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周靜 胡祎
集束化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
張琳 周靜 胡祎
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中的作用。方法 80例腦卒中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集束化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 每組40例。常規護理組進行腸內營養過程中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 遵循醫囑進行輸注營養液;集束化護理組采用集束化護理模式。記錄兩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過程中惡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胃潴留、便秘、誤吸等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集束化護理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為2.5%、腹脹腹痛發生率為2.5%、腹瀉發生率為5.0%、胃潴留發生率為2.5%、反流誤吸發生率為2.5%、便秘發生率為7.5%、堵管發生率為2.5%, 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7.5%、15.0%、20.0%、15.0%、17.5%、25.0%、1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集束化護理能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時的相關并發癥, 值得臨床借鑒。
集束化護理;腦卒中;腸內營養;并發癥
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各種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和護理措施的一種護理模式, 它最早被應用于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腦卒中早期進行腸內營養科保護患者腸道屏障功能改善其預后[1-3]。但進行腸內營養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并發癥, 這些并發癥可影響腸內營養的效果,故合理輸注腸內營養,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是腦卒中患者進行腸內營養需要考慮的問題。本研究在對4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腸內營養過程中采用集束化護理, 明顯降低了其相關并發癥, 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8月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8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齡18~80歲, 平均年齡(49.2±10.7)歲;基礎疾病:糖尿病10例, 高血壓41例, 高脂血癥6例。納入標準:均采用經鼻胃管行腸內營養治療;診斷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入院時體溫正常, 無肺部感染;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評分≥3分, 需要營養支持;伴有吞咽功能障礙, 符合進行管飼標準。排除標準[5]:入院前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癥狀;腸內營養時間<1周或>4周。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集束化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 每組40例。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組進行腸內營養過程中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 遵循醫囑進行輸注營養液。
1.2.2 集束化護理組采用集束化護理模式, 具體措施為:①成立工作小組, 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②制訂腸內營養支持計劃表, 以提高護士執行集束化策略的效率。③對小組內的護士進行腸內營養輸注集束化護理的培訓, 使其準確掌握腸內營養輸注方法。培訓內容為:腸內營養液的儲存要求、腸內營養規范化管理、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應用、腸內營養相關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6]。④制訂腸內營養相關并發癥的記錄表, 由責任護士觀察并記錄患者接受腸內營養時并發癥的發生情況。⑤腸內營養輸注及護理:a.患者鼻飼時體位為床頭抬高約40°。b.腸內營養輸注系統采用密閉式輸注。c.輸注初始速度為35 ml/h, 緩慢增到110 ml/h, 在24 h內輸注完畢;首日輸注量為500 ml, 隨后逐漸增加, 2~5d內達到全量;注意控制輸注濃度, 保持腸內營養液滲透壓<450 mosmol/L。d.每隔4 h 測量胃內殘留量, 當>100 ml 時降低輸注速度或暫停。e.每隔4 h 以30 ml 溫水沖洗管道1次, 每次給藥前后或中斷輸注時以30 ml 溫水沖洗管道1次。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在腸內營養過程中發生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胃潴留、反流誤吸及便秘等并發癥情況。評定標準[7]:腹瀉:每日排便次數>3次,糞便量>200 g, 糞便稀薄, 符合一項即可診斷;便秘:3 d未大便;胃潴留:胃內殘留量>150 ml;惡心腹痛根據患者主訴判斷;腹脹:根據患者主訴結合腹部叩診判斷;返流誤吸:①有顯著氣促、肺部啰音增多癥狀;②有顯著嘔吐癥狀, 血氧飽和度顯著降低, 心率增加;③X線檢查可見支氣管痙攣,肺門影增寬, 肺紋理增粗等;④氣道內抽出胃內容物。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集束化護理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為2.5%、腹脹腹痛發生率為2.5%、腹瀉發生率為5.0%、胃潴留發生率為2.5%、反流誤吸發生率為2.5%、便秘發生率為7.5%、堵管發生率為2.5%, 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7.5%、15.0%、20.0%、15.0%、17.5%、25.0%、1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并發癥, 常需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但易出現各種相關并發癥, 包括腹瀉、腹痛、胃潴留、反流誤吸等[8]。其中腹瀉是常見并發癥之一, 它既影響腸內營養的效果, 還增加了護士皮膚護理的負擔, 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它的發生與腸內營養液保存、溫度、輸注速度、輸入量、濃度等密切相關, 而51%的腹瀉原因為不合理的腸內營養輸注方式[9-12]。便秘也是接受腸內營養過程中較易發生的并發癥, 其與腸內營養液類型、輸注管理方式有關[13]。本研究集束化護理組患者腸內營養輸注系統采用密閉式輸注, 對腸內營養液的輸注量、輸注速度和濃度進行規范化, 腹瀉、便秘發生率分別為5.0%、7.5%, 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0.0%、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返流誤吸是腦卒中患者接受腸內營養治療期間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 嚴重的誤吸可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甚至死亡[14]。腦卒中患者因強烈的交感神經阻斷, 降低了胃腸的蠕動能力, 使食物排空延后,引發胃潴留, 尤其是后循環卒中患者發生率更高, 胃潴留易致返流誤吸的發生風險。本研究集束化護理組患者體位采用床頭抬高約40°, 體位護理能有效減少誤吸的風險;在輸注腸內營養時, 護理人員對患者胃內殘留量進行定時測量, 以判斷輸注營養液速度、輸入量是否合理, 并據此適當調整,進而降低胃儲留和返流誤吸的發生率[15,16]。
