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新麗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畜牧獸醫局048200)
羊衣原體病防疫
霍新麗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畜牧獸醫局048200)
羊衣原體病由羊感染衣原體導致,臨床以流產、關節炎和結膜炎為主要表現;臨床診斷結合實驗室檢驗可確診本病,血清免疫法為本病最常用的診斷方法;本病的防疫需要采取綜合性措施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羊;衣原體;防疫
羊衣原體病是由羊感染病原性衣原體導致,由于病原可在多個部位繁殖并引發疾病,故本病在臨床上表現多種類型。衣原體多侵害母羊和羔羊,導致生殖系統損傷和羔羊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帶來較大經濟損失,下面就本病的防疫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衣原體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可形成包涵體,結構較為簡單,臨床常見有4種類型,即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衣原體、反芻動物衣原體和沙眼衣原體。本病原專性細胞內寄生,個體細小,球狀,有細胞壁,直徑在0.2~1.0μm,通常情況下含有兩種抗原,一種比較耐熱,可耐135℃以上的高溫,而另一種則不超過60℃即遭到破壞,兩種抗原在機體免疫過程中分別起不同作用。病原對外界抵抗力弱,0.1%的福爾馬林溶液、75%消毒酒精和0.5%石碳酸溶液能在數分鐘內將其殺死。
衣原體感染羊后,臨床常表現流產、關節炎和結膜炎3種類型。
流產型一般呈地方流行,潛伏期2~3個月不等,母羊感染后妊娠前期無異常表現,后期開始出現流產,特別是臨產前的最后一個月,可出現流產、死產和產下弱仔。母羊分娩后常表現惡露不盡,胎衣不下等情況,子宮處于相對開放狀態,如果發生繼發感染,就會出現食欲減退和體溫升高的情況。
關節炎型以羔羊發病較多,感染后體溫可上升至41℃以上,不愿吮乳,經常臥地不起,放牧時跟不上羊群行走,部分病羊出現嚴重跛行,肌肉僵硬,關節部位用力觸壓有疼痛反應。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關節炎可出現加重,無法行走,甚至無法起立,長期獨臥在一個地方,采食和飲水都受到影響,機體衰竭。
結膜炎型衣原體感染以綿羊發病居多,和關節炎型一樣常發于羔羊,衣原體主要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眼睛,并在結膜上皮細胞的胞質空泡內繁殖,對細胞造成破壞。病原刺激使得病羊經常結膜紅腫,流淚不止,眼淚中含有大量病原,對同群的其他羊形成威脅。發病后的3d之內角膜可出現渾濁或潰瘍,有些甚至出現穿孔,角膜粗糙,表面凸凹不批。
流產型母羊主要病變部位集中在生殖系統,主要表現胎膜水腫,周圍出現棕色滲出物,大部分胎兒流產后身體腫脹,表面充血,腹腔有積液,氣管有淤血點,組織學檢查可見胎兒肝臟、肺、腎臟和心臟等器官的血管周圍有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病灶。關節炎型病變主要集中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肢關節和寰枕關節囊腫大,切開有大量黃褐色液體流出,關節腔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病程長的水分可被吸收留下纖維素性絮狀物,整個關節表現腫大,滑膜粗糙,滑液減少。結膜炎型的衣原體感染病理變化主要在結膜和角膜部位,病初結膜充血,水腫,后期蔓延至角膜,表現潰瘍和糜爛,有些病羊可見穿孔,如果繼發感染其他病原病理變化會更加復雜。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表現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本病還需要結合實驗室對病原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分離病原最好能從病變組織最嚴重的部位分離,如流產型衣原體通常從母羊子宮、胎盤和流產出的胎兒中分離,關節炎型多從關節部位或其周圍組織中分離;結膜炎型可從眼角分泌物中分離。分離的病原需要純化并進行擴大培養,之后進行鑒定。最常用的鑒定方法為血清免疫學方法,常用的有補體結合反應法、血清中和試驗、毒素中和試驗、空斑減數試驗、免疫熒光標記和ELISA等,這些方法完全可以滿足臨床診斷需要,但每種方法檢測價格、準確程度和檢驗周期等都不一樣,臨床需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作出選擇。
本病防疫需要采用綜合管理措施進行疫情防范。首先必須要做好引種環節的管理,新羊入群前需要經過嚴格檢疫,防治病原帶入羊場。對于集約化飼養的養殖場,最好建立自己的草場和飼養區域,防止與其他放牧羊群在同一區域混合,形成交叉感染。飼養于高危險疫區的羊群,最好每年定期普防衣原體疫苗,早期疫苗為卵黃囊、胎膜制備成的福爾馬林混懸苗,母羊配種前免疫一次,短時間內可產生高滴度抗體,對后期感染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但由于制備疫苗所需生物材料來源難以供應,導致本疫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