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修雪玲 邢昌波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135000)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感染大腸桿菌、沙氏桿菌等混合病原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7月齡以內的羔羊是病原菌主要感染對象。這是由于羔羊抵抗力較弱,容易因氣候變化、病原的侵襲而感染疾病,引起羔羊大批死亡,對羊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因此,對本病采取科學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病的病因較復雜,主要是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牛腹瀉病毒等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般7日齡以內的羔羊容易感染本病,尤其是2~4日齡羔羊發病率最高。病原通過消化道傳染給羔羊,當外界條件變化出現不良誘因時,病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羔羊抵抗力減弱從而發病。此外,懷孕母羊營養不良導致羔羊體質瘦弱也易暴發本病。
本病呈季節性流行,7日齡以內的羔羊容易感染本病,尤其是新生3d的羔羊最易發病,高代雜交品種的羔羊死亡率特別高。在外界不良誘因影響下,病原菌經消化道進入羔羊體內,在回腸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引起羔羊痢疾。產羔盛期是發病盛期,產羔季節氣候驟變,羊舍溫度低于5℃,相對濕度高于40%,此時陰冷潮濕的羊舍再對羔羊護理不當,極易引發羔羊痢疾。本病一般潛伏期為1~2d,有的僅十幾個小時。
本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1~2d,患病羔羊在病初體溫正常,精神委頓,沒有食欲,毛立耳耷,低頭拱背,心跳加快。隨著病情發展出現腹瀉,糞便由糊狀發展為稀薄如水,惡臭,呈黃綠色或灰白色,有時帶有氣泡或血液。到發病后期病羔體溫升高,逐漸虛弱,肛門失禁,糞便成為血便,臥地不起。若不及時治療,1~2d病羊死亡,死前昏迷,頭向后仰,體溫下降。也有的病羊腹脹而不下痢,以神經癥狀為主,出現四肢癱軟,頭向后仰,臥地不起,呼吸急促,體溫降至常溫以下,口吐白沫,數小時到十幾小時內死亡。
病羊尸體瘦弱,尸僵不全,肛門和后肢被糞便沾污,臍帶暗紅柔軟或為褐色發紺,可視黏膜蒼白,皮下血管的血液為淤血狀態,呈暗紅色。解剖病羊可見主要病變部位在腸道。小腸病變最為嚴重,可見水腫,黏膜出血,潰瘍和壞死灶,腸內有多量氣體并由血液。回腸含有糊狀內容物,腸道有明顯炎癥,且呈樹枝狀充血。胸、腹腔和心包腔內有透明的液體,呈淡黃色;腎臟表面有條紋狀充血;肺臟無明顯病變,但局部出現塌陷和氣腫;股前、肩前和下頜淋巴結個別腫大。
本病診斷可依據臨床癥狀、羔羊年齡和剖檢后的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如果需要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從病死羔羊尸體中采集腸系膜淋巴結、回腸內容物、肝臟和心血等,進行細菌學檢查和毒素檢驗來確診本病,常用方法有瓊脂平板試驗和生化培養實驗。此外,診斷時要注意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和腸球菌病的鑒別。
本病發病因素較為復雜,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實施抓膘保暖、消毒隔離、合理哺乳、預防接種和藥物防治等措施。首先要加強妊娠母羊的飼養管理,特別要補飼營養較高的飼料,使羊在胎兒階段發育良好,出生后給母羊搭配營養全面的飼料,及時給羔羊哺乳,從而增強羔羊的抵抗力。其次做好羊舍的衛生工作,保證懷孕母羊和初生羔羊的羊舍清潔,注意保暖防寒,可對羊舍進行一次消毒,做好母羊乳房、用具的清潔衛生工作。最后,進行預防接種,于每年秋季給孕羊注射厭氣菌七聯干粉苗或羔羊痢疾菌苗,產前2~3周再接種一次,可預防本病的發生。此外,也可以通過預防給藥的方法預防羔羊痢疾。羔羊出生后12h內,肌肉注射六茜素針劑,劑量為每千克體重0.25ml,每天一次,連用3d;也可給羔羊灌服土霉素,劑量為每千克0.15~0.2g,每天一次,連續灌服3d;也可注射板藍根注射液2ml,每天兩次,連用3d,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治療本病首先要及時隔離病羊,再使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使用亞氨酸鈉 2~4ml,金霉素 20~21mg,兩者溶解混合后給病羊進行靜脈注射。也可使用次硝酸鉍 0.2g,小蘇打0.2g,磺胺脒0.2g,鞣酸蛋白0.2g,加水適量,混合后一次服用,每日3次。此外板藍根對本病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用板藍根沖劑1~2包,溫開水沖服,或板藍根5~15g,煎湯內服,每天2~3次,連用2~3d;或者肌肉注射板藍根注射液5~10ml,每天兩次,連用2~3d。針對病羊發病較緩,排稀便的癥狀,可灌服6%硫酸鎂 (內含0.5%福爾馬林)30~60ml,灌服后 6~8h 后再灌服1%高錳酸鉀液10~20ml。如果病羊表現為全身癥狀,且體溫升高,可用慶大霉素 4~6萬 IU,地塞米松 2~3ml,VC2~4ml,1次分別進行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用2d,有一定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