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國內動態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8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出臺 《關于加快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將加快發展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和苗木等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力爭2020年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產值均超過1000億元,總產值達到1.4萬億元。其中,水果產業2020年全產業鏈產值力爭達到1131億元。據介紹,2016年福建全省水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已達9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29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37億元。
據悉,為實現2020年水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131億元這一目標,福建省農業廳及相關部門將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科技支撐,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融合一二三產,大力推進標準化、專業化、設施化、機械化生產,大力推進果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化、網絡化營銷,力爭到2020年,全省百香果、蓮霧、番石榴、火龍果、藍莓和楊桃等新興果類面積增加2萬hm2,設施栽培面積新增0.67萬hm2,推廣使用果園機械設備10萬臺,水果優質果率提高10個百分點,建成水果清洗分級自動化生產線50條,樹強“平和琯溪蜜柚”“永春蘆柑”“福安葡萄”和“建寧黃花梨”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建立100個現代水果產業園,水果電子商務銷售達20%以上。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據廣西日報消息,2013年以來,廣西已先后在老撾、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啟動建設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建設水果種植基地,并逐步延伸至產后處理、精深加工、物流倉儲及貿易等產業鏈,推動雙邊經濟深層合作。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南寧香蕉企業大規模走進東盟,在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等5個東盟國家開展香蕉種植,規模已達5.33萬hm2。
據悉,中國香蕉市場供應包括四個產區,一是云南、老撾和緬甸片區,主要上市期為1—5月;二是海南及粵西片區,主要上市期是5—8月;三是廣西片區,主要上市期是8—12月;四是廣東中東部及福建片區,主要上市期是8—12月。廣西是我國最大的香蕉主產區,最高峰時種植面積曾達到12萬hm2。近年來,香蕉枯萎病疫情嚴峻,廣西香蕉種植面積不斷縮減,尋找新的香蕉適作區特別是國外生產基地,不僅有利于應對廣西香蕉枯萎病,也有利于我國香蕉產業挺進東盟市場和調劑國際國內香蕉市場供應周期。
本刊訊 7月19日,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在省農業廳、運城市委、芮城縣委等單位的領導陪同下到芮城縣三道斜果業示范園區調研芮城果業發展情況。
芮城是山西省蘋果出口量最大的縣。在三道斜村現代蘋果示范園內,套袋蘋果果實累累,駱惠寧一行走進果園察看蘋果長勢,了解農技推廣服務情況。駱惠寧強調,要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要深化農業科技服務改革,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依靠科技提高蘋果收益水平。在與惠豐果業合作社負責人王亞平的交談中,駱惠寧詳細詢問外貿出口等情況,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用品牌更好占領國內外市場。
在聽取情況匯報并品鑒芮城蘋果后,駱惠寧對芮城蘋果品質給予了充分肯定,說道:“酒香也怕巷子深”,社會上知道芮城蘋果的人不多,并對芮城產業發展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要加大芮城蘋果品牌宣傳力度;二是要做好提質增效工作;三是要培訓好職業農民,持證進園;四是要搞好社會化服務,解放生產力。
調研期間,駱惠寧對芮城果品出口力度之大發展之快表示肯定。聽說果業企業投資辦出口包裝加工廠投資大,有困難,駱惠寧要求各部門加大對果業企業扶持,農業部門要建立專項扶持資金,封閉運行,既降低成本,也對資金有個保險保證。
(趙玉山)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9月1日,國家農業部發布第2578號公告,對“荔浦沙糖桔”等42個產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并準予登記,頒發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沙糖桔又名十月桔,原產廣東懷集、四會一帶。廣西荔浦縣1993年開始引種,逐漸在該縣修仁、青山、杜莫、雙江、新坪、馬嶺和茶城等地大面積發展,2006年獲得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目前,荔浦縣沙糖桔種植面積2萬hm2,年產值超過20億元以上,成為廣西桂北地區最大的沙糖桔無公害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期間,荔浦縣出臺多項扶持政策,促進了沙糖桔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荔浦沙糖桔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產品保護,必將有助于增強荔浦沙糖桔品牌效應,促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8月31日,廣西桂林市農業生態站組織專家組,深入到資源縣野生獼猴桃品種保護區示范點進行調研。該保護區示范點建于2016年,位于資源縣海拔800~1100m的瓜里鄉大坪頭村,保護面積134hm2。
