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衛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農業畜牧局457400)
豬梭菌性腸炎防治
李建衛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農業畜牧局457400)
豬梭菌性腸炎是豬感染C型產氣莢膜梭菌后引發的一種以腸毒和壞死性腸炎為特征的腸道傳染病;本病對仔豬影響較大,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血痢是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剖檢可見小腸段腸黏膜脫落、壞死、出血;管理不善是本病的主要誘因,仔豬大部分都是通過污染的母豬乳房感染;臨床初診結合實驗室毒素、菌株檢查可準確診斷本病;保持母豬腹部清潔和產前免疫可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
豬;梭菌;腸炎;血痢;防治
梭菌性腸炎是豬感染產氣莢膜梭菌后發生的一種腸毒血癥,臨床上主要是C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主要危害仔豬,具有高度致死性。下面就本病的防治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一起作個交流。
莢膜梭菌又稱魏氏梭菌,臨床上常見有A、B、C、D、E和F6種型,豬梭菌性腸炎為C型梭菌的感染。本菌為革蘭氏染色呈陽性的梭形菌體,培養時嚴格厭氧,液體擴增需要用滅菌石蠟油封住培養基液面才能良好生長,菌體外面有莢膜,不運動,可產生芽孢,芽孢對外界抵抗力非常強,即使高溫煮沸也需要10min以上才能殺死。本菌感染豬后可在腸道內快速生長繁殖,并產生α和β兩種毒素,β毒素毒性非常強,可直接導致腸毒血癥,對腸黏膜細胞也具有強的致死作用。除了豬之外,本菌還可以感染兔、雞、牛、羊等畜禽。
本病經常發生于仔豬,成年豬也能發生,但不如仔豬表現嚴重。出生后一周齡以內的豬很容易感染,同一窩豬通常整窩發病,病死率因飼養管理水平不同,差異較大,一般在10~80%之間。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母豬帶菌和管理不善是造成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母豬作為成年豬感染后一般不發病或癥狀較輕,產仔后,由于飼養衛生條件差,母豬乳房被地面或糞板上的糞便污染,仔豬在哺乳后通過口腔感染。仔豬感染后病菌可進入空腸部位并快速繁殖,入侵腸黏膜上皮細胞,繁殖過程中可產生大量代謝產物,β毒素便是其中一種,可使得腸道局部壞死,功能減退,對初乳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減弱,出現拉稀病癥。
豬感染后一般發病都比較急,短者可在1d之內發病,長者可達一周,仔豬表現血性下痢,并快速進入虛脫狀態,病程稍長的豬糞便顯褐色或灰黑色,不成形,糞中帶有脫落的腸黏膜細胞和腸黏液,有時帶有凝乳塊,隨著腹瀉的持續,病豬很快衰竭,不愿活動,外表消瘦,肛門處常粘糞,發病豬經常被健康豬圍攻,更是加速了其死亡。一般病程持續一周以上后死亡率降低,癥狀慢慢減輕,視為耐過,此時豬表現間歇性的腹瀉,糞便逐漸變稠,也無血痢出現。但耐過的豬由于腸黏膜上皮細胞遭到毒素破壞,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造成障礙,后期生長發育緩慢,大部分成為僵豬。
病豬剖檢后常見小腸部位整個腸段呈暗紅色,腸道中充滿液體帶血內容物,空腸部位腸壁細胞大量壞死,脫落,腸壁變薄,可暴露血管,病變腸段可延伸至回腸。大腸部位無明顯病變但內容物充滿血液和未消化的乳塊,味道惡臭。腎臟出現缺血,呈灰白色,脾臟邊緣有點狀出血。部分嚴重的急性病豬還會出現腹水,腹水中也含有血液,可能是腸道穿孔后所致。
根據臨床表現特征和剖檢變化可以對本病進行初步診斷。除此之外,結合實驗室檢測可進一步確診,實驗室檢測可以從檢測毒素和檢測病菌兩個方面著手。毒素檢測可將病豬空腸內容物用等量生理鹽水稀釋后,離心沉淀1h,將上清液用0.22μm無菌濾膜過濾后腹腔注射小鼠,觀察動物致病情況,如果小鼠死亡則表明有毒素存在。同時,將濾出物接種于厭氧液體培養基,培養基中加入肝組織肉塊,于37℃條件下培養,大約6h左右如果見到有大量氣泡生成,則表明有本菌存在。
由于本病多為哺乳時通過污染的母豬乳頭傳染,在哺乳前需要用溫消毒水對乳房局部清洗消毒,消毒水可選擇0.1%的高錳酸鉀水或0.5%的新潔爾滅溶液,同時一定要加強管理,確保哺乳期間母豬腹部的干凈衛生。產床需要經常清洗消毒,有些散戶需要將母豬飼養在通風、向陽處,保持地面干燥可大大降低本病的發病機率。
本病發病快、病程短,治療時間很少,所以藥物治療效果大都不理想,如果豬場經常發生本病,需要在豬產后直接灌服抗生素提前預防。母豬懷孕期間可采用鋁膠佐劑疫苗于產前一個月和0.5個月肌注免疫,提高血清抗體含量,抗體在產后可通過母源抗體的方式給予仔豬,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另外,對出生后的仔豬及時注射免疫血清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豬梭菌性腸炎是仔豬易發腸道疾病,我國隨著養殖集約化、規模化步伐的加快,飼養條件整體得到很大改善,飼養水平較之傳統模式也有很大提高,發生本病的主要還是小規模養殖戶,在基層調研走訪時經常看到有些母豬整個腹部直接接觸到潮濕骯臟的地面,乳房污染又直接導致地面上的細菌在哺乳時通過口腔進入仔豬體內,導致本病發生。希望廣大養殖戶能認清本病的發生、發展和傳播規律,加強重要環節的管理,最大程度降低本病暴發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