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利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農業畜牧局457400)
豬偽狂犬病防治
李曉利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農業畜牧局457400)
豬偽狂犬病是豬感染偽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原只有一個血清型,不同毒株間毒力差異較大;本病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水平方式傳播,也可以通過母子垂直傳播;神經癥狀是本病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仔豬還表現嘔吐、腹瀉,母豬表現屢配不孕、流產、產弱仔等;疫苗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最佳途徑,臨床建議使用基因缺失苗;出生仔豬滴鼻免疫可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豬;偽狂犬;預防;治療
豬偽狂犬病是由偽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由于豬發病癥狀和狂犬病有些類似,故稱 “偽狂犬”。本病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除了豬之外,其他動物也能感染,如牛、羊、犬、貓、貂和嚙齒類動物等,但癥狀表現大相徑庭,主要為發熱、皮膚奇癢和腦脊髓炎的特征。近些年冬季流行的仔豬腹瀉疾病,雖然很多豬場確認為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但偽狂犬病毒感染也是一個重要的病因,下面就本病的防治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豬偽狂犬病毒為孢疹病毒,電鏡下觀察呈完整的球狀,直徑在150~180nm之間,外層有囊膜和纖突。病毒毒力受控于多個基因,gE、gD、gI和TK基因是已知探明的主控基因,將這些主控基因進行敲除或改變可使病毒的毒力喪失或降低,利用這個原理,我國農業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制備了豬偽狂犬基因缺失苗,既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性,又使其毒力降低,不對機體構成安全威脅,為我國防治豬偽狂犬病作了巨大貢獻。
本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不同毒株間毒力差異較大,對外界有一定抵抗力,自然狀況下可存活一個月以上,但對消毒劑敏感,經常消毒的豬舍很少有本病的發生。本病的傳播主要是由病毒攜帶豬引起,通過空氣、公用器械、器具和工作人員的流動進行擴散,空氣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此外,病豬的鼻黏膜分泌物、嘔吐物、乳汁、精液等也可傳播本病。
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病毒入侵后先是在扁桃體和咽喉部位定植并復制,待達到一定數量后開始出現3種擴散途徑。第一種途徑是經由呼吸道黏膜下行至肺部,再由肺部進入血液;第二種途徑是病毒侵染嗅神經、三叉神經和吞咽神經并逐漸上移至中樞腦神經和脊神經部位,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神經癥狀出現;第三種途徑是直接侵入血液,隨血流達到全身組織器官。
盡管病毒可以進入血液造成病毒血癥,但實際血液中病毒數量并不多,并以間歇性的形式出現,全身組織器官都能受到病毒感染,但唯獨對神經組織親和力較強,危害也最大,中樞神經受損后,信號通路受阻,神經調節紊亂,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癥狀。
自然狀況下感染的豬潛伏期因豬個體差異短則2d,長的可達10d。仔豬感染后早期表現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嚴重腹瀉和嘔吐,呼吸困難。大部分豬都會出現神經癥狀,表現全身發抖,四肢抽搐,無法正常站立,倒地后四肢劃水,肌肉間歇性痙攣,對聲音刺激敏感。
成年豬發生本病后癥狀較輕,前期病毒入侵在呼吸道粘膜和扁桃體時,可表現機體發熱,咳嗽,嘔吐等癥狀,發熱通常一過性,很少有豬出現神經癥狀,一般3d左右癥狀可消失,不會引發死亡或其他病癥。
本病對母豬影響較大,可造成流產、死產、木乃伊胎的情況,懷孕后期感染可產下活仔,但仔豬體質非常弱,出生后神經癥狀明顯,如共濟失調、四肢不自主劃動,不斷腹瀉和嘔吐等,一般都是整窩發病,發病后不超過3d即可死亡。感染的母豬生產性能下降,屢配不孕,返情率上升,造成較大損失。
本病無特征性剖檢病變,神經癥狀明顯的豬可見腦膜充血、出血和水腫,扁桃體發炎并有白色壞死點,肺部輕微水腫伴有小葉性肺炎。發生嘔吐和腹瀉的仔豬剖檢后可見腸黏膜受損,大腸內容物稀薄,里面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組織學檢查可見腦部呈現彌漫性非化膿性腦炎,神經膠質大量壞死,鼻黏膜、脾臟、淋巴結部位的淋巴細胞檢查可發現病毒包涵體。
通過臨床癥狀表現和發病特征可初步診斷,實驗室可通過血清中和實驗、瓊擴實驗、補體結合試驗、熒光抗體試驗以及ELISA等免疫學方法進行病毒或抗體的測定來診斷本病,PCR等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可更為準確診斷。
防治本病可采取疫苗免疫的方法,目前本病的疫苗有基因缺失苗、弱毒苗和滅活苗等幾種,但以基因缺失面市場普及率最高,防疫效果最好,使用最安全。偽狂犬病毒基因缺失苗是我國科學家自主研制的基因工程苗,將病毒毒力基因進行敲除,使其毒力大減但又不影響病毒的免疫原性,臨床防治效果理想,為我國防治本病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藥物進行治療,特別是神經癥狀已經表現比較劇烈的豬,幾乎無治好的可能性。對于發病較輕,或處于潛伏期的豬可采用高免血清注射治療,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可以對機體中的病毒進行識別并中和,在吞噬細胞作用下,通過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將病毒殺死并清除,大大降低豬群死亡率和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