據悉,資源縣是獼猴桃最佳適生區,也是廣西獼猴桃主產區之一,全縣擁有野生獼猴桃資源36.5萬株,占全廣西擁有量的71.79%,并自成種系且品質優良。野生獼猴桃主要包括硬毛獼猴桃、金花獼猴桃、毛花獼猴桃、異色獼猴桃、綿毛獼猴桃、圓果獼猴桃以及長果獼猴桃等11個種或變種,并列入廣西農業野生戰略種質資源。當地有關部門實施野生獼猴桃資源保護,具有極其重要的野生種質資源生態維護和戰略發展意義。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9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16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勵獲獎名單,有6項水果方面的科研成果榮獲2016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金柑加工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化”(第一完成單位為福建農林大學)獲得一等獎;“草莓品種選育應用與品質相關基因分析研究”(第一完成單位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南方李?種質資源評價與創新利用”(第一完成單位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獲得二等獎;“橄欖精深加工關鍵及綜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第一完成單位為福州大世界橄欖有限公司)、“葡萄新品種引進與避雨栽培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第一完成單位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和“臺灣入閩果樹重要病蟲害監測技術及防控研究”(第一完成單位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得三等獎。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據廣西農業科學院有關消息,8月29—31日,由該院生物研究所承擔的廣西河池 “石山地區毛葡萄生態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和“廣西羅城毛葡萄試驗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組現場查定。以上兩個項目分別設立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縣和羅城縣,其中,“石山地區毛葡萄生態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的3個示范點毛葡萄種植成活率93%,“廣西羅城毛葡萄試驗站”建設項目完成了“中國毛葡萄(仫佬·羅城)示范區”“釀酒葡萄新品種引進項目試驗園”和“毛葡萄科技項目示范基地”等項目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專家組還進行了毛葡萄產量測定及相關查檢工作。
據悉,毛葡萄作為地方特產,原產于河池市的羅城縣和都安縣,目前已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但在毛葡萄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上兩個項目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毛葡萄產業化發展對策與措施,為河池市毛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陳世平)據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消息,8月29日,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姜全研究員等有關專家,在福建省古田縣常壩油 ?基地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選育的特晚熟油 ?新品種“晚黃”進行了現場測產鑒評。專家組隨機選取5株4年生植株進行產量測定和果實品質鑒評。經測定,平均單株產量86.24kg,單果重125.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0%,可食率98.1%。專家組一致認為,“晚黃”油?具有晚熟優勢明顯、果肉甜脆、果實空腔小和裂果率低等優點,建議加強示范推廣,生產中注意適當疏果。
據悉,目前福建省栽培的?品種主要有青?、油 ?、花 ?、高橋?和江西?等,全省?種植面積為2萬hm2多,年產量15萬t左右。近幾年,為了改良?果實空腔性狀和延長采收期,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積極選育特晚熟油?新品種和革新種植技術,選育的“晚黃”油?不僅晚熟優勢明顯,于8月下旬成熟,而且品質優良,特別是果實空腔小,對克服目前油 ?生產上的主要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向長海) 8月22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對外公布了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獎”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表彰決定,共表彰了320個全國優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231位全國農技協先進工作者,秭歸縣柑桔協會被表彰為 “全國優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湖北省獲此殊榮的僅6家單位,宜昌市僅此一家。
