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娟 吳玉宇 江洪清
探討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及其危險因素
楊遠娟 吳玉宇 江洪清
目的 探析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及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60例膽紅素腦病患兒,均接受換血治療, 對60例患兒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 并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60例患兒治療后出現血小板減少30例(50.00%), 低鈣血癥10例(16.67%), 低血糖癥10例(16.67%)。換血時年齡是導致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單一危險因素。結論 血小板減少是新生兒換血治療后的主要不良反應, 換血時年齡是主要危險因素, 需要在換血時充分考慮。
新生兒;換血治療;不良反應;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膽紅素腦病患兒為研究對象, 60例患兒中男40例, 女 20例;日齡最大18 d, 最小3 h, 平均日齡(9.85±3.12)d;新生兒體重1148~3940 g, 平均體重(2650.2±430.2)g。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兒均接受換血治療, 對所有患兒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性別、換血時體重、換血時年齡進行統計, 統計兩組產婦的孕周, 并對各項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不良反應定義標準 在換血1周內發生的任何一種并發癥均定義為治療后不良反應, 主要包括血小板減少癥、低鈣血癥、低血糖等, 嚴重情況下患兒會出現呼吸暫停或呼吸停止(約有20 s)現象, 部分患兒會伴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癲癇、敗血癥等癥狀。①血小板減少癥:血小板計數<100×109/L;②低血糖:血清糖<2.2 mmol/L;③低鈣血癥:血清總鈣<2.2 mmol/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60例患兒中, 治療后出現血小板減少30例, 發生率為50.00%;低鈣血癥10例, 發生率為16.67%;低血糖癥10例, 發生率為16.67%。
2.2 影響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①性別:60例患兒中男40例, 女20例, 換血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50例患兒中, 男35例, 女15例, 不同性別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換血時體重:50例出現不良反應患兒接受換血治療時平均體重為(2641.2±110.2)g, ;10例未出現不良反應患兒接受換血治療時平均體重為(2673.5±132.2)g,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換血時年齡:50例出現不良反應患兒換血時年齡為(3.12±1.15)d;10例未出現不良反應患兒換血時年齡為(7.12±1.54)d,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孕周:50例出現不良反應患兒母親的孕周為(36.52±2.26)周;10例未出現不良反應患兒母親孕周為(37.41±2.15)周,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換血時年齡是導致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單一危險因素。
膽紅素腦病是指高非結合膽紅素血癥時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沉積在丘腦、基底神經核、丘腦下核、小腦、脊髓等部位, 對腦組織的氧利用度形成充分抑制, 造成腦損傷,以新生兒為主要發病人群。換血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膽紅素腦病的有效且直接的方式, 可通過外周動靜脈進行全自動換血, 兼具安全和實用的治療效果[3-6]。但患兒在治療后會出現不良反應癥狀, 而高危早產兒出現的不良反應癥狀呈現一定的持續性, 且更加嚴重。鑒于此種情況, 醫護人員在進行換血治療過程前, 需要認真評估患兒的各項基本資料, 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并做好各項應急措施[7-10]。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60例患兒治療后出現血小板減少30例(50.0%), 低鈣血癥10例(16.67%), 低血糖癥10例(16.67%)。從膽紅素腦病患兒接受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情況上來看, 接受換血治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是常見的不良反應癥狀, 會影響患兒的治療效果。從影響換血效果和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上來看, 換血時年齡是導致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單一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 血小板減少是新生兒換血治療后的主要不良反應, 換血時年齡是主要危險因素。因此, 在臨床工作中,對于體重較小、孕周不足、日齡小、以及患有嚴重新生兒疾病的患兒, 要做到利弊的權衡, 并對換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癥狀進行重組預測, 并做好充分的應急準備, 以提高換血治療成功率。
[1]巨容, 蔣燕, 高淑強, 等.深靜脈置管同步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報, 2013, 30(10):79-82.
[2]韋巧珍, 蘇萍, 張霞, 等.機械通氣下換血療法治療極危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分析.臨床兒科雜志, 2013, 31(12):1147-1150.
[3] 劉長靖, 覃靖.外周動靜脈成分血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5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14):119-120.
[4]龍麗華, 李祿全, 余加林, 等.影響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及不良事件發生的多因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1, 26(14):1096-1098.
[5]吳玫, 陳大鵬, 熊英.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及其危險因素分析.四川醫學, 2011, 32(8):1193-1194.
[6] 王玨.全自動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不良反應及其相關因素臨床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16):190-191.
[7]雷鳳華, 姚英民, 楊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內環境不良反應變化的新特點.醫學臨床研究, 2014, 31(8):1644-1646.
[8] 尹芳, 李貴南.262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采取換血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臨床醫學工程, 2015(10):1323-1324.
[9]趙小朋, 宋燕燕, 李堅, 等 .新生兒換血不良結局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8, 23(6):797-798.
[10] 王艷麗, 鄒靜靜, 汪惠琴, 等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危險因素及其轉歸情況.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1):108-1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24
529000 廣東省江門市婦幼保健院
新生兒換血治療是臨床上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案, 主要用于治療膽紅素腦病, 同時也普遍應用于新生兒敗血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及重癥感染等疾病的臨床治療[1,2]。雖然換血治療技術已經不斷成熟, 但還有部分醫師對換血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和相關危險因素了解少, 影響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對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探析, 具體如下。
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