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四川省蒼溪縣河地鄉畜牧獸醫站628427)
疾病能夠影響母豬的生產性能,降低養殖的經濟效益,尤其是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容易出現流產、死胎的現象,對發病嚴重沒有治療價值的母豬應該淘汰處理。患有先天性生殖系統疾病的后備母豬生產性能低下,需要淘汰。部分疾病雖然對生產性能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能夠阻礙配種或分娩,例如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的肢蹄病。患有嚴重傳染病的母豬治療難度大,疾病不好控制,容易出現大規模的擴散流行,應該在確診發病后及時淘汰。患有普通疾病的母豬,在治療兩個療程以后仍然沒有痊愈,可視為沒有治療價值的患病豬。流產率也是評價母豬是否需要被淘汰的指標,連續兩次或者累計三次以上的,視為習慣性流產,生產性能低,淘汰處置。此外。部分母豬先天性骨盆狹窄等,會增加出現難產的幾率,也應該淘汰處理。
通常母豬在4~5月齡時第一次發情,對超過8月齡還未發情的母豬,不適宜留作配種。在仔豬斷奶后49d還未再次發情的母豬,生產性能嚴重降低,應該淘汰處理。針對多次正確進行配種,但仍不懷孕的母豬以及配種后超過2次以上返情的母豬,都應該將其淘汰。在配種的過程中,部分母豬極易煩躁,容易誤傷工作人員,此類母豬也應該淘汰。
母豬種用價值的評定主要參考其產仔數、哺乳性能、仔豬成活率等。首次分娩的母豬連續兩胎產仔數少于5頭或經產母豬產子數少于6頭,均屬于種用價值低的母豬,應該淘汰。在分娩后,可供哺乳的乳頭少于10個,且乳汁分泌量少,泌乳能力差的母豬不應該繼續留作種用。身體素質差,體況不佳,體重過高,或者是過痩的母豬也不具備繼續留作種用的條件。此外,一些遺傳類的疾病會使母豬喪失種用價值,及時將其淘汰能夠有效的減少養殖成本。
隨著母豬年齡的增長和生產胎次的增多,其生產性能也會隨之下降,通常在母豬生產過7~8胎后,機體對正常的生產能力無法繼續支持,胎次結構會從1胎時20%下降到5%以下[1],此時為了使生產母豬的胎次結構維持在最佳水平,需要將多次生產的母豬淘汰,以免對整個豬場的母豬分娩率和產仔數造成影響,降低養殖的經濟效益。
根據母豬的胎次結構,考慮異常狀況下的母豬是否需要被淘汰,例如在斷奶期,結合發情狀況、配種后返情和空懷狀況,懷孕后的流產情況以及日常飼養時疾病的發生情況等進行綜合的評估。
在規模化豬場對母豬進行淘汰的過程中,第一點要考慮產仔數少的母豬。在母豬生產過后,詳細記錄每一只生產母豬的分娩情況,首先需要淘汰掉連續2次產仔少的母豬。如果整個豬場的生產性能都處于較低的水平,則需要淘汰掉10%左右生產性能最低的母豬,以使整體生產性能有所提高。
將產仔數少的母豬淘汰掉以后,考慮問題母豬是否需要被淘汰,例如發情時間晚、間隔時間長、屢配不孕、嚴重子宮炎、流產、空懷以及使用激素處理后仍舊不發情等情況。
根據胎次結構,將產胎數大于7胎的母豬淘汰掉,提高豬場母豬分娩率和產仔數。
最后考慮淘汰掉因為極端體況而使生產性能下降的母豬。例如,患肢蹄病又久治不愈影響配種和分娩的母豬,泌乳能力差、乳汁質量差的母豬,過肥或過痩的母豬。極端體況的出現通常是由于規模化豬場在飼養管理或母豬的營養管理方面有缺陷,母豬在配種后機體儲備不足會出現極端差的體況,如果泌乳期的采食量不足或營養不夠全面和均衡,會影響母豬的泌乳能力,而衛生管理和日常護理不到位,則會導致肢蹄病的發生。因此,此種情況下,在淘汰母豬的同時也要加強飼養管理,確保保留下來的母豬營養充足,環境舒適,以減少豬場的淘汰率[2]。
定期對豬場內的疫病進行監測,通常每年采集血清做3~4次的常規血清學檢測,及時淘汰掉監測結果為陽性的母豬,尤其是隱性帶毒豬,豬瘟和豬偽狂犬等疫病是重點排查對象,此種淘汰能夠凈化豬群。也可以按胎次對母豬進行疫病檢測,淘汰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母豬,或加強免疫防止繼續排毒或再次感染,以達到整個生產群的疫病陽性率呈逐年下降的目的,凈化豬群直至豬群中監測結果均為陰性,以此獲得健康無感染的種豬群。
規模化豬場內的生產母豬淘汰能夠凈化豬群,能夠提高其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母豬淘汰受飼養管理水平、養殖環境、疾病的發生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對母豬淘汰要遵循科學的依據,結合本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同時加強飼養管理,降低母豬淘汰率。
[1]劉建軍.國外如何淘汰母豬[J].農民致富之友,2007(2):27.
[2]白春會,辛志,趙健楠.及時淘汰母豬,可提高豬場經濟效益 [J].中國畜牧雜志,2010,46(2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