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澤洪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
紀澤洪
目的探討頭孢菌素類藥物各種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發生原因, 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安全用藥。方法66例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統計發生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藥物種類, 對各種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 并分析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結果發生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包括頭孢美唑[27.27%(18/66)]、頭孢西丁[18.18%(12/66)]、頭孢替安[15.15%(10/66)]、頭孢曲松[12.12%(8/66)]、頭孢哌酮[10.61%(7/66)]、頭孢他啶[9.09%(6/66)]以及頭孢硫脒[7.58%(5/66)];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過敏反應、消化系統反應、血液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循環系統反應以及神經系統反應;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 與個體差異、飲酒、環境、患者年齡、輸液速度、合并用藥、情緒、患者的原發病、藥物質量、藥物用量等因素有關。結論頭孢菌素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實際應用過程中, 不僅要注重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抗菌效應, 也要重視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合理用藥;原因
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 頭孢菌素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1]。但是,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臨床使用量不斷增多, 導致其不良反應的報道案例不斷增多, 嚴重影響著患者對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信任感。為了充分體現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指導作用, 進一步了解頭孢菌素類藥物各種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發生原因, 本研究中, 將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臨床科室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為實現臨床合理用藥、安全用藥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臨床科室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既往均無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史、無青霉素過敏史, 對環境、食物或者是其他藥物有過敏史者43例。66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41例;年齡最小8歲, 最大82歲, 平均年齡(51.36±10.21)歲。
1.2 方法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統計發生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藥物種類, 并觀察各種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 分析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
2.1 發生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藥物種類發生不良反應的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包括頭孢美唑[27.27%(18/66)]、頭孢西丁[18.18%(12/66)]、頭孢替安[15.15%(10/66)]、頭孢曲松[12.12%(8/66)]、頭孢哌酮[10.61%(7/66)]、頭孢他啶[9.09%(6/66)]以及頭孢硫脒[7.58%(5/66)]。
2.2 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過敏反應、消化系統反應、血液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循環系統反應以及神經系統反應。其中:①過敏反應主要包括血清病樣反應、皮疹、哮喘以及藥熱;②消化系統反應主要包括腹瀉、惡心、嘔吐以及菌群失調;③血液系統反應主要包括急性溶血性貧血以及白細胞減少;④泌尿系統反應主要包括尿頻、尿急、尿潴留以及血尿;⑤循環系統反應主要包括出冷汗、早搏以及血壓下降;⑥神經系統反應主要包括興奮多語、頭痛、幻覺以及錐體外系反應。
2.3 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個體差異[25.76%(17/66)]、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前的12 h內、治療期間或者是治療后的12 h內飲酒[21.21%(14/66)]、環境[10.61%(7/66)]、患者年齡過小或者是過大[9.09%(6/66)]、輸液速度過快[9.09%(6/66)]、合并用藥[6.06%(4/66)]、情緒[6.06%(4/66)]、患者的原發病(即生理、免疫學狀態異常或者是病理因素)[4.55%(3/66)]、藥物質量[4.55%(3/66)]、藥物用量過大[3.03%(2/66)]。
頭孢菌素類藥物具有療效好、殺菌性強、抗菌作用好、抗菌譜廣、毒性低以及過敏反應少等一系列的優勢, 基于這樣的原因, 近年來頭孢菌素類藥物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2]。但與此同時, 其不良反應的報道案例也逐年增多。為確保用藥安全, 必須高度重視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確保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合理、正確、規范應用, 才能及早發現或者是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3]。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個體差異[25.76%(17/66)]、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前的12 h內、治療期間或者是治療后的12 h內飲酒[21.21%(14/66)]、環境[10.61%(7/66)]、患者年齡過小或者是過大[9.09%(6/66)]、輸液速度過快[9.09%(6/66)]、合并用藥[6.06%(4/66)]、情緒[6.06%(4/66)]、患者的原發病(即生理、免疫學狀態異常或者是病理因素)[4.55%(3/66)]、藥物質量[4.55%(3/66)]、藥物用量過大[3.03%(2/66)]。這一研究結果指出,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 與個體差異、飲酒、環境、患者年齡、輸液速度、合并用藥、情緒、患者的原發病、藥物質量、藥物用量等因素有關。
此外, 本研究發現,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血清病樣反應、皮疹、哮喘以及藥熱等過敏反應, 有過敏史的患者, 發生過敏反應的幾率要遠遠大于無過敏史的患者, 這便是所謂的個體差異。部分患者為過敏體質, 因此,與正常人相比, 其過敏原更多、過敏率更高[4]。飲酒會導致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出現心律失常、血壓下降或者是心動過速、出汗、呼吸困難等表現癥狀[5-8]。究其原因在于,頭孢菌素類藥物的骨架結構上連接甲硫四氮唑側鏈, 飲酒會對乙醛脫氫酶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 進而導致乙醛水平的升高, 干擾藥物在人體內的正常代謝, 甚至會導致乙醛、藥物產生相互反應, 從而刺激組胺的釋放, 最終發生雙硫侖樣反應[6,9,10]。基于此, 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前的12 h內、治療期間或者是治療后的12 h內, 應禁止患者飲酒。
綜上所述, 頭孢菌素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實際應用過程中, 不僅要注重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抗菌效應, 也要重視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明確頭孢菌素類藥物各種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 找出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 才能實現臨床合理用藥。
[1] 李法寧.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及其發生原因臨床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5):3-4.
[2] 靳鳳霞, 任小平, 陳麗麗.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處理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20):4640-4641.
[3] 張麗萍, 張達慶.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風險預防機制探索.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8(4):133-134.
[4] 趙繼玲.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醫藥論壇雜志, 2014(1):129-130.
[5] 莊少雄, 邱億騰, 彭武江, 等.頭孢菌素類藥物各種不良反應表現及預防措施的探討分析.當代醫學, 2013(20):148-149.
[6] 楊瑤菊.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中國衛生產業, 2011, 8(22):64.
[7] 呂鐵太.臨床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及對策.甘肅科技縱橫, 2015, 44(3):102-103.
[8] 李雪梅.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7):7.
[9] 曾麗寧.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因素分析.北方藥學,2015(4):148-149.
[10] 吳美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臨床分析.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9):5339-534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8.073
2017-07-19]
515041 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