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彪 葉軍林(浙江省遂昌縣畜牧獸醫局 323300)
農牧結合型生態技術模式分析
潘華彪 葉軍林(浙江省遂昌縣畜牧獸醫局 323300)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情況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良好發展。為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通過有效應用此種農業技術模式,可有效應用農業資源,良好進行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利于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通過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著重分析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技術模式
所謂生態循環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通過對現代化科技手段及管理手段的合理運用,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三者相互統一的可持續性農業生產模式。回顧分析我國農業發展歷程,確定生態循環農業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符合我國國情,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之一,所以為生態循環農業造勢,積極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1]。
生態循環農業良好發展能改善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但對當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情況予以分析,確定其發展狀態不佳,存在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如農業生產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資金支持不充沛的情況時有發生,難以支撐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與推進;農業生產方面人地矛盾突出,使得農業生產具有規模小、分散性大的特點,致使農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積極性不高。
從理論角度來說,生態循環農業具有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等優勢,利于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此,應當積極推廣應用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稻鴨共育是一項不需要使用除草劑而農藥施用量又少的低成本生態農業技術。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稻田栽種不久后將一定數量的鴨投放到稻田中,鴨子能以雜草為食,飲用稻田中的水良好生長,而鴨子的糞便作為稻田肥料,且鴨子能夠將稻田中雜草、害蟲清除,促使水稻良好生長,另外鴨子在田間游走還能帶動水稻擺動,促使水稻抗病蟲、抗倒伏能力增強。當然,要想使此項生態技術模式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注意控制鴨子數量,避免鴨子過多破壞稻田;避免鴨子過少不能充分發揮除草、除蟲效果。
科學、合理的應用果園-雞共存的生態技術模式,能夠實現養雞、果園雙獲利的目的。這是因為果園-雞共存的生態技術模式的實施是將雞置于果園內放養,為雞提供自然飼料,如草籽和嫩草,雞自由采食,飼養員適當補料,保證食料供應充足;果園內空氣清新、水源清潔,降低雞病傳染程度,利于促使雞良好生長。而將雞放養在果園內也有利于促進果樹良好生長,這是因為雞頻繁在果園內走動和采食嫩草可以抑制雜草生長,如此果樹能夠吸取到充足的養分,良好生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給果樹噴灑農藥需要合理安排時間、合理安排雞,避免給雞帶來負面影響,如中毒。
依據農牧配套種養結合以及生態循環原理,提出的畜-沼-菜的生態技術模式同樣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利于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當然要想使畜-沼-菜的生態技術模式充分發揮作用,在具體應用此生態技術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合理設置畜牧養殖場所,良好的養殖牲畜;按照技術標準來建設多個沼氣池,輪換使用沼氣池進行牲畜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牲畜養殖場、果蔬種植大棚的照明、取暖等,而沼液、沼渣則可以作為果蔬生產種植的天然肥料,良好的促使果蔬種植。
基于本文分析,確定稻-鴨共育的生態技術模式、果園-雞共生的生態技術模式、畜-沼-菜的生態技術模式等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之際應當積極推廣應用,利于改善農業現狀,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高深,馬國勝,陳娟,等.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J].江蘇農業科學,2014(1):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