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平(云南省巧家縣包谷垴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54609)
消化道疾病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豬常表現腹痛、腹瀉、胃腸道潰瘍、采食量下降、生產性能降低等,間接造成飼養周期延長,出欄體重減輕而影響經濟效益。
消化道是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和直腸組成,消化道主要起提供食物消化和吸收場所的作用,從口腔進入的食物,經過初消化后經食管進入胃,在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成分進行初步分解,另外,其他成分也會通過胃的蠕動作用而進行初步的機械混合,食物經胃排空作用以少量多次的形式進入腸道,腸道中有大量消化液,其中含有淀粉酶、脂肪酶、膽汁、蛋白酶、肽酶等,對進入的食物進行充分消化,變為小分子物質后通過腸上皮細胞的吸收進入機體。未被消化的部分以糞便的形式通過大腸排出體外。生豬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消化道是營養物質的直接來源部位,生豬的各項生產指標評價直接和消化道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有人認為養豬就是養消化道。
生豬養殖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引發消化道疾病,大體上將這些因素分為生物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管理因素4大類。
生物性因素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臨床占比能超過80%,主要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螺旋體等,常見病毒有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輪狀病毒、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等;細菌有魏氏梭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勞森氏菌等;寄生蟲有球蟲、蛔蟲等,螺旋體主要為密螺旋體。上述病原感染后,能破壞腸壁細胞,引發消化障礙,食物無法分解吸收,或可造成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改變,引發腸炎拉稀,食物未能充分消化,無法轉化為自體能量,經濟損失較大。
化學性因素臨床上也常見到,常見藥物、霉菌毒素、細菌毒素等都屬于化學性因素,很多藥物對腸道有較強的副作用,使用后可以使得腸道蠕動功能增強或減弱,或腸細胞功能失調,有的藥物口服后能對腸道內有益菌造成影響,微生態平衡被打破,引發腹瀉。而霉菌或細菌毒素則直接能對腸黏膜造成損傷,引發消化道疾病。
物理性因素發病較少,多是由于飼料中含有不能消化的或尖銳的異物,造成消化道堵塞、劃傷等情況,很多小飼料廠家,飼料原料劣質,生產過程品控不嚴,飼料里面混合有線頭、鐵絲、玻璃渣、尼龍繩等異物,引發消化不良,還有些豬由于微量元素缺乏,形成異食癖,經常肯圈舍墻面、木棍、石子等,這些物質進入腸道后都有可能引發消化道疾病。
管理因素通常是疾病發生的誘發因素,常見的有清糞不及時,飲水不衛生,飼喂不規律,頻繁更換飼養員,日間溫濕度差異過大,晚上豬舍進賊風,營養不良,對豬經常使用暴力等,這些會使豬機體自身調節功能失常,引發消化道疾病。
對于病毒引發的消化道疾病,主要通過疫苗免疫,使機體產生足夠量的抗體來預防病原感染,如果已經發病可使用抗病毒藥,并配合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中獸藥或提取物成分進行治療。如果是細菌感染,革蘭氏陽性菌可選用甲硝唑、恩諾沙星、土霉素等抗生素,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可選用氨基糖苷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寄生蟲引發的可選用相對應的抗寄生蟲藥,球蟲藥主要有妥曲珠利、地克珠利、磺胺氯吡嗪鈉等,蛔蟲藥主要有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等;密螺旋體感染可選用乙酰甲喹、新霉素等進行治療。生物性因素造成的消化道疾病一定要盡早診斷,盡早治療,治療越晚,效果越差。
化學性因素造成的消化道疾病一定要尋找疾病原因,用藥前務必了解所使用藥物可能的毒副作用,按療程規范用藥,杜絕超量使用,不按療程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禁止飼喂,夏季是最容易滋生霉菌的季節,飼料中可添加脫霉劑預防中毒,定時定量飼喂,料槽中不要有剩料,以防變質而引發中毒。
全價料一定要從正規大廠家進料,濃縮料和預混料在復配前要仔細檢查玉米、豆粕中是否有異物。飼料營養要平衡,尤其是礦物質元素的含量一定要夠,避免出現異食癖。
再嚴格的防控措施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完全杜絕疾病發生,因此,用藥治療也在所難免。由于生豬屠宰后肉制品直接進入消費市場,故一定正確用藥,盡量選擇相對安全的中獸藥或微生態制劑,在必須使用化學藥物治療時,務必遵守藥物的休藥期,避免引發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