8] 李長富.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鑒別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中外婦兒健康(學術版), 2011(7):222-223.
[9] 朱江.螺旋CT三期動態掃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中國醫藥指南, 2013(21):648-649.
[10] 李加其.多層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15):52-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7.026
2017-06-30]
224200 江蘇省東臺市三倉人民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