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江蘇省靖江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214500)鄭萍 (江蘇省靖江市馬橋畜牧獸醫站 214500)
豬消化道疾病防治
劉清 (江蘇省靖江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214500)鄭萍 (江蘇省靖江市馬橋畜牧獸醫站 214500)
根據臨床實踐摸索總結出豬消化道疾病的一般性特點,制定更加優化的預防控制與治療方案,顯著提高本病綜合防治效果,為生豬規模養殖保駕護航。
豬;消化道疾病;致病因素;綜合防治;治愈率
本病多數表現為便秘、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等,偶見嘔吐伴劇烈腹瀉、血便等;30日齡以內低齡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 (50%以上)、癥狀最為明顯,育成期以后的豬具有一定抵抗力,多數由急性轉為慢性病征,或呈慢性、消耗性病征,機體逐漸脫水、消瘦及貧血,免疫力隨之下降,病死率相對較小 (30%以內)。由于致病機理、病畜體況 (個體差異)、飼養條件等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癥狀表現,具體總結為。
代表癥: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等),所排糞便多呈糊狀、粥狀,糞便相對于腹瀉綜合征較為黏稠,顏色異常 (灰白色、灰黃色、黃綠色不等),偶見血性濕熱下痢,一般較少出現嘔吐。本病以30~40日齡以內仔豬較為高發,溫差大幅波動、偏低溫、飲食源不潔是最直接的誘導發病因素。
代表癥: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病、豬腸病毒病、豬瘟、豬細小病毒病等,多呈急性發病,發病與低溫應激、飲食源污染、環境條件惡化密切相關;本病典型癥狀表現為 “劇烈腹瀉、大小便失禁、機體快速脫水、常伴嘔吐癥狀”,低齡仔豬病死率高達50%以上,常因繼發感染增多而致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
致病原蟲包括豬蛔蟲、毛首線蟲、食道口線蟲、類圓線蟲、結腸小袋纖毛蟲、球蟲、弓形蟲等,可見發病豬機體逐漸消瘦、被毛粗亂逆立、飲食欲不良,所排糞便有時可見成蟲蟲體、蟲卵或節片,有時病原蟲可致腸道出血而排出帶血稀便。
多見于新生仔豬,常因外界環境溫差波動過大 (短時間內超過7℃)、偏低溫超過機體耐受值、腹部受涼等以及運輸、轉群、換料、疫苗接種、熱應激等均能引起豬即時性腹瀉 (應激性腹瀉)。
主要是由于飼料營養供應失衡,包括任豬暴飲暴食、采食含高油脂飼料、更換高蛋白型飼料、過食不易消化的飼料等會引發胃腸生理代謝紊亂,進而出現即時性腹瀉。本病的致病靶器官主見于胃腸道,病畜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飲食欲時好時壞或完全廢食,所排糞便帶消化不全之腥臭味;病程較長、繼發或并發感染嚴重的病例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表皮黏膜損傷,比如炎性水腫、出血、黏膜壞死及脫落等,病程中后期常見下痢、血痢、劇烈腹瀉等,便秘時則常見糞球表面附著乳膠狀、白色至灰白色脫落表皮黏膜組織。
多由各種傳染性原發病演變而來,比如動物感染相關病毒、細菌、寄生蟲病等。
暴飲暴食、饑飽不均、對飼料中蛋白及其他添加物不適應等可誘導發病;飼料中礦微、維生素、粗蛋白、膳食纖維等必需營養物質搭配不當或長期缺乏,可引發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病理變化。
最常見的就是初春、秋冬季低溫應激狀態下仔豬產生腹瀉綜合征;豬在超低溫或超高溫狀態下均可產生不良應激反應,胃腸道營養代謝機能發生暫時性紊亂并引發腹瀉或便秘。
為降低消化道疾病的致死率,幾種高危害性、重大動物疫病必須仰仗于疫苗被動免疫產生的抗體保護,比如豬瘟(必免,母畜空懷期接種弱毒苗、仔畜適時接種弱毒苗或豬瘟脾淋苗)、豬細小病毒病 (計劃免疫,空懷期母畜接種PPV活疫苗使仔畜產生母源抗體保護力)、豬傳染性胃腸炎(計劃免疫,母畜早期接種滅活苗、仔畜適時接種病毒滅火苗)、豬流行性腹瀉 (計劃免疫,母畜空懷期接種弱毒疫苗)、仔豬副傷寒 (計劃免疫,斷奶后口服弱毒動干苗)、仔豬黃白痢疫苗預防效果不佳。
