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聯紅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
景聯紅
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30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 患者均進行病灶切除術治療, 觀察患者的治愈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復發率。結果 經臨床診斷及治療后, 30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為100%。治療后, 30例患者切口腫脹、切口疼痛以及經期腫塊變化情況均明顯改善, 且多數患者的上述癥狀完全消失, 臨床癥狀改善率為100%。隨訪1年, 30例患者出院后均未復發, 病情復發率為0。結論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的原因較多, 多由患者內膜種植問題出現而引起, 在分娩的過程中減少剖宮產分娩可有效降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 還可有效保護患者的分娩切口, 若患者出現該癥狀時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切除病灶。
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診斷;治療方法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常見的產科疾病, 主要是剖宮產腹壁切口部位生長了具有生長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所導致, 其發病率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而不斷上升, 是剖宮產患者所出現的遠期并發癥,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時診斷治療至關重要,以此來改善疾病預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治療方法,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一次剖宮產史患者28例, 二次剖宮產史患者2例;均為足月妊娠;年齡24~41歲, 平均年齡(32.5±6.5)歲;病程0.11~8.12年, 平均病程(4.12±3.56)年;其中1例腹壁縱切口患者, 29例腹壁橫切口患者。
1.2 臨床表現 ①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切口處會出現疼痛性腫塊, 且在月經開始前腫塊會逐漸增大, 患者出現脹痛感覺, 且隨著經期的延長逐漸加重, 待患者經期結束后疼痛可有效緩解, 切口處的腫塊也會不斷縮小。②通過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發現, 腫塊的具體位置在切口瘢痕處的皮下腹壁內, 且位置較為固定, 活動性較差, 形狀不規則且邊界不清晰, 有明顯的觸痛感。③少數患者切口處腫塊的表面皮膚呈現出紫藍色現象, 患者處于經期時該種現象尤其明顯。通過對患者進行彩超檢查表明, 在腹部切口瘢痕深處的腹壁組織內存在低回聲區或者無回聲區, 邊界模糊且形態不規整, 包膜不完整, 血流信號不明顯。包塊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大, 在此過程中患者疼痛會加劇。給予患者止痛、抗炎以及熱敷等相關治療對病情的緩解無明顯作用, 劇烈的疼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2]。
1.3 方法 為準確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 需在治療前對其進行專業診斷, 通過診斷結果了解到30例患者中, 瘢痕皮下存在腫塊現象的患者有20例, 并且經肉眼觀察皮下腫塊比較模糊, 患者自身缺乏較高的活動能力。出現切口痛性結節問題的患者有10例, 對患者切口部位采取擠壓措施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感。B超診斷所有患者的診斷結果表明, 患者皮下存在相關腫塊, 且腫塊的回聲較低, 無規則形狀, 包膜的完整性較差且血流信號也較差。通過診斷對患者皮下腫塊部位進行確定后, 在患者經期后4~5 d開始實行手術治療,手術具體方法的選擇需根據臨床診斷的實際情況進行。具有腹部模糊問題以及腹肌問題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需通過手術將其腹膜附近的相關組織有效切除, 但在切除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將病灶組織切開。手術結束后將所切除的組織送至病理學實驗室進行診斷檢查, 醫護人員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診斷觀察的同時還需要對手術實施后的切口情況加大診斷以及觀察力度, 避免出現切口疝以及傷口感染等并發癥[3]。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愈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復發率。
2.1 臨床治愈率 經臨床診斷及治療后, 30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為100%(30/30)。
2.2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后, 30例患者切口腫脹、切口疼痛以及經期腫塊變化情況均明顯改善, 且多數患者的上述癥狀完全消失, 臨床癥狀改善率為100%(30/30)。
2.3 后期復發率 隨訪1年, 30例患者出院后均未復發,病情復發率為0。
在剖宮產率不斷上升的同時,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也逐漸增高,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出現主要是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后, 手術切口處理不當進而出現感染以及腫脹現象所導致, 雖然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但還需要及早診斷以及治療, 避免導致病情惡化, 影響到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質量[4]。
本次研究中, 患者治愈率為100%, 臨床癥狀得以有效改善, 后期病情恢復較好, 均無復發現象。原因分析為:①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采用傳統藥物治療雖有一定效果, 但難以在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主要由于患者病灶切口組織的硬度較大, 加之纖維結締組織的包裹, 導致藥物難以進入病灶中, 難以達到有效濃度, 藥效難以發揮,不能有效保證療效, 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在切除病灶的同時還可有效避免后期病情的復發。另外, 患者腹壁切口部位的病灶對甾體激素的反應性較差, 通過藥物治療難以完全消除病灶[5-8]。②腹壁切口的周圍組織易遭受異位子宮內膜的漸進侵襲, 所以病程越長, 手術過程中需切除的組織越多, 導致復發率較高, 不利于術后恢復, 甚至會發生惡變。因此,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一旦確診就需要盡早進行手術治療, 避免導致病情惡化, 耽誤最佳治療時機[9,10]。手術治療前通過彩超掃查可確定切除深度以及切除范圍, 月經后3~5 d內進行手術有利于操作, 可促進手術順利進行。另外,術后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相關情況以及切口情況的觀察, 并做好相關處理措施, 避免導致患者出現切口感染以及切口疝等并發癥而影響到其生活質量的提高[11,12]。
綜上所述,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的原因較多, 多為患者內膜種植問題出現而引起, 在分娩的過程中減少剖宮產分娩可有效降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 還可有效保護患者的分娩切口, 若患者出現該種癥狀時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切除病灶。
[1] 劉文華.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6例臨床分析.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1):116-117.
[2] 蘭蘭.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評價.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7):76-77.
[3] 閆璐璐.21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治體會.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5, 21(6):47-48.
[4] 閔捷燕.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觀察.世界臨床醫學, 2016, 10(1):34, 49.
[5] 李妮妮.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 24 例診治體會.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5, 21(6):49-50.
[6] 汝婧.對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探析.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6):79-80.
[7] 張玉蘭.15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4):89-90.
[8] 吳霞芹, 王彩霞.20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3(28):159-160.
[9] 魏寧.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治分析.中國醫刊, 2011, 46(9):81.
[10] 李建秀.11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1):405-406.
[11] 李松芳.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4):90-91.
[12] 丁玉玲.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基層醫學論壇, 2012(28):3723-37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9.028
2017-08-15]
100007 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