綜上所述, 集束化護理能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時的相關并發癥, 值得臨床借鑒。
[1] 吳江平, 蘇驊, 曾婉容, 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后胃腸功能障礙及營養狀況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 2014, 39(17):54-55.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5, 48(4):246-257.
[3] 丁軍, 高文偉, 王敢, 等.腸內營養混懸液對重度腦外傷病人腹瀉的影響.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1, 18(3):151-153.
[4] 張冬梅.集束化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8):259-260.
[5] 辛志芳, 趙曉瑞.老年危重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期腹瀉的預防與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6(12):98.
[6] 滕麗瑩, 黃秋環, 王建源.集束化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腸內營養的應用觀察.右江醫學, 2016, 44(2):141-143.
[7] 劉欣敏, 高嵐.預防重癥腦卒中患者誤吸的集束化干預護理培訓效果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6, 32(11):826-830.
[8] 張曼.集束干預在卒中早期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觀察.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 15(1):79-80.
[9] 蘇善英.集束化護理在預防卒中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 8(15):31-32.
[10] 劉杏仙, 梁彩蓮, 陳麗秀, 等.腦卒中合并吞咽困難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效果觀察及護理.吉林醫學, 2004, 25(7):4-6.
[11] 畢小燕.重癥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的護理干預.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23(2):677.
[12] 郭艷芳.腦卒中昏迷病人早期腸內營養預防應激性潰瘍的觀察及護理.全科護理, 2013, 11(4):346-347.
[13] 臧麗麗, 宮兵兵, 唐亞男, 等.集束化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護士進修雜志, 2015(22):2079-2080.
[14] 陳霄.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處理的護理體會.中外醫療, 2009, 28(26):133.
[15] 黎華.56例腦卒中病人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并發癥護理.全科護理, 2010, 8(10):867-868.
[16] 姜正榮.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胃腸道并發癥68例預見性護理干預.現代醫藥衛生, 2015(5):746-747.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in reducing enteral nutrition complications of stroke patients
ZHANG Lin, ZHOU Jing, HU Yi.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City Central Hospital, Weihai 2644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in reducing enteral nutrition complications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80 strok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luster nursing group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in the process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follow the doctor’s advice for infusion solution.The cluster nursing group received cluster nursing mode.Recordation were made on complication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diarrhea, abdominal distension, abdominal pain and gastric retention, constipation and aspi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two groups.Results The cluster nursing had nausea and vomiting rate as 2.5%,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abdominal pain rate as 2.5%, diarrhea rate as 5.0%, gastric retention rate as 2.5%, countercurrent mistake inhalation rate as 2.5%, constipation rate as 7.5%, and tube blockage rate as 2.5%, which were all obviously lower than 27.5%, 15.0%, 20.0%, 15.0%, 17.5%, 25.0%, and 15.0% in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Cluster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elated complications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stoke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Cluster nursing; Stroke; Enteral nutrition; Complications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67
2017-01-16]
264400 山東省威海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