據了解,秭歸縣柑桔協會成立于2002年3月,是集科研、種植、加工、營銷為一體的柑桔產業化綜合性社會服務組織,業務上接受秭歸縣農業局指導與管理,由產業職能部門、科研推廣單位、柑桔一體化龍頭企業、合作社、洗果包裝廠等48家會員單位、500名會員聯合組成。協會的職責是開展柑桔科研、種植、加工、營銷和售后服務,承擔著秭歸柑桔產業的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普及、農業綜合社會管理與服務、市場營銷和品牌創建等重要職能。協會服務的宗旨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服務壯大秭歸柑桔產業;推動科技進步創新,打造可持續質量效益型產業;發揮最大生態資源優勢,創建秭歸臍橙品牌,建成“精品農業大縣”支撐點。協會同時伴隨著秭歸柑桔產業的壯大而不斷向前發展,2010年被宜昌市科協、市農業局評為“宜昌市2009—2010年度十佳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被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湖北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授予“湖北省百強農技協”稱號,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
本刊訊 近日,由中國酒業協會頒發首批“中國酒莊酒”商標,山西省鄉寧縣戎子酒莊榜上有名。
戎子酒莊地處北緯 35°~36°,海拔 950~1300m,光照充足、相對干旱,砂壤土質,土層平均厚度可達200m以上,這些黃土高原的小氣候特征及外圍條件非常適宜優質釀酒葡萄的生長,被各界專家譽為“釀酒葡萄生長的黃金地帶”。目前戎子釀酒葡萄基地面積已達200hm2,地處優越的葡萄產區呂梁山南端的黃土高原,全年有效積溫3998℃,晝夜溫差大于15℃,年平均氣溫9.9℃,年降雨量570mm,地形為平緩的黃土塬面,這里的地理位置、氣候、土壤、地勢和適宜的雨量、充足的光照、良好的排水通風等自然條件為優質葡萄酒生產提供了絕佳的場所。莊園從國內外引進了豐富的優良釀酒葡萄品種,如赤霞珠、品麗珠、梅鹿輒、霞多麗、馬瑟蘭、蛇龍珠和西拉等,采用系統、精細、科學的葡萄園管理模式,充分保證葡萄質量,為釀造優質葡萄酒提供了物質基礎。
戎子酒莊生產車間擁有年產5000t的中高檔葡萄酒生產能力及1萬t發酵儲酒的能力,配套建設了富有中華民族風格的地下酒窖和世界上最大且唯一的黃土高原自然生態酒窖——黃土窯洞酒窖。酒莊采用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筑風格,以“晉文公母親大戎子的家鄉”為背景,打造具有深厚底蘊的酒窖文化,為眾人呈現出一個現代化的生態莊園。戎子酒莊葡萄酒產品以干紅、干白和桃紅為主,分為戎子與小戎子兩大系列。自2011年上市以來,戎子、小戎子葡萄酒相繼得到了國內外葡萄酒專家的充分肯定和贊許,且戎子酒莊葡萄酒并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戎子酒莊葡萄酒在第五屆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中國國際葡萄酒烈酒品評賽、克隆賓第六屆國際葡萄酒大賽等國內外品評賽上多次獲獎。酒莊所生產的干紅葡萄酒榮膺2012首屆世界晉商大會指定用酒、第二屆中國 (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指定供應商,受到業內人士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
(王秋萍)
本刊訊(李麗萍,特約通訊員向長海) 7月31日,為推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和農業品牌建設的發展,湖北省宜昌市農業局組織召開了 “宜昌市農產品加工暨農業品牌建設推進會”。會上發布了2017年度宜昌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三十強、宜昌市十大最有影響力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宜昌市十大最有影響力農產品地理標志。全市10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了本次推進會。
本次大會上,秭歸縣屈姑食品有限公司、帝元食品罐頭股份有限公司榮獲 “2017年度宜昌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三十強”稱號,秭歸臍橙榮獲“宜昌市十大最有影響力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秭歸夏橙、屈鄉絲綿茶榮獲“宜昌市十大最有影響力農產品地理標志”。
本刊訊 山西省萬榮縣位于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境內土質沙軟而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加之工業污染極少,空氣質量優良,日照長、溫差大,生態條件優越,是最適宜栽培優質蘋果的生態區。全縣現有水果面積3.4萬hm2,其中,蘋果2.4萬hm2。萬榮蘋果個大、形正、色艷、肉脆、味甜,好吃好看好營養,深得消費者喜愛,曾蟬聯第三、第四、第五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定為 “全國蘋果二十強縣”“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其中,南張、王顯和高村等3個鄉鎮被評為 “中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百強鄉鎮”。
近年來,萬榮縣在充分利用本地獨特的生態資源生產優質蘋果的同時,全力創建新的萬榮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將“一個快樂的蘋果”定位為品牌傳播口號,品牌標志圖形(LOGO)從萬榮獨有的地域文化“快樂樂天”內核出發,采用當地獨有的萬榮花鼓舞蹈造型,并結合萬榮的“萬”字以及蘋果造型,形成了一個以蘋果型為主體、快樂和地域特色并存的視覺符號。它以紅色為主色調,突出了紅富士蘋果品種的最大特征,具有獨特的視覺沖擊效果;同時,又將標志圖形、品牌名稱和品牌核心價值三者組合,形成了完整的品牌標志。“一個快樂的蘋果”——這一品牌傳播口號,不僅凸顯了“中華笑城·山西萬榮”的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彰顯了“萬榮笑話”的歡樂本質,而且還提煉出了萬榮蘋果獨創的“快樂農法”模式,聚合了快樂環境、快樂文化、快樂技術及快樂品質等“四要術”,在眾多的農業品牌中標新立異,構建起萬榮蘋果品牌與產業特有的核心競爭力。
