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矞(寧夏固原市扶貧和移民服務中心 756000)
試點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前景探討
李矞(寧夏固原市扶貧和移民服務中心 756000)
固原市糧改飼工作已經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成為優化種養結構的新舉措,成為提高種養效率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全市加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圍繞 “一特三高”主攻方向,以建設寧夏六盤山百萬頭肉牛標準化生產基地為抓手,加快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市肉牛飼養量不斷擴大,肉牛產業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品牌優勢逐步顯現,在促進農民增收、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固原市被確定為2017年全區 “糧改飼”整市推進市,糧改飼面積11萬畝,全株玉米青貯收貯量28萬t。加快推進糧改飼工作,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體系和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有效促進草畜產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助力產業脫貧意義重大。
草畜產業是固原最具優勢和潛力的地方支柱產業。草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尤其是實施脫貧攻堅戰以來,黨委、政府把草畜產業作為全市脫貧富民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制定 《固原市肉牛產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實施方案》、 《固原市安格斯高檔肉牛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和全市肉牛產業推進年度計劃等,每年召開全市發展肉牛產業大會,舉辦發展肉牛產業主題學習培訓班,建立肉牛信息化管理平臺。2016年全市肉牛飼養量達到108萬頭,其中基礎母牛存欄量達到31萬頭,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300萬畝左右,一年生禾草50萬畝左右,種植地膜玉米132萬畝(其中青貯玉米27萬畝),年生產優質飼草400多萬t,加工調制各類飼草50萬t。良好的草食畜牧業基礎,對牧草飼料需求量非常大,發展 “糧改飼”有可靠市場。
種植青貯玉米畝產量大約為6t/年(全株),按照目前收貯公司對全株青貯玉米收購價350元/t計算,畝產值2100元。而種植普通玉米畝產玉米大約0.9t/年,按收購價2000元/t計算,畝產值1800元。種植青貯玉米比普通玉米每畝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試點項目計算,種植青貯玉米飼草料2萬畝,產量12萬t,產值4200萬元,助農增收600萬元。而據資料可查,全株青貯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稈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kg全株青貯玉米中約含0.5kg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貯玉米20kg或喂玉米秸稈加玉米粒26kg(24.5kg秸稈+1.5kg玉米粒),同樣獲得日增重0.6kg;按市場青貯玉米青貯料600元/t、一般玉米秸稈青貯料400元/t計算,每天喂青貯玉米成本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稈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kg),喂青貯玉米比喂玉米秸稈加玉米粒減少飼料成本0.8元,飼料成本降低6.25%。
規模發展 “糧改飼”草食畜牧業,既可以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還可以對穩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場供應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可拉動家畜屠宰業、餐飲業的蓬勃發展,增加稅收。全株青貯玉米收割時省去了脫粒、晾曬、處理秸稈等環節,能夠有效緩解收割時農村缺青壯年勞動力的問題。
“糧改飼”的前提是一定要種養結合,草食家畜養殖產生的糞便經過處理后,就近消納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結構。 “糧改飼”還可以帶動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增值,通過全株青貯養殖,不僅不用考慮秸稈的二次收貯問題,而且還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也就是通過收集家畜糞尿,推廣 “家畜-有機肥料-糧食(牧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生態能源開發建設。同時,利用家畜糞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決因化肥用量越來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狀日益劣化的問題,同時減少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殘留,這既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又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固原市種植業各家各戶小地塊分散種植,形成 “家家種草、戶戶養牛,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局面。養殖場和飼草加工廠規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益低。
由于 “糧改飼”剛起步,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種植、加工、銷售和養殖產業鏈還沒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形成,沒有形成一體化,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沒有適合南方坡地小塊地作業的飼草收獲機械,人工收獲成本高;青貯微貯加工儲存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尚未突破;缺乏適合廣西的優質高產青貯玉米品種。
推進糧改飼試點工作,是中央和自治區政府新常態下發展現代畜牧業作出的重大決策,對解決優質飼料短缺、改善人畜爭糧、改進農牧業結構、推動現代畜牧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 “糧改飼”工程推進,深刻認識推進糧改飼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以糧改飼試點為抓手,加快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和草牧業發展,認真研究產業發展現狀,編制本縣草牧業發展規劃。要切實加強試點工作的監督管理,一定要完善制度、壓實責任、強化監督,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要根據試點項目總體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布局、統籌種養,認真組織實施好糧改飼試點項目。
要嚴格按要求擇優選擇氣候特點,認真組織、指導相關縣做好項目考察、論證、申報等工作。試點工作要充分考慮當地糧食生產情況、土地資源承載能力、草食畜牧業發展基礎等情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確定項目實施方案。認真開展前期考察論證,深入調查了解相關企業投資意愿、建設內容、資金需求等,并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其投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搶抓固原市作為自治區2017年 “糧改飼”試點市的有利時機,及時總結糧改飼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可復制的經驗作法并加以推廣。遵循政策引導、農戶自愿、市場拉動、因地制宜、合理改種、種養結合、為養而種的原則,根據草食家畜養殖規模和發展潛力和當地土地、水資源、氣候等自然因素,結合種植條件,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合理選擇 “糧改飼”作物種植品種,發揮耕地產出最大效益。
及早成立 “糧改飼”技術指導小組,并發揮縣鄉畜牧中心技術指導作用。從青貯池的建造、青貯制作、青貯品質評定、青貯飼喂管理等環節開展技術指導,加強協作攻關,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組織學習培訓與技術交流,提高技術支撐水平。并以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畜牧總站等相關科研院校為依托,解決種植、青貯和加工環節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在種植加工等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為項目實施提供組織保障和技術保障。
一是要統籌謀劃。各項目縣要立足地區資源優勢和環境條件,充分發揮區域內畜牧業扶貧的傳統優勢,進一步挖掘增收脫貧潛力,要因村、因戶、因人制宜做好謀劃布局。二是要突出產業。要以培植畜牧產業為核心,以發展適宜的畜禽養殖品種和牧草種植品種為突破口,靈活采取不同經營方式,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發展畜牧業脫貧積極性。三是要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強化制度建設,嚴格檔案臺帳管理,確保項目執行過程有章可循、有據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