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云南省彌渡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75600)
布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業發展的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在家畜中羊最常發生。以危害生殖系統,使母畜發生流產、公畜發生睪丸炎為臨床主要特征。本病易感動物的范圍很廣,人有不同的易感性。羊、牛、豬易感性最強,馬、駱駝次之,貓和禽極少發病。傳染源是病畜及帶菌動物(包括野生動物)。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產和分娩時將大量布氏桿菌隨著胎兒、胎衣和胎水排出。流產后的陰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氏桿菌。布氏桿菌可以通過體表皮膚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機體,傳播媒介主要是病畜的流產物、乳、肉、內臟和被布氏桿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塵埃等。人感染布病主要是經皮膚接觸感染,羊是最危險的傳染源,其次為牛、豬。近年來,隨著養羊業的迅猛發展,引種、流通、交易頻繁,加之監督管理與預防不到位,山羊布病的發病率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堅持搞好監測檢疫,及時檢出病畜,及時撲殺病畜,消滅傳染源,是控制山羊布病傳播和慢延的重要措施。
布魯氏菌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抗原,由中國獸藥品監察所生產,規格:15ml/瓶,保質期12個月,并由大理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
血清:采集自全縣八鄉(鎮)山羊養殖戶飼養的山羊的新鮮血清,且無明顯蛋白凝塊,無溶血和無腐敗氣味。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646—2002∶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進行。
(1)首先把潔凈的玻璃板劃分成50個小方格 (橫10格,縱5格),然后用吸管將抗原滴加在方格內,劑量為0.03ml,接著再加入被檢血清0.03ml,然后用牙簽或火柴棍攪動抗原和血清,使之混合均勻。
(2)每次試驗應設陰、陽血清對照。
(3)判定:在陰陽血清對照成立的條件下,方可對被檢血清進行判定。
(4)受檢血清在5min內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無凝集現象,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在一般情況下,每份血清用5支小試管 (口徑8~10mm),第一管加入2.3ml石碳酸生理鹽水,第二管不加,第三、四、五管各加0.5ml,用1ml吸管吸取被檢血清0.2ml,加入第一管中混勻。混勻后,用該吸管吸取第一管中血清加入第二管和第三管各0.5ml,用該吸管將第三管混勻,并吸取0.5ml加入第四管中混勻,再從第四管吸取0.5ml,棄去。如此稀釋后,從第二至第五管血清稀釋度分別為 1∶12.5、 1∶25、 1∶50、1∶100。
先以0.5%石碳酸生理鹽水將抗原作適當稀釋(一般作1∶10稀釋)。稀釋后的抗原加入各稀釋的血清管(第一管不加,作血清對照),每管加0.5ml混勻。加入抗原后,每管總量1ml,血清稀釋度從第二管至第五管分別為 1∶25、 1∶50、 1∶100、 1∶200,從第一管再吸出 0.5ml,剩 1ml。
陰性血清對照,血清稀釋后的抗原(與被檢血清對照相似)。陽性血清對照,其血清稀釋到原有滴度,再加抗原。抗原對照,適當稀釋的抗原加石碳酸鹽水。
判定比濁管制備:每次試驗須配制比濁管作為判定的依據。配制方法是取本次試驗用的抗原稀釋5~10ml,加入等量的0.5%碳酸鹽水作倍比稀釋。
全部試驗管,對照管及比濁管充分振蕩后置37℃溫箱中20~22h,取出后放室溫2h,然后以比濁管為標準判定結果。
記錄結果:根據各管中上層液體的清亮度記錄結果。特別是50%清亮度(++)對判定結果較大,一定要與比濁管對比判定。++++:完全凝集,上層液100%清亮。+++:幾乎完全凝集,上層75%清亮。++:顯著凝集,50%清亮。+:有微量凝集,25%清亮。-:無凝集,液體不清亮。
確定每份血清滴度是以出現++及以上的凝集現象的最高血清稀釋度。在實際工作中,布病檢疫首先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篩選陽性羊,然后再對初篩出的陽性羊運用試管凝集試驗進行復查。
彌渡縣從2012年開展山羊布病監測檢疫工作,并以常規監測和重點監測兩種方式進行。
按不同規模隨機采樣。存欄30只以下的養殖場(戶)采集血清樣品5份,存欄30~50只的養殖場(戶)采集血清樣品10份,存欄50~100只的養殖場(戶)采集血清樣品15份,存欄100只以上養殖場 (戶)采集血清樣品20份。
一是根據衛生部門反饋的信息,飼養員、放牧人員和有與山羊密切接觸史等高危人群人員被確診為感染布病陽性病人后的人畜同步監測;二是在常規監測中,檢疫出陽性病羊后進行的監測。重點監測工作主要采取以疫點村(戶)為單位,整村推進,100%檢疫的策略進行。
2013~2017年共檢疫山羊1521只,檢出陽性病羊31只,陽性率2.03%。其中重點監測檢疫289只,檢出陽性病羊21只,陽性率7.26%。
根據《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和大理州農辦發 〔2009〕28號《關于認真組織開展結核病、布病陽性畜撲殺凈化的緊急通知》要求,本縣堅持對歷年監測檢疫出的布病陽性山羊,采取了消毒、撲殺、深埋無害化處理等凈化措施,2003年以來累計撲殺凈化布病陽性山羊33只,其中同群畜2只。
疫畜是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我國大部分地區,羊是主要傳染源。2014年以來,彌渡縣查出的布病病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其傳染源基本來自于感染布病的山羊。因此,及時檢出病羊,及時撲殺病羊是徹底消滅傳染源,控制山羊布病傳播和慢延的重要措施。
從未發生過布病的羊群,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區引進或購買山羊。引進或購買山羊必須隔離觀察,進行布病檢疫,確定無感染后方可入舍或混群飼養。
被病畜的流產物污染的場地、用具、廄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高危易感人群,必須進行認真消毒處理。
凡與病畜、可疑畜及其流產污物、染菌的畜產品直接接觸的飼養員、放牧者、獸醫和從事皮毛、肉乳加工人員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一旦出現持續數日乃至數周發熱(包括低熱)、多汗、肌肉和關節疼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結和睪丸腫大等可疑癥狀及體征時,應立即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斷和系統治療。平時認真做好消毒和防護,一年至少做一次包括布病篩查的健康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