新的品牌標志于2016年區域性推出后,在全國蘋果行業中立刻引起了巨大轟動效應,深受有關專家及各方市場好評。2016年8月,在第二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上,萬榮蘋果即以品牌價值25.04億元榮登 “2016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位列山西蘋果品牌價值第一名;2016年10月,在中國蘋果年會上,萬榮縣被授予“全國現代蘋果產業十強縣”。萬榮蘋果品牌價值從此登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
(王秋萍)
本刊訊 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黃土層厚、晝夜溫差大、陽光透明度強、氣候條件優越,生產的蘋果紅艷水靈、濃香撲鼻、口感清脆。目前吉縣蘋果種植面積已接近2萬hm2,產品暢銷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并遠銷歐洲、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蘋果產業已經成為吉縣富縣富民的一項優勢支柱產業。
為了提高蘋果產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雹災損害風險,近年來,吉縣出臺了防雹網搭建獎補辦法,對搭建防雹網的農戶進行獎補,極大地促進了吉縣蘋果生產的穩步發展。具體獎補辦法:一是對于直接搭建的農戶,縣財政每667m2獎補500元;二是對于有搭建積極性,但因資金缺乏需要貸款的農戶,每667m2協調貸款4000元,縣財政貼息一年。農戶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只能選擇其中的一種獎補辦法。在縣果業中心的積極倡導下,通過政策宣傳和技術幫扶,2017年上半年,全縣200余戶果農新搭建防雹網97hm2,縣財政兌現獎補資金70萬余元,切實為果農搭建起了蘋果生產“愛心屏障”。果園防雹網的搭建,對降低蘋果生產自然災害損失、增加果農收入、提升蘋果品質和產業效益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王秋萍)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福桔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傳統地方特產,1985年被正式定為福州市市果。標準果園生產的福桔,果實皮薄、色澤艷紅,果肉汁多味甜,加上與“福”“吉”諧音,因此備受群眾喜愛。8月31日,在福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常委會們建議市政府盡快建設福桔主題公園,推動福桔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一并提升。據介紹,此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此建議,將交福州市政府研究實施。
據悉,目前福州市福桔產業處于歷史低谷,全市福桔種植面積約 333.33hm2,年產量約5000t(高峰時期達3萬t)。建設福桔主題公園,不僅將為福州本地市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一處別致的游覽休憩場所,而且將有利于促進福桔品種改良和標準化生產,推動福州福桔產業的創新發展。
本刊訊 紅棗是甘肅省景泰縣的主要經濟樹種,種植歷史悠久,但生產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問題突出,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近年來,景泰縣在紅棗生產中通過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良性運行。一是加強院地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紅棗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通過與山西省臨猗縣棗樹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積極引進紅棗生產新觀念、新技術,全面提高紅棗產業發展科技水平,促進紅棗管理由粗放型向科學精細化轉變,促進產業良性發展,提高產業效益。二是加快經營體制轉型,促進集約化生產,提高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近年來,由于紅棗生產效益較好,農民和社會資本發展紅棗的積極性普遍高漲,規模和產量不斷攀升,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紅棗銷售價格大幅回落,市場風險不斷增大,產業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景泰縣審時度勢,選擇景泰東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展“公司 +農戶 +科技”的新型經營模式試點,引導果農和大戶與企業抱團發展,促進產業向集約化方向發展,提高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集成早結豐產新技術,提高紅棗產能,提升產業效益。景泰縣紅棗品種老化現象嚴重,加之過去生產中大都采用大冠稀植栽培,果園立地條件差,肥水欠缺,紅棗產能沒有充分發揮,產業效益不高。近年來,景泰縣通過引進酸棗做砧木,引進冬棗、灰棗和駿棗等優良品種,示范推廣棗樹矮化密植種植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生產中品種老化、產量下降、種植技術不高等問題,推動了紅棗產業的科學發展。
(王田利)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葛德光) 日前,安徽省碭山縣建設國家級黃桃標準化示范區項目正式啟動,將建設無公害黃桃標準化生產示范區6000hm2,輻射帶動示范戶2.5戶,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基地100hm2,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碭山縣現有黃桃種植面積8300hm2,年產優質黃桃20萬t,是全國著名的黃桃生產基地,2017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列入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該項擬投入建設經費100萬元,明確示范區建設方向,強化基礎設施管理,推廣應用果園機械與水肥一體化技術,建立農殘快速自檢體系;推廣農業新技術,以植物誘導抗病、農藥減量控害、生態調控等新理念為基礎,不斷推廣農殘控制新技術;以新品種為抓手,延長黃桃的采收期,完善黃桃加工鏈條,調整黃桃品種種植結構,提升產業附加值;實施品牌戰略,啟動品牌保護工程,積極申報碭山黃桃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落實一戶一卡,探索全方位監管體系保障碭山黃桃質量安全。