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志蘭(吉林省通化縣大泉源鄉畜牧獸醫站 134115)
牛皮蠅蛆病是由皮蠅屬的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寄生在牛背部皮下引起的慢性寄生蟲病,該病主要侵害牛,偶爾也侵害馬、山羊,主要發生在4~8月有牛皮蠅活動的北方地區。
牛皮蠅、紋皮蠅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成蟲產卵、卵發育成幼蟲、幼蟲發育成蛹、蛹發育成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后,雌成蟲在夏季炎熱無風晴朗的天氣出來活動,遇到牛時將卵產在體表吸附在被毛上,每根被毛可吸附1~10多個卵,一生可產約400~800過個卵。卵經4~7d孵化出第一期幼蟲,幼蟲經毛孔鉆入皮下。牛皮蠅的幼蟲鉆入皮下后沿外周神經的外膜移行到椎管硬膜外的脂肪組織中,在此停留約5個月,然后從椎間孔爬出移行至腰背部皮下發育為二期幼蟲,整個移行需從6月至次年1月約6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紋皮蠅的幼蟲鉆入皮下后沿疏松結締組織移行到腹腔、胸腔后,再移行到食管的黏膜下寄生約5個月,然后移至腰背部皮下發育成2期幼蟲,整個移行約需5~12個月完成。2期幼蟲在背部皮下寄生2~3個月,經2次脫皮發育成較大的3期幼蟲并在背部皮膚形成凸凹不平隆起,成熟的3期幼蟲從隆起上的小孔鉆出,落地后鉆入松土內經3~4d發育為蛹。蛹經1~2個月羽化為成蟲。幼蟲在牛體內寄生約10~11個月,整個發育過程約需1年。
當皮蠅飛向牛在牛體表上產卵時可引起牛驚恐不安、亂跑甚至摔傷、孕牛流產;當1期幼蟲經毛孔鉆入皮下可引起皮膚瘙癢、狂躁不安,1期幼蟲移行到食管黏膜下寄生時可引起食管發炎甚至壞死;當2期幼蟲移行至背部皮下寄生時可引起局部血腫、皮下蜂窩織炎、局部皮膚粗糙凸凹不平甚至穿孔,有細菌感染時可形成膿腫和瘺管,直到3期幼蟲從局部脫落,瘺管愈合形成瘢痕;如果背部皮下2期和3期幼蟲寄生較多時可引起患牛貧血、消瘦、生長緩慢;有的幼蟲在移行時可鉆入延腦和脊髓中而引起神經損傷,出現半身癱瘓、后退、暈厥等神經癥狀甚至死亡;如果幼蟲在皮下破裂,有的可引起患畜過敏反應,如喘、口吐白沫、腹瀉甚至死亡。
首先根據主要癥狀(皮膚癢痛;背部皮膚粗糙凸凹不平,可摸到長圓形隆起或硬結,硬結逐漸增大形成瘤狀腫;局部感染時可引起膿腫、蜂窩織炎、瘺管及瘢痕等),流行特點(該病發生在有牛皮蠅和紋皮蠅活動的地區和季節,主要發生在東北、內蒙的每年4~8月;病程長,約10個多月等)做初步診斷,如果能從背部隆起或瘤狀腫中間的小孔擠出皮蠅幼蟲,或剖檢時能在背部皮下檢出皮蠅的幼蟲則可確診。
主要以殺滅和清除患牛體內各期皮蠅的幼蟲為主,輔以消炎和對癥治療。
對牛皮蠅蛆有殺滅作用的藥物有;伊維菌素:0.2mg/kg體重皮下注射;皮蠅磷:100mg/kg體重、制成丸劑、口服;蠅毒磷:配成0.05%、涂擦或噴淋患部皮膚;亞胺硫磷乳油:30mg/kg體重、涂在患部皮膚;敵百蟲:10%、0.1~0.2ml/kg體重、皮下注射,或2~3%敵百蟲、涂擦患部皮膚。
每年春季可檢查牛背部皮膚,看有無瘤狀腫,如果寄生的幼蟲較少,可用手擠壓瘤狀腫將皮蠅的幼蟲擠出并殺死,或用2%敵百蟲注入瘤狀腫內;如果寄生的幼蟲較多,可用2%敵百蟲或亞胺硫磷乳油擦洗患部皮膚,20d一次。
在該病高發區,每年冬季,此時的幼蟲已進入牛體內但未移行至背部皮膚,可用皮蠅磷:100mg/kg體重、制成丸劑、口服,或倍硫磷:4mg/kg體重、肌注。
(1)該病主要侵害牛背部皮膚,引起局部皮膚粗糙、凸凹不平、瘤狀腫,感染后引起膿腫、瘺管、瘢痕,引起牛皮質量和價格降低,嚴重的影響牛生長甚至死亡,給養牛戶造成一定經濟損失。
(2)診斷時如果背部皮膚有瘤狀腫并能從瘤狀腫中間的小孔擠出皮蠅的幼蟲,或剖檢時在背部皮下能檢出皮蠅的幼蟲則可確診。
(3)該病高發區,重在預防,每年冬季在幼蟲未移行至背部皮膚時,伊維菌素:0.2mg/kg體重皮下注射;皮蠅磷:100mg/kg體重、制成丸劑、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