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紹斌
肛腸手術并發癥患者的中西醫治療體會
溫紹斌
目的 本次主要對肛腸手術并發癥患者的中西醫治療效果進行探討。方法 300例肛腸手術并發癥患者, 依照治療差異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各150例。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西醫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研究組顯效64例(42.7%),有效81例(54.0%), 無效5例(3.3%), 總有效率為96.7%;參照組顯效52例(34.7%), 有效60例(40.0%),無效38例(25.3%), 總有效率為74.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手術并發癥患者的臨床效果可觀, 可有效減少患者的痛苦, 值得推廣。
中醫;肛腸術;西醫;治療效果
在臨床中, 肛腸疾病包含了肛門與直腸處的所有疾病,例如痔瘡、肛裂以及肛周膿腫等[1,2]。近些年來, 肛腸疾病的發生率正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 臨床中對于肛腸疾病常采取手術治療, 但術后通常會出現并發癥, 使患者的痛苦被增加[3]。本次主要探究肛腸手術并發癥經中西醫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將全部內容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肛腸術后患者, 其中男176例, 女124例。依照治療差異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各150例。參照組中, 男92例,女58例, 平均年齡(45.27±10.32)歲, 平均病程(2.67±1.56)年;研究組中男84例, 女66例, 平均年齡(46.45±10.59)歲, 平均病程(2.89±1.72)年。所選患者均存在腹瀉、排便困難、嘔吐惡心、便秘、血便黏液以及肛門腫塊等臨床表現。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分組治療:對患者實施抗休克、擴容以及止血治療, 對于原發性出血、較難縫合的患者, 參照組可給予消痔靈注射液1∶1創面止血;對于繼發性出血的患者可給予云南白藥壓迫止血或者結扎止血[4]。而研究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煎湯內服治療, 方劑組成:澤瀉、枳實、卷柏炭各10g, 馬齒莧、槐角炭、生地各15g, 麻仁、地榆各20g;囑患者臥床休養并對其排便量進行控制;②疼痛及發熱治療對策:若患者體溫處于37.5~37.8℃, 通常無需處理;若患者術前未徹底清腸, 造成腸內內容物流出對創面造成污染, 則需即刻實施抗感染措施, 進行創口換藥或者引流處理;若患者術后出現疼痛, 可在安撫患者情緒穩定的基礎上, 應用熱水袋對患者的患處進行溫敷,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可采取中藥治療, 方劑成分:徐長卿、白芷各15g, 黃柏、川椒、防風各20g, 冰片2g以及苦參30g, 混合以水(1500~3000 ml)煎服, 煎煮后對患處進行熏洗, 早晚各熏洗1次;冰片、珍珠末以及三七依照1∶3∶5的比例研制成細末, 通過120℃干燥30 min后, 將其灑在凡士林紗布中置于創面上, 應用無菌的紗布實施包扎[5-7];參照組利用長效止痛劑, 2 ml的亞甲藍注射液10%+8 ml的利多卡因1%~2%局部封閉。③利尿導尿對策:由于肛腸術后極易發生尿潴留, 若患者術后6 h無法自行排尿, 且其小腹出現脹滿不適之感, 則需立即實施利尿處理, 常規措施為熱敷膀胱區, 并利用水流聲誘導患者排尿,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采取食指按摩, 應用仙靈脾、益母草、車前草、以及萹蓄各15g, 甘草梢、桂枝各10g、菟絲子30g, 混合煎湯口服治療[8-10]。若上述治療效果不明顯, 可實施導尿處理;④水腫及愈合延遲的處理:若患者術后出現內痔脫出的情況, 需及時采取回納措施;因水腫的范圍較廣, 因此需囑其臥床休息;對于血栓吸收較難的患者, 需取出血栓以便于減退水腫,應用硫酸鎂50%熱濕敷;研究組患者可采取中藥坐浴, 方劑成分:紫花地丁、公英、苦參、白花蛇舌草、芒硝以及黃柏各30g, 丹皮20g, 加1500~3000 ml的水煎湯熏洗[11,12]。對于傷口愈合延遲的患者可加強換藥的頻次, 確保引流暢通;此外, 還可應用生肌散、珍珠末以及康復新對創面進行外服, 若出現假性愈合需予以修剪, 囑患者多食果蔬, 加強蛋白質攝入,確保大便暢通。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 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進行, 其中顯效:患者未出現并發癥或存在一個嚴重程度較低的并發癥, 輕度感染或者無感染情況發生;有效:存在不超過兩個且較輕的并發癥種類;感染可控制且改善顯著;無效:合并諸多并發癥,較嚴重, 感染嚴重程度較難控制。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研究組顯效64例(42.7%), 有效81例(54.0%),無效5例(3.3%), 總有效率為96.7%;參照組顯效52例(34.7%),有效60例(40.0%), 無效38例(25.3%), 總有效率為74.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肛腸術后極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 例如出血、疼痛、感染、肛緣水腫以及尿潴留等, 不僅給患者帶來了極大地痛苦,還延長了其康復的時間, 肛腸術后出血主要包括繼發性與原發性兩種, 其中繼發性出血主要是由于術后患者大便較干燥過度用力導致部分扎線脫落過早引起, 而原發性出血則為術中結扎脫線導致[14-17];術后疼痛則是因患者情緒過于緊張、手術不當、病變范圍廣以及術后創口等造成;局部注射麻藥過淺、手術處理不當、藥液集中過度以及術后排便困難等原因可造成患者淋巴液、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組織間隙潴留較多的水分, 進而導致肛緣水腫;手術麻醉方式不當、術中過度牽拉肛門直腸或其鄰近組織、麻醉藥物使用過量等均可導致尿潴留。針對上述并發癥除了術后對患者的病情加強觀察之外, 還需針對并發癥的原因給予合理有效的治療。
經本次研究可知, 治療后, 研究組顯效64例(42.7%), 有效81例(54.0%), 無效5例(3.3%), 總有效率為96.7%;參照組顯效52例(34.7%), 有效60例(40.0%), 無效38例(25.3%),總有效率為74.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西醫聯合治療肛腸手術并發癥的效果可觀。在西藥治療的前提下, 應用中藥治療可起到極好的潤腸通便、止血涼血效果。本文研究中應用的中藥馬齒莧、卷柏炭、槐角炭以及地榆解毒散熱;生地、公英利消腫[18];麻仁、枳實以及大黃通便潤腸。車前草、萹蓄通淋利水;仙靈脾、菟絲子壯陽補腎、生精益氣;益母草利水活血。對于肛緣紅腫的患者, 應用苦參燥濕解毒、蒲公英、紫花丁地、黃柏等消痛解毒、利濕清熱, 芒硝軟堅通腑、解毒瀉火, 治療肛緣水腫具有化瘀止血、止痛消腫的效果。