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葛德光) 近年來,安徽省蕭縣圍繞“品種特色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建設目標,不斷強化措施,真抓實干,水果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抓布局調整,培育水果產業特色。按照區域化、專業化要求,引導水果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走“規模連片”的路子,形成了園藝總場大棚早熟葡萄、黃河故道水晶梨、鄭腰莊蕭國圣桃、徐里石榴、官橋櫻桃和龍城早熟杏等具有區域特色的水果生產基地,全縣水果樹種、品種布局逐漸合理,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效益不斷提升。
抓標準化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制定水果地方生產標準,規范生產技術流程,引導水果產業向綠色方向發展。目前,全縣共有“百年堯舜”葡萄酒、“碩園”水晶梨、“蕭健”杏和“伊甸園”葡萄等14個水果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苗山”葡萄等20多個水果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黃河故道園藝場“碩園”商標被認定為安徽省著名商標,園藝總場葡萄、黃河故道水晶梨進入全國名優新特農產品目錄。
抓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以優質水果生產和加工為重點,堅持扶優扶強,培植了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水果加工企業。目前,該縣水果加工已有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8家,規模以上水果加工龍頭企業5家,年水果加工能力達20萬t。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袁亞祥) 9月20—23日,應湖南省常德市農業委員會的邀請,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一行考察了常德市農產品龍頭企業、部分特色果品生產基地,與相關企業負責人就農產品流通進行了交流,并出席了常德市首屆米食節和常德農產品入滬產銷對接座談會,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及7家上海企業分別與常德市相關政府部門和龍頭企業進行了產銷對接簽約。
常德農產品能夠入駐上海,常德市政府駐滬聯絡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這幾年常德農產品在上海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此次考察發現,常德還有很多有待開發的產品需要雙方進一步挖掘,如澧縣的反季網紋甜瓜、特色草莓、陽光玫瑰葡萄、優質紅心火龍果以及石門的八月瓜等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需要更多的常德優質農產品的進入。對此,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建議,一是讓常德名優產品作為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推薦產品入滬;二是在常德建立上海果品生產外延基地;三是歡迎常德農產品龍頭企業加入上海果品協會平臺,讓產銷雙方在平臺上充分融合。常德市政府表示,每年將在上海、常德兩地分別舉辦一次“德品入滬”產銷對接活動,提供專項獎勵資金促進“德品入滬”,對前往常德考察、調研和采購的客商提供全程優質服務。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袁亞祥) 8月16日,上海市外延果品基地揭牌儀式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劉集鎮天觀農業園區隆重舉行,銅山區委副書記楊勇、副區長王鵬飛和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秘書處負責人等出席授牌儀式,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會長張春華和銅山區委副書記楊勇一起為基地揭牌。
徐州市銅山區是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近年來,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銅山區大力發展優質稻麥、設施果蔬和食用菌等優勢高效農業。其中,黃河故道的優質蘋果基地、蘇北優質桃等園區,與趙臺千畝果園、肖莊特早紅優質桃以及千畝黃冠梨基地有機串聯,形成總長14km、面積266.67hm2多的林果生態廊道,成為農業發展的黃金產業帶。培育出的“甜妹子果蔬”“宮品果品”和“嘉祥草莓”等品牌果蔬聞名長三角地區,全區獲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 “三品”認證的農產品已達855個,居全省第一。
為把優質農產品“嫁”出去,銅山區把目光瞄準了上海這個高端大市場,鼓勵果品主產區政府和農產品經紀人挺進上海。在這樣的背景下,何橋鎮土豆首先進入上海,并依靠優良的品質在上海一炮打響,何橋鎮也因此成為上海市首批外延蔬菜生產基地。如今,銅山區劉集鎮又成為上海市外延果品生產基地,有效解決了當地優質果品的銷路問題,確保了果農穩收增收。據介紹,近年來,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在著力提升服務功能的同時,立足上海,放眼全國,搭建平臺,除增加會員單位外出采購入滬銷售的果品數量外,更注重果品外延基地建設,通過提升質量來滿足市場供應,豐富上海市民的果盤子。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袁亞祥) 為了加強陜西果業生產與上海果品消費的全面對接,2017年9月14日,陜西省人民政府駐滬辦事處邀請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相關人員座談,共同商議陜滬果品產銷對接。
