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華(山東省蓬萊市畜牧局 265600)
豬瘟對于養豬人來講再熟悉不過,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在世界不同國家都有流行,OIE組織將其列為A類傳染病之一,在國際貿易中作為重要的檢疫對象。雖然近些年來,通過疫苗的普及本病基本得到遏制,但個別地區仍有流行,造成的損失較大。下面就本病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豬瘟病毒簡稱HCV,歸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遺傳物質為單鏈RNA,外表有囊膜,實驗室常用豬腎臟細胞培養,生長良好,病毒侵入細胞后在胞漿中復制,在內膜上成熟。豬瘟病毒雖然有不少變異株,但血清型只有一個,而且非常穩定,這為臨床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變異株之間毒力差異較大,強毒株通常引發急性豬瘟,傳播快,病死率高,損失較大,而弱毒株多以亞急性或慢性臨床病癥出現。豬瘟病毒對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高溫,60℃條件下10min之內就能脫毒,沸水中瞬間滅活,但在肉制品中可存活數月之久。病毒怕堿,2%火堿溶液瞬間將其滅活,脂溶性溶劑如氯仿、乙醚等能溶解外表囊膜,對其有殺滅作用。
豬瘟病毒感染后可對小微血管內皮造成破壞,血液可滲出血管外,引發皮下、黏膜和實質器官的出血,通過指壓皮膚的出血斑塊的不留痕現象可得到判斷和驗證,同時,也能對造血系統和網狀內皮系統形成損害,引發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顆粒細胞含量的下降,網狀內皮細胞逐漸消失,免疫力降低,進而對疫苗的免疫應答出現改變。
本病無明顯季節性,春秋季節流行稍嚴重,急性豬瘟能在1~2d之內快速傳播整個豬場,難以防控,慢性豬瘟較溫和,但造成的損失不亞于急性豬瘟。近些年本病出現非典型和溫和型,臨床癥狀不明顯,發病率低,剖檢病變較輕,容易造成誤診。豬瘟病毒的宿主專一性很強,豬是其唯一的宿主,其他動物不會感染。豬感染后無論發不發病都是重要的傳染源,其體液和排泄物中都會含有病毒,如淚液、鼻液、尿液、唾液和糞便等,當健康豬接觸后極易受到感染,接觸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
如果母豬在后備期間未進行疫苗免疫,或免疫發生失敗,則妊娠后如果發生感染,病毒能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豬體內,由于子宮中的胎豬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對外界感染抵抗力弱,因此會受到很大影響,據臨床統計,妊娠早期感染豬瘟病毒的胚胎可直接死亡并通過機體的機化作用最終自溶;妊娠中期時胚胎已經發育足夠大,死亡后不會發生溶解,而是出現流產;中后期感染時,胎豬發生死亡后尸體滯留子宮內較長,并發生干尸化現象,形如木乃伊,又叫 “木乃伊胎”;后期感染或鄰近分娩感染胎兒不會發生死亡,但產下后體質較差,這些弱仔在后期飼養過程中很容易死亡,即使能存活料肉比也很高,經濟效益低。
由于近些年豬瘟流行病學出現變化,很多發病特征已經不是特別典型,故根據臨床發病的緩急將本病分為急性型、慢性型、遲發型和溫和型。
急性型豬瘟發病迅速,傳播快,感染毒株為強毒,發病后體溫上升達42℃,高熱稽留,食欲廢絕,怕冷,常獨臥一角喘氣,表情呆滯,眼角淚斑明顯,部分豬出現結膜炎,皮膚發紺,有大量出血點,后期表現上吐下瀉,一般在數日內死亡。
慢性型豬瘟主要表現長期精神萎靡,吃料下降,體溫升高,數日后體溫能自行恢復正常,采食量也恢復,但抵抗力下降,病豬瘦弱,體重不達標,生長發育遲緩,皮膚長期有出血點,指壓不留痕,很多豬長期帶毒,直至出欄。
遲發型豬瘟通常是垂直感染,病毒一直存在體內,但一般情況下,機體免疫力不發生抵抗作用,長期處于免疫耐受狀態,生長發育較健康豬差,當有應激條件發生時會發病,表現食欲下降,體溫上升,皮下出血和下痢等癥狀。
