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松
雙水平氣道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徐林松
目的 分析雙水平氣道無創正壓通氣(BiN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療中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10例確診為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依據通氣功能改善方式分為興奮劑組(基礎治療+呼吸興奮類藥物靜脈滴注治療)和BiNPAP組(基礎治療+BiNPAP治療),各55例。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功能評價指標(呼吸頻率、血氣分析)變化, 并比較兩組住院時間、預后效果。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各呼吸功能評價指標均改善, 且BiNPAP組顯著優于興奮劑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iNPAP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09%, 高于興奮劑組的69.0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BiNPAP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頻率、血氣分析指標和臨床癥狀均有改善作用, 且不良反應少, 是COPD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療技術。
雙水平氣道;無創正壓通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COPD作為最常見的呼吸系統重癥, 雖然治療技術不斷提升, 但是其死亡率仍呈明顯的提高態勢, 中華醫學會在2013年制定的最新指南[1-3]中提出截至2020年, COPD能夠成為全球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本研究通過對比不同呼吸改善方法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并回顧性整理2013年10月~2015 年6月期間本院呼吸科確診并住院治療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10例。納入及排除標準[4]:①符合中華醫學會COPD和呼吸衰竭診斷標準[5], 確診為COPD合并呼吸衰竭;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符合應用無創正壓通氣的相關要求(呼吸困難中重度、合并胸腹矛盾呼吸、輕中度酸中毒、高碳酸血癥等);④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輔助呼吸治療;⑤排除心內分流、原發性心排出量異常等其他因素引發的呼吸衰竭;⑥排除合并意識障礙;⑦排除合并重度血流動力障礙、休克、心電紊亂、腹脹、腸梗阻等疾病;⑧排除合并重度外傷、胸腹手術、重癥肺大泡或病情危重者[6,7]。依據呼吸改善方式分為興奮劑組和BiNPAP組, 各55例。興奮劑組男37例、女18例, 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6.37± 6.21)歲, 病程8~15年、平均病程(10.28±1.59)年;BiNPAP組男36例、女19例, 年齡49~77歲、平均年齡(57.08±6.64)歲, 病程7.0~15.5年, 平均病程(10.15± 1.7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COPD合并呼吸衰竭基礎治療, 主要措施包括:低流量持續吸氧[參數設置:流量2 L/min, 且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 FiO2)≤35%][8]、應用茶堿類藥物和β受體興奮劑進行解痙平喘治療、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等, 同時所有患者均常規使用甲強龍(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 注冊證號H20130301, 生產批號L28769L28915)治療, 40 mg/d, 靜脈滴注。興奮劑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采用呼吸興奮類藥物靜脈滴注治療:①洛貝林(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2391, 生產批號20131206、20140615):9 mg/次, 1次/d, 稀釋靜脈滴注;②尼克剎米(常熟雷允上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0976, 生產批號20130528、20141209):1.125g/次, 1次/d, 稀釋后靜脈滴注。BiNPAP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接受BiNPAP, 作用呼吸機為synchrony S/T型輔助呼吸機(美國偉康公司), 輔助通氣方式為經鼻面罩通氣, 同時時間為12 h/d, 治療期間允許間隔為20 min, 單次通氣時間≥3 h, 呼吸模式設置方法:白天選擇S模式, 夜晚(18∶00以后)使用S/T模式, 后備呼吸頻率設置在15次/min左右, BiNPAP設置為16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呼氣氣道正壓(expi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EPAP)設置為5~8 cm H2O, 潮氣量設置≥300 ml。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呼吸相關指標檢測, 主要包括動脈血氣分析[常用指標為pH、二氧化碳分壓(PaCO2)以及氧合指數(PaO2/FiO2)]和呼吸頻率, 同時詳細記錄并統計住院時間、預后效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動脈血氣分析為清晨抽取橈動脈血。預后效果評價包括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各項指標測定結果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臨床癥狀緩解明顯, 各項指標改善明顯)、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或加重)[9-11]。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功能評價指標比較 治療前, 興奮劑組呼吸頻率(28±2)次/min, pH為(7.15±0.03), PaCO2為(107.5±9.3)mm Hg(1 mm Hg=0.133 kPa), PaO2/FiO2為(124.6±51.2);BiNPAP組呼吸頻率為(29±3)次/min, pH為(7.14±0.03), PaCO2為(106.8±9.1)mm Hg, PaO2/FiO2為(123.9±52.1), 治療前兩組各呼吸功能評價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 興奮劑組呼吸頻率為(23±3)次/min, pH為(7.30±0.03), PaCO2為(79.4±9.6)mmHg, PaO2/ FiO2為(177.8±53.4);BiNPAP組呼吸頻率為(20±1)次/min, pH為(7.41±0.02), PaCO2為(65.3±8.2)mmHg, PaO2/FiO2為(247.6±54.2)。與治療前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各呼吸功能評價指標均改善, 且BiNPAP組顯著優于興奮劑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預后效果和住院時間比較 興奮劑組顯效25例,有效13例, 無效17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69.09%, 平均住院時間為(18.84±1.37)d;BiNPAP組顯效34例, 有效15例, 無效6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9.09%, 平均住院時間為(17.63±1.58)d。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iNPAP組總有效率高于興奮劑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COPD在急性期病情進行性加重, 能夠引發諸多嚴重并發癥, 其中呼吸衰竭被認為是發生率的致死性并發癥, 因此積極進行COPD合并呼吸衰竭救治極為重要[12]。目前臨床常用的改善呼吸能力的方式主要為呼吸興奮藥物和氧療。尼可剎米和洛貝林是臨床一線呼吸興奮劑, 二者聯合應用, 能夠通過直接和間接2種途徑刺激(提高頸動脈體N膽堿受體活性)延髓呼吸中樞, 其作為傳統經典的呼吸興奮方法, 對于增強呼吸驅動力、改善通氣效果效果可靠[13-15]。BiNPAP作為在傳統氧療基礎上科學改進的一種輔助呼吸方法, 被證實能夠克服氧療呼吸肌抑制、無法改善呼吸肌運動的缺點,治療效果極為顯著[16-18]。本實驗將應用呼吸興奮劑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充分考慮臨床實際治療情況, 保障了實驗結論的實踐指導價值, 通過對比兩組數據發現, 雖然BiNPAP并不能夠縮短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住院時間, 但是其能夠明顯提升患者的血氣分析水平、改善呼吸頻率和臨床癥狀,對于提高預后效果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 BiNPAP作為新型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療方法, 在把握適應證的情況下, 具有短期療效高、安全好的優點。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一).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4, 36(2)∶484-491.
