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紹艷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對策探討
付紹艷
目的 探究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對策。方法 104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52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鼻胃管腸內營養方法;實驗組采用鼻腸管腸內營養方法。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胃腸減壓量、轉出重癥監護室時間;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干預前后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 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胃腸減壓量、轉出重癥監護室時間分別為(2.18±0.25)d、(145.58±5.25)ml、(6.12±0.21)d, 均優于對照組的(4.24±1.71)d、(263.14±12.13)ml、(8.61±1.23)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92%低于對照組的19.2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35.18±3.43)g/L、(64.15±4.02)g/L、(8.18±2.71)分, 均優于對照組的(30.34±3.86)g/L、(60.22±4.32)g/L、(13.43±3.29)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經鼻腸管途徑比經鼻胃管更為安全有效, 鼻腸管腸內營養護理對策的實施效果確切。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對策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符合納入標準的104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04例患者均為重癥腦血管病患者。納入標準:符合1996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 于發病12 h內入住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患者;重癥腦血管病標準:梗死面積大或梗死涉及多個腦葉的梗死;出血量大, 出血部位特殊(如腦干和小腦)的腦出血,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不能自行進食, 有腸內營養必要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14分者。排除標準:入組前已接受腸內營養;存在留置胃管的禁忌證:食管靜脈曲張、食管癌、胃癌、食管狹窄梗阻、食管和胃賁門手術;3年內有排便習慣嚴重改變, 長期便秘;患者或家屬拒絕參加。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52例。對照組男28例, 女 24例;年齡35~75歲, 平均年齡(65.13±5.28)歲;體重51~82 kg, 平均體重(60.17±7.28)kg;其中, 急性腦血管疾病36例, 氣管切開術后6例, 帕金森綜合征6例, 其他4例。實驗組男29例, 女23例;年齡36~75歲, 平均年齡(65.54±5.91)歲;體重51~82 kg, 平均體重(60.45±7.18)kg;其中, 急性腦血管疾病38例, 氣管切開術后8例, 帕金森綜合征3例, 其他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插入鼻胃管。實驗組患者采用鼻腸管腸內營養方法。營養管采取床旁放置, 將營養管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 至少越過十二指腸韌帶。插管后經X線確認到位后開始給予腸內營養。在確定無胃潴留后, 用腸內營養輸注泵24 h持續均勻泵入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以20 ml/h輸注速度起始, 無腹瀉嘔吐且消化吸收良好, 每天增加20 ml。輸注過程中每2小時通過鼻胃管監測有無胃潴留, 如出現胃潴留后則暫停2 h輸注。1周左右逐漸增加到2000 ml。在腸內營養護理基礎上加強培訓、強化體位護理、加強質量監督:①加強培訓。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之前, 先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腸內營養相關知識培訓, 培訓率達到100%。②體位護理。在腸內營養過程中抬高床頭30~45°,以有利于營養液輸注, 預防誤吸等不良事件的發生。③加強質量監督。病區護士長不定時監察腸內營養落實情況, 及時處理不良事件, 并給予整改[2]。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鼻胃管腸內營養方法。將營養管置入胃腔內, 營養液通過鼻胃管輸注, 每2小時可同時通過本管檢測胃殘余量, 如出現胃潴留同樣暫停2 h輸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胃腸減壓量、轉出重癥監護室時間;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干預前后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肛門排氣時間、胃腸減壓量、轉出重癥監護室時間比較 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胃腸減壓量、轉出重癥監護室時間分別為 (2.18±0.25)d、(145.58±5.25)ml、(6.12±0.21)d,均優于對照組的 (4.24±1.71)d、(263.14±12.13)ml、(8.61±1.23)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5例發生腹瀉, 3例發生嘔吐, 2例發生食物返流, 并發癥發生率為19.23%;實驗組1例發生腹瀉, 并發癥發生率為1.92%。