溫和型豬瘟近些年比較多,可能是病毒長期與豬群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無典型癥狀,輕度發燒,體溫40℃左右,急性型和慢性型表現的癥狀也會有,但非常輕微,對整個機體影響不大,不發生繼發感染的情況下能長期存活。
病豬剖檢后可見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緊張,呈大理石樣花紋。腎臟受到病毒的破壞,表面分布著大量出血點和出血班,如麻雀蛋樣,又稱 “麻雀蛋腎”,中間切開后能見到出血部位集中在皮質,膀胱、喉頭黏膜出血,皮膚表面分布著大量出血點,如針尖樣,脾臟由于毛細血管發生栓塞,邊緣出現紫黑色梗死灶。胃腸道黏膜充血出血,回腸和盲腸結口處常見到有 “扣狀腫”。部分豬還會出現腦炎,腦血管周圍出現袖套,小膠質細胞增多。肋骨表現鈣化,還有些豬出現胸腺等免疫器官的萎縮。
一般情況下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能作出初步診斷,但要想確診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實驗室常用的方法是病毒培養鑒定和抗體檢測。將病料進行冰凍切片后用熒光抗體法進行病毒的檢查,如果結果呈陽性則代表有感染。抗體檢測主要針對未進行過豬瘟疫苗免疫的豬群,隨機選取數頭,前腔靜脈采血后通過免疫膠體金試紙條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其中的抗體,如果結果呈陽性則代表豬群有野毒感染。另外,本病臨床特征和豬丹毒、鏈球菌、支原體、弓形蟲、藍耳病毒等的感染特征相似,臨床應注意區別。
預防本病應從防控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健康豬群和加強管理4個方面入手。
病豬和隱性帶毒豬是本病主要傳染源,經過豬瘟凈化的豬場,一定對引種予以重視,引種前對種豬場資質進行確認,確保豬免疫過豬瘟疫苗,豬引入后在隔離區觀察15d以上,專人飼喂,期間抽血檢查野毒抗體,確認未帶毒再允許進入生產區。
密切接觸性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飼養密度的控制,隨著豬從哺乳期到保育期,再到育肥期,根據身體是生長不斷調整飼養密度,減少豬之間接觸頻率。另外,注意環境消毒和帶豬消毒,2%火堿溶液對病毒殺滅作用較好,可用于豬場墻面地面的消毒,日常飼養過程中,可選擇碘制劑、戊二醛、來蘇兒、苯扎溴銨等消毒劑帶豬消毒,防止疾病的傳播。
疫苗免疫是保護健康豬群的最佳方式,目前我國豬瘟疫苗非常穩定,抗體產生快,滴度高,免疫效果佳,且病毒血清型非常穩定,免疫過疫苗的豬后期飼養過程中一般不會發生本病。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免疫過的豬群也要定期監測豬群抗體水平,有效滴度豬占有率必須在70%以上才能保證豬群不受威脅,否則需要重新免疫。
加強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工作中注意豬群的防應激,飼喂要有規律,注意豬舍日間溫差和溫濕度,免疫疫苗時動作不要過于粗暴,以免造成應激。豬場一線人員加強管理,不要隨便進出生豬交易市場,外出回來注意全身消毒后再進入生產區,平時加強豬舍的巡檢工作,一旦發現有異常表現的豬應立即隔離,如果確診是豬瘟,全群緊急加倍疫苗免疫。
豬瘟為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沒有效果較好的抗病毒藥用于本病的治療,臨床使用抗生素全身治療也是出于防止繼發感染的目的。血清抗體、干擾素、白細胞介素和轉移因子等對病毒有一定抵抗作用,但成本較高,多在母豬上使用。育肥豬多采用中藥提升免疫力和清熱解毒的方法進行治療,如黃芪多糖注射液、清瘟敗毒散等,但實際效果一般,因此,本病應重點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