為保護本病重點易感對象妊娠母豬和新生仔豬,消除不良環境應激因素是一大關鍵。一是初春、秋冬季大幅降溫時節應主動采取有效的增溫保暖措施,1~7日齡新生仔豬舍溫度控制于28~30℃、相對濕度65~70%;8~15日齡仔豬舍溫控制于25~28℃、相對濕度65~70%;16日齡以后仔豬機體體溫調節系統逐漸建立健全,此時可循序漸進降溫,只要保證轉入保育舍前溫度不低于20℃,一般對其生長及健康影響不大;妊娠母豬適宜溫度為18~22℃、相對濕度為60~65%。二是現代規模化養殖條件下,豬舍內每日糞尿排放量較大,必須及時清除、抓好保潔消毒,防止滋生多量病原體 (細菌、病原菌、寄生蟲)及產生有害氣體,進而誘導健康豬發病。三是定期巡查豬舍,一旦發現高溫高濕、刺激性氣味等要及時采取縱向通風或定時打開門窗散熱、排濕,以維持豬舍內相宜的溫濕度指標及空氣質量,最大化減少發病。四是隨豬生長發育,個體增大后可能產生過度擁擠的現象,應視具體情況合理限密,按照 “同窩組群”、“日齡、品種、個體大小”基本一致的原則組群,以不發生擁擠、搶食、強凌弱、打斗等現象為宜,盡量減少與不同欄豬群的接觸頻度,從而減低本病感染發病率。
結合近年生豬規模化養殖實踐驗證,規模豬場善于利用各種保健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本病發病率。
(1)凈化措施,主要針對細菌性傳染病,比如仔豬黃白痢、仔豬副傷寒等,于3~7日齡左右可視情況需要促使仔豬口服敏感抗菌素制劑 (首選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可溶阿莫西林),遵藥物使用說明1~2劑/d,連喂3d,可取到凈化內外源性病原菌的作用,保健預防效果較好。(2)針對商品豬群、種豬群,筆者推薦采用 “復方抗病毒散劑 (含黃芪多糖、人身皂苷、青蒿素、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拌料添加 (0.2~0.5%)”,連續投喂7~15d,早晚各1次,伴下痢或腹瀉癥狀者,需同時混飲復方電解多維 (含動物必需的多種維生素、礦微、能量物質等)或補液鹽,本方對防治豬四季消化道疾病及呼吸道疾病均有良效。(3)推行福利化養殖即滿足豬群必要的光照 (自然陽光照射、人工補光)與適量運動,任豬自由采食天然食品 (瓜果蔬菜、新鮮牧草等),為豬群播放舒緩音樂,為幼畜提供娛樂玩具,實施 “四定”管理 (定人、定時、定點、定量喂料及保潔消毒)等,這些人性化的動物福利飼管措施能有效改善和增進豬的消化力和食欲、增強機體免疫力,對豬取到良好的保健防病作用。
飼養全程需要科學選擇與使用不同配方的全價日糧,原則是根據當前豬的生長日齡階段、生產功用 (肉用、種用)等優化飼料配方,確保適應和滿足豬當前的正常營養需求。主要是確保蛋白、維生素、礦微、氨基酸等能量物質全價且配比合理,且喂量控制要得當,注意防止生長旺盛期仔豬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性腹瀉;哺乳仔豬斷奶初期應適當限料,堅持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多次喂料 (4~5次/d)原則,這樣可減少消化不良性腹瀉;保證全天不間斷供給清潔飲水 (符合安全飲用水標準)、維系機體正常、良性生理代謝機能;禁止投喂不潔飲食源,包括已發生霉變或隔夜、可能被污染的飲食源等。
本病的治則為 “抗病毒、抗菌、強免疫力、防脫水、對癥控制繼發感染”。推薦處方:(1)重癥不食治療,黃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穿心蓮注射液 (0.1~0.2ml/kg)+敏感抗菌素 (頭孢噻呋鈉或氨芐西林鈉,0.1g/kg),混合肌注,1~2劑/d,連注3d;若腹瀉嚴重者必須配合口服 (灌服、混飲)補液鹽或復方電解多維液,防止嚴重脫水及電解質代謝紊亂是提高治愈率的一大關鍵;針對性采取止嘔 (胃復安、口服)、緩解自體酸中毒 (靜注碳酸氫鈉液)、抗驚厥 (肌注氯丙嗪)、抗心衰等可有效提高本病治愈率。(2)整群防治,對于輕癥、尚有食欲的發病豬或原發病舍豬群可采取整群藥物防治策略,推薦實用方劑:“黃芪多糖 (原粉/顆粒)+可溶阿莫西林+補液鹽或復方電解多維”混飲,2劑/d,分早、晚各喂1次,連喂3~7d。
劉清 (1976.1.18-),男,漢族,江蘇省靖江市人,大專,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