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協會將支持陜西果品入滬,利用協會的自媒體平臺廣泛宣傳陜西名特優果品,介紹更多的會員單位銷售陜西特色果品。陜西省人民政府駐上海辦事處負責人表示,陜西將按照上海果品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讓更多的陜西果品進入上海市場,走進千家萬戶。
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陜西依托資源優勢,面向市場需求,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建設優質果品基地建設,加強產業配套,大力推進水果產業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陜西蘋果產業迅速崛起,規模、產量和質量均居中國前列,并在世界蘋果格局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幾年來,陜西各水果主產區在陜西省政府駐滬辦的指導下,不斷加強與上海果品行業協會的聯系,銅川、咸陽和寶雞等市先后組織政府相關部門主動對接上海,推出陜西品牌,銷售陜西果品。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國仁) 8月24日,福建省順昌縣農業局吳聯崗副局長帶領土肥站和經作站的科技人員,深入仁壽鎮富石村、江墩村等生態家庭農場等地實地查看、調研座談,向柑桔合作社、家庭農場及果農宣傳農業部在順昌縣推廣柑桔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廣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實地走訪發現,果農普遍認為施用有機肥當年效果和經濟效益不如施用化肥明顯,因此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農藥,果園土壤顯著酸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生產能力不斷下降。
針對現實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科技人員給果農講解了柑桔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意義:一是節本增效。只有把有機肥利用起來,才能把化肥用量降下來,生產成本也才能降下來。二是提質增效。現在消費者感覺吃的水果蔬菜口感不如過去了,這與化肥使用過多也有關。試驗表明,施用有機肥的果園,果實的外觀和內在品質均有明顯提高。三是改善環境。農業生產一邊是化肥過量使用帶來土壤酸化,一邊是畜禽糞污堆積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的污染,有機肥替代化肥就能解決這兩大問題。有機肥替代化肥,不僅使農牧結合更加緊密,把畜禽糞污有效利用起來,減少環境污染,也能使農產品質量提升起來,土壤酸化等問題也可得到明顯改善,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兒。
本刊訊 “連年黃花梨增產增收,得益于村干部外出考察帶回的這個致富項目,并積極申請注冊了商標,開展網上促銷活動,打開了銷路,全村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近日,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樓村一名村干部告訴筆者,他們村發展黃花梨生產,是村干部外出考察帶回的一個項目,是村干部的一大功勞;另外,“互聯網+商標”也成為了今年樓村農產品銷售的一個新特征。
據了解,樓村地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質地疏松,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適宜連片開發規模發展水果種植。然而,村民們多年來對這一土地優勢視而不見,干部、群眾老守著幾畝薄田零星種植旱地農作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在溫飽線上下徘徊。時任樓村支書和村委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他們到工商部門了解相關情況,從報刊上收集相關信息,各拿出3000元作為考察費用,自費邀請6個村民小組組長和6個村民代表到桂林、湖南等地考察學習。土地與氣候資源與樓村相似的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短、平、快”的黃花梨種植項目讓他們大開眼界,回村后就準備大干一場。面對村民的觀望態度,支書和主任又掏出1萬資金,買回4000株黃花梨苗木,分給6戶思想較開放的村民試種。黃炳勝是樓村轉變思想觀念最快的村民之一,他告訴筆者,早幾年他在自家地里試種了2畝(1333m2)黃花梨,有了收入之后,他繼續擴種,目前他家黃花梨種植面積已擴展到10畝(0.67hm2),年收入達三四萬元。
通過示范戶的帶動,村民思想觀念逐漸有了轉變。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樓村把引進和種植黃花梨作為全村一個致富產業,連片開發。在當地林業、水果和工商部門的幫助下,村民漸漸掌握了黃花梨種植技術,種植面積也漸漸發展到目前的166.67hm2左右。
為解決銷售的問題,近年來,該村成立了種植流通合作社,健全了銷售服務網絡,采取了“網上促銷”“注冊商標”和“協會帶動銷售”等多種促銷手段,吸引區內外經銷商前來訂購;在縣工商部門的幫扶下,申請注冊了“野豬樓”牌黃花梨商標;通過黃花梨水果協會,開通“綠色通道”,統一采收、調運、包裝、批發,將松散、無序的果品銷售變為集中促銷,為當地黃花梨暢銷提供了保證。
(陳獻吉,白 靈)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6月20日,福建省農業廳印發了 《福建省農產品產地環境長期定位監測工作方案》文件,提出2017—2019年在全省各地農產品產地土壤布設5000個長期定位監測點,對農產品產地土壤開展常態化監測,為更好地管理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據悉,在水果產業方面,以目前福建主栽果樹種類為主,全省共布設果園土壤長期定位監測點325個,包括:永春縣蘆柑20個,長泰縣蘆柑20個,南靖縣天寶香蕉15個,平和縣蜜柚50個,云霄縣枇杷15個,漳浦縣菠蘿20個,詔安縣青梅10個,福安市(縣級市)巨峰葡萄15個,屏南縣油15個,涵江區枇杷、荔枝和龍眼各6個,仙游縣枇杷、荔枝和龍眼各6個,城廂區枇杷、荔枝和龍眼各6個,秀嶼區枇杷、荔枝和龍眼各6個,荔城區枇杷、荔枝和龍眼各6個,尤溪縣金柑10個,建寧縣黃花梨10個,永定區紅柿10個,閩清縣橄欖15個,永泰縣芙蓉李10個。
