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徐洪常 苗培棟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比照觀察
李穎 徐洪常 苗培棟
目的 比較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5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利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7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利培酮治療, 給予觀察組患者阿立哌唑治療, 比較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 與對照組的92.5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副反應量表(TESS)評分(4.1±0.8)分、不良反應發生率7.41%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3±1.0)分、29.6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 臨床療效較為接近但阿立哌唑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 與利培酮相比, 更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精神分裂癥;阿立哌唑;利培酮;臨床療效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精神類疾病, 臨床上尚未對其發病原因以及發病機制進行準確定論, 多數學者認為, 該疾病的發生與患者思維、感知、行為以及多巴胺受體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6]。為了進一步探究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死亡臨床療效, 本院對54例患者進行探究,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在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間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選取, 患者54例, 利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7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17∶10, 最大年齡54歲, 最小20歲, 平均年齡為(30.54±10.02)歲, 最長病程8年, 最短0.5年, 平均病程(4.1±1.5)年;觀察組中男女比例16∶11, 最大年齡55歲,最小22歲, 平均年齡(30.24±10.57)歲, 最長病程7年, 最短1年, 平均病程(4.0±1.2)年。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探究的相關內容(探究目的、探究過程以及相關治療方法)進行了充分了解, 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利培酮治療:初始用藥劑量是8~12 mg/d, 對患者的用藥反應以及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耐受進行增加藥量操作并在2周內將用藥劑量增加至25~30 mg/d;給予觀察組患者阿立哌唑治療:初始用藥劑量是1 mg/d, 對患者的用藥反應以及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耐受進行增加藥量操作并在2周內將用藥劑量增加至3~5 mg/d。
給予兩組患者連續8周用藥治療并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類似抗精神類藥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用藥期間不得應用電療, 但是可以酌情對患者進行藥量調整。對于出現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的患者、嚴重失眠的患者可考慮分別給予患者苯海索、苯海索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利用TESS評分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評分, 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利用陰性癥狀和陽性癥狀量表(PANS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進行評分, 并按照以下判定標準進行療效判定:當患者經過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對比減少>75%判定為痊愈, 當患者經過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對比減少<75%但>50%判定為顯著進步,當患者經過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對比減少<50%但>25%判定為好轉, 當患者經過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對比減少<25%判定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著進步率+好轉率[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痊愈14例,顯著進步6例, 好轉6例, 無效1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是96.30%;對照組患者中痊愈12例, 顯著進步8例, 好轉5例,無效2例, 臨床總有效率是92.59%。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29, 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出現1例頭暈嘔吐、1例強直, 不良反應發生率是7.41%;對照組中出現3例頭暈嘔吐、2例肌強直、2例失眠、1例靜坐不能,不良反應發生率是29.63%。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182, P<0.05)。
2.3 兩組患者TES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TESS評分為(4.1±0.8)分, 對照組患者TESS評分為(7.3±1.0)分, 觀察組患者TE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9840, P<0.05)。
精神分裂癥作為精神類疾病的一種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造成嚴重影響, 臨床癥狀可分為陰性癥狀以及陽性癥狀, 部分患者存在自殺傾向[8,9]。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患病后會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增加家庭負擔, 同時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負擔, 所以臨床上一直非常重視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藥物治療研究。經過大量研究證實,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時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10-13]。
阿立哌唑是臨床上用于有效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用藥, 可有效阻斷多巴胺受體2、5羥色胺受體并對多巴胺起到有效調節的臨床作用[14],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以及陰性癥狀, 對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同樣存在顯著作用;利培酮可以對中腦皮質多巴胺以及多巴胺D2受體進行有效阻斷從而有效緩解分裂癥中陽性癥狀以及陰性癥狀、認知功能等[15]。
本次探究中,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與對照組的92.5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TESS評分(4.1±0.8)分、不良反應發生率7.41%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3±1.0)分、29.6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死亡臨床療效較為接近, 但阿立哌唑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 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與利培酮相比, 更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 張峰, 王江.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臨床療效及患者生活質量分析.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3, 12(5):521-524.
[2] 龍逢, 陳剛.多巴胺受體基因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研究進展.精神醫學雜志, 2012, 25(5):385-389.
[3] 張晨, 李則摯, 吳志國, 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與多巴胺D1受體基因的關聯研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1, 20(3):224-226.
[4] 謝國軍, 陳家強, 黎雪松, 等.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多巴胺D1受體基因多態性對氯氮平療效的影響.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2, 21(3):241-243.
[5] 張會芳, 袁國楨, 劉新民.精神分裂癥患者外周多巴胺D2受體及轉運體mRNA的表達.皖南醫學院學報, 2011, 30(5):394-397.
[6] 盧衛紅, 張晨, 易正輝, 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與多巴胺D1受體基因交互作用研究// 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12:94-98.
[7] 李海玲, 劉玲, 朱相華, 等.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與ERP觀察心理社會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的影響.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 2011, 20(4):225-228.
[8] 葉志遠.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較.中國醫藥, 2014, 9(4):553-556.
[9] 楊開仁, 姜小琴, 毛福榮, 等.無抽搐電休克合并利培酮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臨床研究.浙江醫學, 2011, 33(11):1602-1605.
[10] 潘小平.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觀察.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5(18):119-120.
[11] 鄧芳.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對照研究.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5):1197-1198.
[12] 李素蓮.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觀察.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36(32):4899.
[13] 田小元, 向永紅.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1):48-50.
[14] 楊淑珍.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觀察.河北醫學, 2013, 19(9):1348-1351.
[15] 朱玉華, 楊程青, 易正輝, 等.利培酮、齊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影響的比較.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13, 23(3):198-200.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by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LI Ying, XU Hong-chang, MIAO Pei-dong.Dalian City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Dalian 116023, 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effects by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Methods A total of 54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lot drawing metho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isperido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ripiprazole for treatment.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linical treatment as 96.30%, which was 92.5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better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score as (4.1±0.8) points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7.41% than (7.3±1.0) points and 29.6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Implement of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shows similar curative effects, while aripiprazole provides much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Comparing with risperidone, aripiprazole is mor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Schizophrenia; Aripiprazole; Risperidone;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41
2016-12-19]
116023 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李穎 徐洪常);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苗培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