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霞
(山東省濱州市畜牧獸醫局256600)
犢牛腹瀉及有效防治舉措分析
王惠霞
(山東省濱州市畜牧獸醫局256600)
在牛養殖中,犢牛腹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病易發生在出生1個月以內的犢牛,是犢牛發育不良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為了更好地防治犢牛腹瀉,文章從查找病因角度入手,結合該病的臨床癥狀,嘗試提出相應的治療對策,以期進一步提高犢牛的存活率和生長發育質量,確保牛養殖的效益。
犢牛腹瀉;病因分析;治療措施
腹瀉是犢牛飼養中較常出現的一種疾病,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特點,在全國各地、各個季節都可發生,最易發于出生3周至1月以內育齡的初生犢牛身上。該病的主要病癥為犢牛嘔吐、脫水、拉稀便、體重下降等,且該病是導致犢牛發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致因,為此有人將之稱為犢牛的 “殺手”。
育齡3周至1月以內的犢牛,其機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尚不具備消化功能。在其吸奶時,反射性地會引起食管溝的閉合,從而形成一個管狀結構,牛奶經過食管溝及瓣胃進入到皺胃,從而進行牛奶消化。然而,犢牛有時候容易吸奶過快、過急,這就會發生少量牛奶進入到網胃和瘤胃之中[1],而初生期的犢牛的網胃、瘤胃都未發育完全,不具備消化牛奶功能,進而造成牛奶長時間滯留產生乳酸發酵,最終引起腹瀉。加之犢牛神經調節和免疫系統也還未完全發育,這些生理性因素疊加起來使犢牛對環境適應性較差,抵抗力差,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從而引發腹瀉。
犢牛生產發育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受妊娠母牛的營養狀況的好壞影響。若是干奶期母牛的營養得不到良好的供應,勢必會導致胎兒的營養不良,所生產出的犢牛的體質也普遍較弱,使得犢牛發生腹瀉的概率升高。同時,母牛的營養供應不足還會導致母牛泌乳晚且少、乳汁營養成分不佳,這些都將可能導致犢牛出現腹瀉癥狀。
在犢牛出生的0.5~1h以內,應當給其喂養初乳,一旦初乳喂養過晚,則會導致犢牛腸胃功能弱,增加患腹瀉類病的風險。而如今牛場養殖對犢牛初乳喂養管理,往往采用人工哺乳的方式,且未能定時定量,乳汁溫度也高低未控,飼養管理上的缺漏導致犢牛產生腹瀉等情況。此外,圈舍衛生條件差、犢牛食用飼料品質差等也是犢牛腹瀉病癥的重要誘因。
患病犢牛拉水樣稀便,有異味,且糞便顏色異樣,通常呈黃色或白色,少數患病犢牛稀便中夾帶血液和黏膜。腹瀉初期犢牛排便時,先用力排出,后自然流出,隨著病情的惡化,則犢牛開始臥病不起,并于24~96h內死亡,致死率高達80%以上。當然,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在臨床上的表現也會存在一定不同。
首先應當將患病犢牛獨立隔離安置在一個清潔、干燥、溫暖的圈舍中,然后著手進行治療。治療應遵循 “腸道清理、促進消化、消炎、防脫水”的原則,通過采取腸道保護劑、補充體液或者應用全身性抗生素等3種途徑進行治療。根據患病犢牛腹瀉程度、臨床癥狀的不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針對腹瀉程度較輕的犢牛,則以調整腸胃功能為主,通過投喂中藥方劑四神丸等助消化藥物來幫助消化即可;針對腹瀉程度中等的犢牛,可采用口服木炭末、鞣酸蛋白、次碳酸鉍等收斂止瀉劑來進行治療。應用此類藥劑需注意的是,該類藥物只適用于糞便異味不大但腹瀉不止的病牛;針對腹瀉程度嚴重的犢牛,則要采取抗菌消炎,并配合補液解毒的治療措施,具體可應用痢特靈或磺胺脒來抗菌消炎,用5%復方氯化鈉注射液或葡萄糖生理鹽水來補液解毒,用50~100ml濃度為5%的碳酸氫鈉液通過靜脈注射方式來緩解酸中毒。
綜上,犢牛腹瀉無論是因何種原因所引起的,其臨床主要表現無非是酸中毒、脫水以及拉稀便等,因而針對犢牛腹瀉治療,應當堅持綜合治療的原則,把握好緩瀉和止瀉的時機,及時采取腸道保護劑、補充體液或者應用全身性抗生素等3種途徑進行治療,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切實提升治療效果。
[1]張永東,李翔宏,胡文亭,喻莉.淺談犢牛腹瀉的防治措施 [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