本刊訊 9月5日,山西省農業廳組織召開“運城(臨汾)果業出口平臺建設規劃”論證會,省果業工作總站負責人就“運城(臨汾)果業出口平臺建設規劃”編制的背景、工作情況和主要內容向專家組進行了詳細匯報。省商務廳、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太原海關、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果樹研究所、山西省現代農業研究中心、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和山西省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9位專家對“規劃”進行了分析論證。
專家組一致認為,實施運城(臨汾)果業出口平臺建設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在三農工作方面的一項重大決策,打造運城(臨汾)果業出口平臺是引領和擴大山西特色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山西特色產業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打造運城(臨汾)果業出口平臺對推動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規劃”的戰略定位切合實際,目標明確,建設任務具體,保障措施得力,具有較強的前瞻性、科學性、創新性和指導性。“規劃”是把運城、臨汾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果品生產和出口基地、把運城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果品國際國內貿易平臺的有效抓手,對全省果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王秋萍)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9月12日,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市開幕,中國—東盟農業展同日開幕。開幕式當天,廣西興安鑫鑫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喜獲百萬訂單。
據悉,興安鑫鑫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興安縣嚴光鎮,是廣西桂林市龍頭企業,以葡萄、獼猴桃種植業為主,葡萄主栽品種有維多利亞、溫克、美人指、金手指和夏黑等。該合作社2010年5月登記注冊,有社員50多名,葡萄種植面積320hm2,葡萄產品曾獲國家綠色食品農產品認證。該合作社在生產中全面應用葡萄“三避”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節肥、節水栽培技術和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經營上實行“六統一分”(即統一供種、統一采購、統一種植管理、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與分散種植),在銷售方面實行品牌化經營和精品農業、禮品農業銷售,目前已逐步形成“電商平臺”和“微商”銷售的模式。
本刊訊 山西省隰縣盛產梨果,品質獨特,生產歷史已有2500年以上,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金梨之鄉”,所產“玉露香”梨被譽為“中國大美梨”。2016年全縣果品年總產量2.25億kg,產值6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
果品種植業的蓬勃發展為互聯網銷售提供了堅實的后盾。近年來,隰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電商發展,努力打造北方最大的電商培訓基地,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條農村電商特色扶貧的新路。如今,隰縣已建成了700m2的電商孵化眾創空間,內設 “隰縣眾創園”“特色隰縣館”等多個功能區,形成以二維碼為中心,一個網站和一個微站、一個電商眾創園和多個線下體驗園的“一碼兩站兩園”格局。“玉露香”梨二維碼質量追溯系統,匯集了全縣梨農的詳細信息與基本情況;“玉露香”梨原產地電商平臺網站、微站,使電商網絡覆蓋了全縣所有農村,實現了電商精準扶貧全覆蓋,接地氣、無盲區;電商體驗園、電商眾創園,為定制認養、精準扶貧、電商體驗和孵化眾創提供了平臺。
目前,隰縣電商創業團隊發展到1140個,其中,農村電商服務站158個,合作社88個,公司39個,個體戶842個,以及分布各省市的電商服務站13個。2016年以來,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力,隰縣電商共實現銷售額1.39億元,其中,電商扶貧開發孵化基地的158個農村電商服務站與1764戶的5126名貧困人口簽訂扶貧對接協議書,開展電商精準扶貧,為貧困戶銷售農特產品總額達2592.6萬元。同時,通過“一碼兩站兩園”電商扶貧科技創新技術,果農增收4500余萬元。電商的有序發展為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趙玉山)
本刊訊 8月29日,山西省臨縣13個涉農部門、2家銀行和13家電商企業相約在臨縣陽府井集團,共同參加2017“陽府井 +企業 +電商”助力臨縣紅棗銷售對接簽約儀式,打響了臨縣“紅棗保衛戰”的第一槍。
臨縣是“全國紅棗之鄉”,全縣紅棗種植面積 5.5萬hm2,其中,有機紅棗林 0.7萬 hm2,紅棗種植遍布全縣23個鄉鎮的470個行政村,涉及棗農37萬人,正常年景全縣紅棗產量18萬t,是全國紅棗主產區和主要的紅棗加工集散地。近年來,臨縣通過采取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支持、改良紅棗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加大品牌營銷等舉措,加快了紅棗產業發展步伐。今年臨縣又制定出臺了 《臨縣促進紅棗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紅棗種植、加工、銷售與宣傳等四個方面制定了15項具體的優惠、獎勵措施,針對紅棗銷售難問題,一場堅決打贏的“紅棗保衛戰”在湫水河兩岸全面展開。
