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孝明
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
蔡孝明
目的 分析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96例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 各48例,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聯合組采取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結果 聯合組患者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9.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96, 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漿粘度、低切變率全血粘度、高切變率全血粘度、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對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采取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的效果顯著, 改善了患者的血液流變學, 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血府逐瘀湯;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心血管發病率較高的疾病, 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綜合征。中醫辨證理論認為,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祖國醫學“胸痹”、“心痹”、“真心痛”范疇之內, 該疾病在臨床上多采用介入治療和藥物治療[1]。此次主要針對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和分析, 并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7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96例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 各48例。對照組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60.4±8.4)歲, 病程1~5年,平均病程(3.3±1.2)年;聯合組中男25例, 女23例, 年齡47~77歲, 平均年齡(62.4±9.1)歲, 病程2~6年, 平均病程(4.4±1.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排除心肌梗死、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臟病等。此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研究通過。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 包括硝酸酯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以及β受體阻滯劑。
1.2.2 聯合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方藥組成:紅花、牛膝、當歸、生地、赤芍、桃仁、茯苓各15 g;桔梗、枳殼、柴胡各10 g;川芎、白術、黨參、甘草各12 g;檀香、沉香各9 g。痛甚去生地、牛膝, 加郁金15 g、丹參15 g、三七粉3 g;伴惡寒肢冷加細辛3 g、桂枝10 g、良姜10 g清水煎煮, 分早晚溫服, 1劑/d, 治療4周為1個療程[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粘度、低切變率全血粘度、高切變率全血粘度、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以及紅細胞變形指數。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心血管疾病治療指南》[2]進行療效判定。顯效:心絞痛癥狀基本消失,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80%;有效:心絞痛癥狀有所改善, 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癥狀基本未得到改善,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減少<50%或無明顯的改善, 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9.17%;聯合組患者顯效22例、有效23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3.75%;聯合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96, 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前, 對照組血漿粘度(1.89±0.62)mPa·s、低切變率全血粘度(11.94±1.57)mPa·s、高切變率全血粘度(5.63±0.87)mPa·s、紅細胞剛性指數(2.38±0.68)、紅細胞聚集指數(3.82± 0.51)、紅細胞變形指數(1.29±0.46);聯合組血漿粘度(1.88± 0.65)mPa·s、低切變率全血粘度(11.93±1.55)mPa·s、高切變率全血粘度(5.64±0.85)mPa·s、紅細胞剛性指數(2.37± 0.67)、紅細胞聚集指數(3.83±0.49)、紅細胞變形指數(1.28± 0.47)。治療后, 對照組血漿粘度(1.74±0.36)mPa·s、低切變率全血粘度(9.84±1.44)mPa·s、高切變率全血粘度(4.66± 0.81)mPa·s、紅細胞剛性指數(2.01±0.62)、紅細胞聚集指數(2.91±0.46)、紅細胞變形指數(1.18±0.41);聯合組血漿粘度(1.42±0.40)mPa·s、低切變率全血粘度(7.83±1.33)mPa·s、高切變率全血粘度(4.21±0.64)mPa·s、紅細胞剛性指數(1.35±0.45)、紅細胞聚集指數(1.94±0.32)、紅細胞變形指數(0.89±0.45)。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漿粘度、低切變率全血粘度、高切變率全血粘度、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漿粘度、低切變率全血粘度、高切變率全血粘度、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冠心病心絞痛發生的病理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導致管腔狹窄以及冠狀動脈痙攣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3-5]。中醫臨床認為該病以本虛標實為主, 本虛是指包括脾、腎、肺等臟腑的氣虛、陽虛、氣陰兩虛, 標實則指血瘀、寒凝、痰濁、氣滯等, 兩者虛實夾雜、相兼為病。心血瘀阻為常見的癥型, 因此, 治療該病應以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為主[6-8]。
本次研究中對聯合組的患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 對照組患者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9.17%;聯合組患者顯效22例、有效23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3.75%;聯合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96, P<0.05)。治療后聯合組血漿粘度(1.42±0.40)mPa·s、低切變率全血粘度(7.83±1.33)mPa·s、高切變率全血粘度(4.21±0.64)mPa·s、紅細胞剛性指數(1.35±0.45)、紅細胞聚集指數(1.94±0.32)、紅細胞變形指數(0.89±0.45)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方中生地和川芎具有養血通絡的作用;而桔梗、柴胡、枳殼則具有疏肝解郁、調理氣機的功效;紅花、當歸、桃仁具有活血祛瘀、通利血脈的作用。而甘草則調和諸藥, 共奏溫陽益氣、活血化瘀之功效[9,10]。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紅花、桃仁以及川芎等藥能夠降低血小板的聚集, 同時可減少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有效的降低血液粘稠度, 有效的改善微循環, 從而減輕患者心血管的負荷[11,12]。
綜上所述, 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 宋祥和, 董金華, 李文彩, 等.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采用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的臨床療效探討.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36):113-115.
[2] 馬瑩霞.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醫學信息, 2016, 29(18):377-378.
[3] 梁麗鳳, 李金輝.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療效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82):21-22.
[4] 王傳芝, 紀娜.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45例.新疆中醫藥, 2014, 32(4):22-23.
[5] 蔡興芬, 陳龍勝, 吳春美.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觀察及其對血液流變學影響.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5, 22(3):317-318.
[6] 張明麗, 王平.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證療效觀察.湖北中醫雜志, 2010, 32(4):16-17.
[7] 劉開明.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中國處方藥, 2016(2):91.
[8] 楊琳.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用于冠心病心絞痛中的治療效果.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57):148.
[9] 劉東方, 宋茂林, 程思佳.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亞太傳統醫藥, 2016, 12(22):148-150.
[10] 呂干.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32例.廣西中醫藥, 2009, 32(6):35-36.
[11] 李銳.血府逐瘀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70例.延邊醫學, 2014(25):32-33.
[12] 王曉嬡.活血定痛湯聯合西藥治療心脈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醫學信息, 2015, 28(26):214-2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94
2017-01-16]
110121 沈陽市沈北新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