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贊輝 羅成鋒
(云南省寧蒗縣畜牧工作指導站674300)
寧蒗縣干熱河谷地區分布廣、面積大,畜牧產業開發潛力大。大力發展寧蒗縣干熱河谷地區畜牧業,可充分利用干熱河谷地區農業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糧食和農副產品,帶動農業和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可更加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促進干熱河谷地區農村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筆者就當前寧蒗縣干熱河谷地區畜牧業生產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調研,并結合全縣畜牧產業生產實際,對寧蒗縣干熱河谷地區畜牧業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淺析如下。
全縣共計15個鄉(鎮),總面積6025km2,可利用開發土地面積44.41萬畝,其中:干熱河谷3個鄉(鎮),面積 1354.3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2%,可利用開發土地面積4.28萬畝,占全縣可利用開發土地面積的9.6%。
據統計,2016年寧蒗縣干熱河谷地區大小牲畜存欄17.12萬頭只,占全縣的19%,其中牛存欄1.51萬頭,占全縣的11.5%;生豬存欄3.98萬頭,占全縣的12.9%;羊存欄4.19萬只,占全縣的10%。家禽存欄10.47萬羽,占全縣的15%。肉豬出欄2.32萬頭,占全縣的11%;肉牛出欄0.17萬頭,占全縣的12.3%;肉羊出欄1.16萬只,占全縣的8.2%。肉禽出欄5.89萬羽,占全縣的8.9%。肉類總產量達0.15萬t,占全縣的8%。禽蛋產量達28.29萬t,占全縣的8.2%。畜牧業產值5336.9萬元,占全縣的8.3%。農民人均純收入0.5864萬元,同全縣相比相差0.0287萬元;人均肉奶蛋占有量72.3kg,同全縣相比相差6.2kg。
畜禽養殖品種主要以豬、牛、山羊、雞等主導,養殖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等程度不高,主要以散養占主導地位,散養戶占畜禽養殖的95%以上,養殖收入占農民家庭經濟總收入的40%左右,畜牧業是干熱河谷地區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產業。
干熱河谷地區由于地勢險要,氣候復雜,交通不便,對畜禽養殖生產的疫病防控具有天然保護屏障。近幾年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養殖項目、石漠化綜合治理和草原獎補政策的實施,畜圈改造、草畜配套養殖等補助政策的支持,使干熱河谷地區的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具有較大的畜禽飼養量、養殖空間、獨具特色的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品種、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良好的氣候條件、優越的發展機遇和科技基礎。
寧蒗縣干熱河谷地區地處偏遠山區,交通條件落后,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產業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存欄高、出欄率低、死亡率高、母畜年生產力低、畜牧良種化程度低等。畜禽飼養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不高,疫病防控形式嚴峻,生產水平相對較低。由于資金和技術的制約,沒有可供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的項目資金支撐難以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生態產業。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 “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區域化發展的方針,在干熱河谷地區大力發展草食家畜和山地雞土雞養殖,適度發展特色養殖業,大力提倡專業化、規模化、合作化養殖,走標準化養殖、品牌化經營的發展路子”的畜牧業發展思路。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干熱河谷地區養殖條件,加大良種繁育建設力度,通過良種體系建設提高出欄率,積極爭取資金,培育地方優質特色品種。加快草地畜牧業發展步伐和保護工作力度,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的養殖生產模式,提高標準化規模化水平。重點提高牛、羊和家禽的出欄率,增加牛羊肉產量。切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
一是全面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大畜牧科技創新和政策引導,通過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規模養殖、推行標準化生產,轉變生產方式,走 “穩定數量、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發展模式。二是繼續抓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良種繁育、種草養畜等重點項目實施,通過項目帶動,促進干熱河谷地區特色畜牧產業快速發展。三是切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全市畜牧業健康發展。四是加大畜牧科技培訓,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廣大農戶學科學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