總之, 肛腸手術并發癥經中醫結合西醫治療的效果顯著,可靠安全, 值得推廣。
[1]王成, 耿楠.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術后并發癥. 中國傷殘醫學, 2015, 23(6)∶72-73.
[2]付歡歡, 余蘇萍. 肛腸術后尿潴留的中西醫治療進展.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17)∶1927-1930.
[3]孫幕和. 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術后肛門瘙癢的臨床療效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5, 22(2)∶25.
[4]張龍江.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科術后肛門瘙癢癥的療效.中醫臨床研究, 2013, 23(6)∶68-69.
[5]古麗巴合依·居馬, 郭金亮. 維藥洗劑配合微波、照射治療肛腸術后并發癥的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 21(17)∶94-95.
[6]楊永杰. 肛腸病術后并發癥的中西醫治療體會.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5(3)∶331-332.
[7]馬艷萍, 郭玉玲. 肛腸手術病人術后并發癥的護理體會. 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3)∶153-154.
[8]王健. 中醫辨證論治在肛腸外科術后并發癥的運用體會.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64)∶146.
[9]陳白波. 淺談肛腸病手術后并發癥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臨床研究, 2010, 2(18)∶106.
[10]袁璟, 吳海新. 中醫護理技術在肛腸疾病圍手術期介入治療療效觀察. 中國衛生產業, 2013, 10(33)∶171.
[11]徐翎翎. 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提高肛腸病手術患者舒適度的效果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5, 34(11)∶166-167.
[12]王新民, 羅湛濱, 張思奮, 等. 中醫辨證論治在肛腸外科術后并發癥的運用體會.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7, 41(2)∶51-52.
[13]徐月. 肛腸病術后并發癥的中醫治療. 中國中醫急癥, 2008, 17(2)∶261-262.
[14]王蕾, 陳澍, 弓娟, 等. 自擬痔科熏洗方治療肛腸疾病術后常見并發癥療效觀察.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7)∶722-724.
[15]黃曉燕. 肛腸疾病手術后尿潴留的中西醫結合防治及護理.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 21(18)∶94.
[16]程星. 肛腸病術后并發癥特色治療. 醫藥, 2016, 6(4)∶128.
[17]張哲, 崔麗芹, 李杏艷, 等. 肛腸病術后疼痛的中西醫護理進展. 河北中醫, 2010, 32(3)∶467-468.
[18]徐杰, 丁楊, 王令, 等. 肛腸病術后疼痛的中西醫治療進展. 實用疼痛學雜志, 2016, 12(2)∶147-152.
Treatment experienc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patients with anorectal operation complications
WEN Shao-bin.
Guangdong Yangchu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chun 5296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patients with anorectal operation complica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ith anorectal operation complications were divided by treatment difference score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1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also received ad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ined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research group had 64 excellent cases (42.7%), 81 effective cases (54.0%) and 5 ineffective cases (3.3%),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6.7%. The control group had 52 excellent cases (34.7%), 60 effective cases (40.0%) and 38 ineffective cases (25.3%),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74.7%.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ovides remarkable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anorectal operation complications, and it can relieve pain in patients. This method is worth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orectal operation; Western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43
2016-12-12]
529600 廣東省陽春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