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于省波
(黑龍江省密山市朝衛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158322)
奶牛骨軟癥發病原因及中西療法
李欣 于省波
(黑龍江省密山市朝衛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158322)
奶牛骨軟癥是一種慢性營養代謝性疾病,是由于飼喂缺乏鈣或磷或者二者比例不合理的飼料,導致機體鈣磷代謝失調,骨質脫鈣,從而出現發病。臨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消化紊亂,骨骼變軟,蹄變形,肢勢異常及跛行等。如果治療不當會導致奶牛生產能力下降或完全喪失,對奶牛生產及發展產生影響。
奶牛;骨軟癥;病因分析;臨床癥狀;西藥治療;中藥治療
如果奶牛飼料中的鈣、磷含量在標準以下,會開始動員骨骼中儲存的鈣、磷,用于維持機體生理活動和泌乳所需,從而引起該病發生。此外,如果飼料中含有較少的VD會導致機體吸收飼料中鈣、磷的能力減弱,從而引起該病。
對于成年奶牛來說,骨骼灰分中38%是鈣,17%是磷,即鈣、磷比例為2∶1,因此,配制日糧時要求其鈣磷比例基本接近骨骼中的鈣磷比例相適應,也就是控制在 1~2∶1。
奶牛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會導致存在于骨骼中大量鈣鹽發生溶解,從而引起該病。奶牛患有肝膿腫、脂肪肝,導致VD活化受到影響,從而抑制鈣磷吸收,并影響成骨作用,從而繼發引起該病。奶牛腎功能障礙能加速鈣從腎臟中排出,從而繼發引起該病。
遺傳因素和年齡會對奶牛鈣磷的吸收產生影響。另外,溫度過低、飼養密度過大、通風較差等會導致其所需鈣磷量發生變化。飲水和飼料中存在鈣、磷拮抗因子或者含有高濃度的氟會導致機體吸收鈣產生影響,并使骨代謝發生異常。
病牛最初表現出慢性消化不良,采食和飲水均減少,精神較差,出現異嗜現象,如吃磚頭、土等。糞便時稀時干,混雜未消化的飼料。接著拒絕起立或者困難起立,肚腹卷縮,背腰僵硬,往往臥地不起,并伴有一肢或者數肢跛行,且一般呈轉移性。病情時重時輕,使其容易疲勞,并伴有嚴重疼痛,最終癱瘓在地,大多數由于容易摔倒或者運動過程發生骨折,最終只能淘汰處理。
奶牛日糧中要添加適量的碳酸鈣、石粉或者檸檬酸鈣粉,確保干奶期每天飼喂的鈣、磷量至少為55g、22g;泌乳期根據泌乳量確定鈣、磷飼喂量,一般每千克牛奶需要2.5g鈣和1.8g磷。病牛可靜脈注射500~1000ml的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或者100~200ml的10%氯化鈣注射液,連續使用3~5d,用于補鈣。在病牛日糧中可添加30~100g磷酸鈉、250g磷酸三鈣,還可靜脈注射500ml的20%磷酸二氫鈉注射液,每天1次,一個療程連續使用3~5d,用于補磷。
取30g黃芪、10g甘草、30g牡蠣、15g枳殼、30g焦三仙、15g陳皮、30g蒼術、15g山藥、10g廣木香,全部研成細末,添加適量開水沖調,再添加90g麻油或者桃仁,給病牛一次性灌服,每天1劑,連續使用5~7d即可見效。如果病牛肝膽火旺,口色黃紅,糞便干燥,可在方中添加30g芒硝、13g梔子、15g龍膽黃、15g大黃,用于利濕平熱通下,并清肝膽之熱;如果脾虛胃弱者,口色青黃,排出稀糞,可在方中添加30g滑石、30g香附、15g草叩,用于濕脾止瀉;如果陰虛,口色淡紅,舌較軟,精神沉郁,運動時大量排汗多汗,脈無力,可將方中蒼術減去,添加15g五味子、15g麻黃根、30g白術、12g白芍,用于補虛斂汗;如果臉面骨發生腫大,咀嚼緩慢,精神萎靡,口色微黃,脈無力,可在方中添加30g連翹、90g地骨皮、90g蒲公英,用于祛腫消炎;如果牙痛采食過程中吐草團,拒絕咀嚼,且存在張口咧嘴以及交往磨草現象,嚴重時會口吐涎沫,可在方中添加12g白芷、30g元參、6g細辛、15g升麻、30g生地,用于祛風消熱止痛。
奶牛要按照飼養標準搭配日糧,增加飼喂品質優良的干草和豆科牧草,保證飼草料中所含的鈣、磷量滿足機體所需,同時鈣、磷比例符合標準規定。對于高產奶牛可在冬季舍飼階段在日糧中添加適量的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飼料和胡蘿卜等。確保奶牛經常到舍外接受陽光照射,并保持運動量適宜。奶牛要定期對血鈣、血磷水平進行檢測,發現異常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