[2]王雄明, 張睢揚, 孫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應用呼吸興奮劑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比較.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 2014, 7(5)∶537-542.
[3]戴月梅, 李超, 劉曉鵬, 等.無創正壓機械通氣不同的通氣模式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療效對比.臨床肺科雜志, 2015, 20(12)∶2183-2186.
[4]李新霞. BiPAP Vision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觀察與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3)∶344-347.
[5]楊秋芳, 張永和.無創呼吸機治療老年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78)∶311.[6]沈進, 傅靜奕.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 華西醫學, 2009(1)∶61-63.
[7]王瑩, 余闐, 張英, 等. 無創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 四川醫學, 2010, 31(6)∶794-795.
[8]江忠芳, 杜先智.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 2013, 18(5)∶838-840.
[9]楊成奎, 靳海東, 譚清慧, 等.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127例臨床分析. 社區醫學雜志, 2009, 7(3)∶63-64.
[10]薛生娥, 牛褔英.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 吉林醫學, 2011, 32(9)∶1712-1713.
[11]陳俊, 顧建華, 丁明. 早期應用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 實用老年醫學, 2013, 27(1)∶53-55.
[12]夏體夢, 任啟勤, 楊旋.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應用無創正壓通氣呼吸機的護理. 吉林醫學, 2011, 32(3)∶582.
[13]陶慧玲.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 2011, 16(2)∶279.
[14]張紅霞, 聶瑋.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 醫學檢驗與臨床, 2010, 21(3)∶118.
[15]武莉莉, 王健.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 吉林醫學, 2011, 32(11)∶2090-2092.
[16]翟文亮, 王晶, 秦儉. 早期應用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導刊, 2012(10)∶1706-1707.
[17]唐毓宜. 舒利迭聯合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評價. 廣西醫學, 2013(9)∶1202-1203.
[18]樊俊清, 王美榮, 彭菲. BiPAP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8)∶83-84.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by di-level airwa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XU Lin-so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Chaoy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Chaoyang 122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by di-level airwa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iNPAP)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110 diagnosed patients of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divided by ventilatory function improving measures into stimulant group (basal therapy + respiratory stimulant through intravenous drip) and BiNPAP group (basal therapy + BiNPAP), 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changes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evaluation indexes (respiratory rate, blood gas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along with comparison of hospital stay time and prognosis effect.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improved respiratory function evaluation indexes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and BiNPAP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improvement than the stimulant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hospital sta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BiNPAP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9.09% than 69.09% in the stimulant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BiNPAP shows improving effect on respiratory rate,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along with few adverse reactions. It acts as a new treatment technique in treating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with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Bi-level airwa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53
2016-11-14]
122000 朝陽市中心醫院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