據了解,這次簽約現場,陽府井集團分別與臨縣石白頭鄉、劉家會鎮、安家莊鄉、雷佳磧鄉和清涼寺鄉等5個深度貧困鄉鎮簽訂了幫扶銷售2000萬kg紅棗的協議 (含保護收購價);與山西王小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山西天滋實業有限公司和太原市寶珠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8家電商企業簽訂了電商銷售協議;與臨縣凱豐棗業有限公司和山西萬里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紅棗生產企業簽訂了紅棗代加工協議。
(趙玉山)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8月18日,由廣西農業廳、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葡萄分會、廣西酒類行業協會、廣西釀酒協會和廣西電視臺主辦的桂林興安(中國南方)第九屆葡萄節,在廣西興安縣溶江鎮蓮塘村開幕。
蓮塘村位于靈渠岸畔,是廣西首批現代特色農業(葡萄產業)核心示范區。本屆葡萄節以“千年靈渠萬古情”為主題,包含百種品牌葡萄酒展示品鑒會、百米葡萄書畫長卷現場創作、葡萄趣味采摘比賽、鮮食優質葡萄評比,百種鮮食葡萄、葡萄制品以及旅游產品產銷一條街,浪漫七夕葡萄之約集體婚禮以及首屆風車文化節推介會和中國知青文化高峰論壇等活動。
據悉,興安縣現已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葡萄種植基地1萬hm2,年產量21萬t,葡萄產業已成為興安農業的支柱產業。舉辦葡萄節,既是落實中央、自治區關于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打造現代農業品牌的具體舉措,也為促進當地生態農業壯大、特色文化興起和旅游興旺發達的多贏局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柏 斌) 9月11日,由云南省曲靖市人民政府、云南省農業廳、國際藍莓組織(IBO)主辦,中國優質農產品協會藍莓分會、佳沃鑫榮懋集團共同承辦的“2017年國際藍莓大會”在曲靖市召開。云南省政府副省長張祖林,曲靖市委副書記、市長董保同,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國際藍莓組織主席彼得·麥克博森在大會開幕式上分別致辭,15個國際藍莓組織成員國的29名代表和我國農業部、云南省相關部門領導、國內藍莓界知名專家及企業代表約300人齊聚一堂,在為期兩天的大會中深度交流藍莓產業升級的實踐經驗,共同探索全球藍莓產業合作與發展。
本次大會以 “彩云之南·全球藍莓新視界”為主題,期間除舉辦“中國藍莓之都”啟動儀式、“藍莓之夜”文藝演出等活動外,還通過舉辦國際藍莓組織圓桌會議、國際藍莓產業發展論壇、參觀藍莓生產基地和藍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活動,全面展示國內外藍莓產業發展取得的新成果。新西蘭最大的藍莓出口公司BBC科技、美國百年漿果品牌卓莓、中國最大的藍莓全產業鏈及進口企業佳沃鑫榮懋、中國最大的水果連鎖集團“中國藍莓之都”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參與了啟動儀式。
據了解,憑借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曲靖市生產的藍莓具有果型大、糖度高、硬度好、品質優等優點,4月初就可成熟上市,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優勢。目前,全市已建成年產200萬株優質藍莓種苗基地,200hm2藍莓核心種植示范基地,其中,133.33hm2已于2016年試果,今年產果180t,2020年將進入盛果期,預計可年產藍莓鮮果2500t,年產值可達2.5億元。在種植基地的示范帶動下,目前曲靖全市已種植藍莓866.67hm2,占云南省藍莓種植面積的1/2。其中,佳沃鑫榮懋集團已在麒麟區越州鎮大梨樹、東山鎮龍馬腳和馬龍縣大莊鄉窩狼與灣子等地建成133.33hm2藍莓示范基地。下一步,曲靖將力爭用3~5年時間,輻射帶動發展藍莓0.67萬hm2,利用佳沃鑫榮懋集團一流的營銷網絡平臺,實現溢價銷售,努力將曲靖打造成“中國藍莓之都”,在云南形成高端藍莓產業鏈集群。
據悉,國際藍莓組織(IBO)是匯集世界各地藍莓種植商、經銷商等全產業鏈各個領域的精英、領導者的國際組織。國際藍莓大會是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盛事,也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盛會。截至目前,國際藍莓大會已先后在智利、墨西哥、澳大利亞、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國舉辦,本屆是首次在中國召開,對加快中國藍莓行業與國際接軌,推動中國藍莓產業健康穩步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葛德光) 安徽省宿州市充分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目前,該市已培育出特色農產品種植與加工基地200多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達173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的企業71個,產品105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認定33個、產品53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面積2.4萬hm2;有機食品生產基地5個,產品15個;碭山酥梨、蕭縣葡萄、碭山黃桃、蕭縣小八斗杏等8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本刊訊(鄧永振,特約通訊員柏 斌) 日前筆者從勐臘檢驗檢疫局獲悉,該局磨憨口岸關檢雙方近日在對一批來自泰國的石斛蘭鮮切花實施聯合查驗時,發現其冷柜集裝箱中部非法夾帶兩紙箱總重50kg的鮮杧果,這是磨憨口岸首次從鮮切花冷柜查獲夾帶鮮水果。
據了解,這兩紙箱貨值300元的鮮杧果是貨車司機個人在境外購買準備送國內親友食用。經工作人員現場普法,司機認識到未如實申報所帶來的風險。目前,勐臘檢驗檢疫局已對該批鮮杧果進行退運處理。
勐臘檢驗檢疫局提醒相關進出口企業及個人,要嚴格遵守我國檢驗檢疫法律法規要求,如實申報出入境貨物信息,并提供有效合法的官方檢驗檢疫證書,樹立誠信與責任意識,發現問題要及時主動聯系檢驗檢疫部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