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干預前, 對照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8.94±3.35)g/L、(55.14±4.02)g/L、(28.37±4.72)分, 實驗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8.64±3.15)g/L、(55.13±4.22)g/L、(28.95±4.16)分, 干預前兩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對照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30.34±3.86)g/L、(60.22±4.32)g/L、(13.43±3.29)分, 實驗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35.18±3.43)g/L、(64.15±4.02)g/L、(8.18±2.71)分, 干預后實驗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病情危重, 可出現昏迷、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 可對患者進食造成不良影響, 且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抵抗力低下, 機體處于負氮平衡, 但因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和胃腸功能基本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因此在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進行積極神經內科治療的同時, 需及早給予合理腸內營養支持, 以緩解負氮平衡, 改善患者免疫力, 維持血漿蛋白濃度, 促進血漿交替滲透壓提高, 預防腦細胞水腫和不可逆腦損害發生, 以減少后遺癥和死亡的發生[3]。
多數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可存在身體虛弱、機體高代謝、糖原和蛋白質分解消耗增多的狀態, 因此, 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及時進行腸內營養護理, 可為患者提供營養物質, 維持氮平衡, 改善機體結構功能, 促進體內細胞正常代謝, 對生理功能進行調節, 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力, 預防免疫力降低。通過腸內營養護理, 可減少體內蛋白質丟失, 滿足機體營養物質需求和高代謝能量需求, 維持機體細胞正常,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減少植物人等后遺癥的發生。同時在腸內營養護理過程中通過加強培訓, 強化體位護理, 加強腸內營養過程巡視等, 可有效預防誤吸和返流等并發癥的發生, 確保腸內營養護理的效果, 改善患者預后[4,5]。
本研究中,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鼻胃管腸內營養方法;實驗組采用鼻腸管腸內營養方法。結果顯示, 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胃腸減壓量、轉出重癥監護室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血清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胃腸道在受到創傷或炎癥打擊時, 蠕動功能及吸收功能的恢復以小腸最快, 鼻腸管管飼能更早進行腸內營養[6-9];營養液直接進入空腸內, 完全不依賴胃的排空機制, 可避免胃潴留的發生, 有效降低返流、誤吸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 提高原發病的治療效果,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縮短住院時間, 減輕患者及家屬的醫療經濟負擔[10]。
綜上所述,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鼻腸管腸內營養護理對策的實施效果確切, 可加速胃腸功能恢復, 縮短重癥監護時間,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和神經功能, 提高其健康水平, 值得推廣。
[1] 王源媛.個體化護理應用在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中的療效分析.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6):225-226.
[2]楊蕾.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 10(7):248-249.
[3] 郭令瑩.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80例護理分析.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8):172-173.
[4]陶鯖羽, 楊艷, 譚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200例護理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18):113.
[5]張詠梅, 張潤軍, 王潤萍.腸內營養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西南國防醫藥, 2012, 22(12):1385-1386.
[6] 李瑞紅, 李德春.鼻空腸管與鼻胃管在危重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應用比較.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06, 29(14):48-49.
[7]劉鐸芬, 梅樹瓊, 劉飛.神經內科重癥病人腸內營養的護理探討.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6(13):32-34.
[8]梁麗霞, 莫麗君, 陳玉霞, 等.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時機與并發癥的分析及護理.中國醫藥指南, 2009, 7(10):38-39.
[9] 張姍姍, 陳士芳.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遼寧醫學院學報, 2011, 32(5):460-461.
[10] 羅美紅.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研究.現代養生, 2014(10):213-2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87
116011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可因球麻痹或意識障礙而難以經口進食, 加上患者處于嚴重應激和高分解、高代謝狀態下, 可導致營養不足, 引發免疫力低下、低蛋白血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和后遺癥, 常需通過留置鼻飼管給予腸內營養支持, 以改善全身狀況, 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1]。本研究將本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4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探討了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對策 , 報告如下。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