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兵 歐陽紅飛 李 敏 潘永傳 李金乾
成人腹股溝疝改良TAPP術臨床分析
杜春兵 歐陽紅飛 李 敏 潘永傳 李金乾
目的分析成人腹股溝疝改良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補片植入術(TAPP)臨床療效。方法85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 按照抽簽法分為參照組(41例)和研究組(44例)。參照組患者行傳統疝修補術治療,研究組患者行改良TAPP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改良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補片植入術;成人腹股溝疝;臨床療效
腹股溝疝在臨床中又被稱為疝氣, 其具體可分為三種,即斜疝、股疝、直疝等, 發病后主要在腹股溝處出現明顯的腫塊。以往臨床主要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進行治療, 盡管其臨床效果比較良好, 但術后容易復發, 且具有明顯疼痛感, 并發癥發生率高, 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1]。近年來,改良TAPP的應用和發展, 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提供了新的選擇。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85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現進行以下分析和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5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參照組(41例)和研究組(44例)。參照組男25例, 女16例;患者年齡19~75歲, 平均年齡(60.4±13.8)歲;病程8個月~10年,平均病程(6.8±2.2)年;直疝13例, 斜疝28例。研究組男27例, 女17例;患者年齡20~76歲, 平均年齡(61.5±13.9)歲;病程9個月~12年, 平均病程(7.3±2.2)年;直疝19例, 斜疝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行傳統疝修補術治療:采用硬膜外麻醉,對疝囊位置予以確定, 充分游離后徹底暴露出來, 較小疝囊者選擇高位分離處理即可, 對疝內容物進行回收, 對疝囊頸部進行結扎, 按照Bassini疝修補法進行后續操作, 對腹腔進行逐層閉合, 最后作縫合處理。研究組行改良TAPP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和氣管插管, 術前予以頭孢類抗生素行靜脈注射,選擇頭低腳高體位, 于肚臍褶皺處作手術切口, 長約0.8 cm, 創建CO2氣腹, 自切口處置入腹腔鏡頭, 使其到達手術部位,主手術操作孔選在左側臍水平腹直肌外緣, 輔助操作孔選在右側臍水平腹直肌外緣。斜疝患者作封閉內環口曠置疝囊即可, 直疝則需要實施疝囊剝離術, 將疝還口周圍腹膜切開,于腹膜前放置補片, 確保疝還口被全部覆蓋, 采用腹膜覆蓋補片縫合切口后, 代表手術完成。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效果:主要包括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主要包括尿潴留、陰囊水腫、切口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45.79±8.31)min、(2.61±1.12)d、(8.55±3.18)d, 均短于參照組的(74.28±9.64)min、(7.04±1.53)d、(21.49±5.37)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6230、15.3054、13.6275,P均=0.0000<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39%(10/41), 其中切口感染4例, 陰囊水腫、尿潴留各3例;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55%(2/44), 其中陰囊水腫、切口感染各1例。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936,P=0.0087<0.05)。
從腹股溝疝疝環與腹壁下動脈間的解剖學關系角度進行分析, 一般臨床常見的腹股溝疝主要為直疝和斜疝, 其中斜疝可向陰囊中突進, 其在腹股溝疝中的發病率高達95%左右[2-4]。男性患者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患者, 右側是主要發病部位, 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恰當, 會導致各種不良并發癥出現, 從而加大治療難度, 嚴重影響生活質量[5,6]。
傳統疝修補術針對腹股溝疝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因為手術操作技術、腹內壓升高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和束縛,術后易出現局部組織缺血、切口愈合不良等情況, 預后效果不佳[7-9]。傳統TAPP做好弧形切口后, 將腹腔內疝內口上緣的腹膜切開, 將精索血管、腹壁下血管、輸精管等自腹膜前間隙解剖游離出來, 而后實施疝囊剝離術相關操作, 將其應用于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 不僅操作過程復雜繁瑣, 且手術時間長, 住院費用高昂, 且術后存在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目前已經逐漸被臨床棄之不用[3,10-13]。隨著近年來醫學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臨床對TAPP手術也進行了相應的完善和改進, 改良TAPP簡化操作了原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補片植入術, 充分吸收了原TAPP手術的優點, 使手術難度降低, 簡化手術步驟, 進而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幫助患者減輕手術帶來的痛苦, 當前已經逐漸在臨床中普及應用[14,15]。改良TAPP在手術過程中, 首先自內環固定好手術解剖部位, 術中無需經過腹股溝管處, 保證腹股溝管結構的完整性得以保存, 避免手術操作時損傷精索各層組織,縮短手術時間的同時又減少了手術成本投入, 提高手術成功率[4, 16]。
由本組實驗得到的而結果可知, 研究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馮陽等[5]在自固定網片改良式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研究一文中得到的結論基本相同。
綜合上述, 改良TAPP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效果確切,并發癥發生率低, 且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容易掌握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鑒于研究病例少、研究時間不充足等因素的限定, 改良TAPP的優勢和缺點還需臨床深度分析和討論, 以便為臨床合理應用改良TAPP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張善忠, 周毅, 劉芩, 等.成人腹股溝疝改良TAPP術80例臨床分析.江西醫藥, 2012, 47(12):1064-1066.
[2] 饒會波.成人腹股溝疝改良TAPP術40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24(28):425-426.
[3] 胡木茍.成人腹股溝疝改良TAPP術50例臨床分析.醫學信息(下旬刊), 2013, 26(8):333-334.
[4] 孟寧, 李明, 高鵬志, 等.TAPP與改良Kugel疝修補術的臨床對照研究.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6, 10(3):178-181.
[5] 馮陽, 李廣闊, 李力, 等.自固定網片改良式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研究.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5, 6(1):31-34.
[6] 段建平, 羅序超, 葉斌, 等.腹腔鏡TAPP和TEP在成人腹股溝疝中的臨床應用研究.贛南醫學院學報, 2016, 36(2):228-231.
[7] 王啟倫, 汪玖川.42例成人腹股溝疝腹腔鏡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TAPP)與開放法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較的臨床效果觀察.醫藥前沿, 2016, 6(16):176-177.
[8] 徐步遠, 上官惠敏, 仇建成, 等.改良式經腹腹膜前補片植入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實用醫學雜志, 2010, 26(17):3163-3165.
[9] 劉益均, 趙鵬.TAPP與無張力疝修補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療效比較.現代醫藥衛生, 2016, 32(24):3842-3844.
[10] 王曉明, 呂金鋒, 陳茜.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方法.醫藥論壇雜志, 2015(1):106-107.
[11] 杜俊義, 李鐵軍, 王佾, 等.成人腹股溝疝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與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的療效比較.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5):54-56.
[12] 任士貴.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與全腹膜外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療效比較.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5, 32(1):73-74.
[13] 顧卯林, 郭呂, 朱景元, 等.改良Kugel術與免固定TAPP治療腹股溝疝療效的回顧性對照研究.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5(6):719-721.
[14] 吳耀華.腹腔鏡下兩種術式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及心理觀察.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5(2):43-46.
[15] 張衛東.腹腔鏡經腹膜前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對比研究.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4, 31(11):39.
[16] 江濤, 王榮寅.TAP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比較.淮海醫藥, 2014(5):475-4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7.036
2017-02-27]
529600 廣東省陽春市人民醫院
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45.79±8.31)min、(2.61±1.12)d、(8.55±3.18)d,均短于參照組的(74.28±9.64)min、(7.04±1.53)d、(21.49±5.37)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6230、15.3054、13.6275,P均=0.0000<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936,P=0.0087<0.05)。結論改良TAPP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效果確切, 并發癥發生率低, 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