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昆 吳霞 孫曉鵬 付冰冰
佳木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骨骼肌肉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以關節軟骨損害為主,導致慢性疼痛和關節功能受到限制,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衰老、肥胖、炎癥、創傷、關節過度使用、代謝障礙及遺傳等因素有關[1]。最常見的癥狀是關節疼痛、腫脹,負重及上下樓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會有所緩解。另一主要癥狀是關節活動受限、僵硬、行走不便,晚期導致關節畸形。國外調查估計全球約10%的男性和18%的女性患有OA,在OA患者中年齡大于60歲的約60-65%有臨床癥狀,其中約80%的患者關節活動受到限制[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及骨組織微結構異常為特征的代謝性骨病,可能導致骨脆性增加和增加骨折的風險[3]。在美國50歲以上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白人女性為17%和白人男性為6%[4]。
OA與OP是兩種與骨代謝相關的疾病,很多因素對兩者存在影響,如雌激素[5]、NO、基因遺傳[6]、甲狀旁腺激素[7]等。關于OP和OA的關系一直爭論頗多,兩者均屬于與人體衰老密切聯系且發病機制并不相同的退行性疾病。有的研究認為兩者是對立的,OA患者的BMD是普遍增高的,但是此系列的縱向研究已經報道了兩者更復雜的關系,此類研究發現OA患者伴BMD升高其骨折發生率反而增加。有的研究認為BMD增高可以阻止OA的疾病進展。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兩者并不關聯。不過臨床上大都主張伴發OP的OA患者在治療OA的同時治療OP,和不治療OP組相比,治療組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OP與OA的復雜關系與多種因素相關,比如患者年齡、性別、OA的發病部位和 OP測量部位不同,病理檢測時間不同以及分子生物學、基因遺傳、生物力學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兩種疾病都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短期的實驗研究很難完全揭示兩種疾病病理機制的關系,同時實驗樣本量也可影響分析結果。
一些學者認為,OA可以導致全身骨量變化,引起骨組織微結構的異常,從而促進OP的發生。Umberto Tarantino等對119位髖關節骨關節炎的患者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相對于正常人群,骨關節炎伴發骨質疏松的幾率明顯增加[8]。Biswadip Ghosh、 MDa Tanmoy Pal等通過對206例患者進行X線、BMD水平及維生素D水平檢查,發現骨關節炎患者的骨礦物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明顯下降,并推測是因為維生素D3的減少所導致的[9]。Gun-Il Im、MD,;Oh-Jin Kwon 等對195位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通過X線進行K-L及關節間隙狹窄(JSN)評分,通過雙能X線檢測BMD,結果發現膝關節OA同側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頸,轉子,轉子間的骨密度降低相關,并伴有關節間隙變窄[10]。Burnett W1、Kontulainen S、McLennan C等研究發現在OA患者伴“中度至重度的靜息痛”,較無疼痛者的平均骨密度下降約28%,推測患者骨量的流失可能和疼痛相關[11]。C.Egloff、 V.Valderrabano[12]在2012年發表文章,發現骨關節炎的初期階段,骨礦物質密度是降低的。 Dore D等研究發現骨密度(BMD)可用來評估軟骨下骨硬化程度,軟骨下BMD可以預測OA患者軟骨缺損的發展[13]。Kyoung Min Lee等為了研究OA的危險因素,通過調查10533例骨關節炎患者發現老年人、女性、BMI較高及骨質疏松癥[14]與骨關節炎有關,而受教育水平越高會降低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最近的一項試驗表明,骨質疏松癥藥物可以改善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痛,但未能阻止骨關節炎的病理發展[15]。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OA患者的骨密度增高,即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的。Sunggun Lee等對1829例受試者檢查腰椎及股骨頸的骨密度發現,與沒有OA者相比,OA患者的骨密度明顯增高,但是OA患者脊柱骨折的風險反而高于正常者[16]。Alparslan Bayram等對80位骨關節炎患者進行K-L及關節超聲研究發現,OA伴有OP的患者K-L及關節超聲的評分較OA組低,同時發現OA患者腰椎骨密度值和K-L分級評分呈正相關[17]。Walaa A.A.Elwakila、 Diaa Mohasseba等對40例伴有膝骨關節炎的絕經女性及無OA的37例絕經女性,進行X線及骨密度檢查,伴有KOA組患者的骨質疏松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BMD顯著增高,兩者具有統計學意義,這種差異可能和人體瘦素水平有關[18]。Yun Shen、Yue-Hui Zhang等對60位絕經5年以上的女性患者進行分組,30例OA患者,30例OP患者,通過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顯示兩者脛骨近端骨小梁的不同組織特征,推測兩者完全不同的機制以及疾病的進展,支持OA和OP之間是負相關的[19]。H.Atalar等[20]主張BMD增高可以導致膝關節表面負重增加,引起關節軟骨損傷,誘導關節間隙變窄,導致關節嚴重退化。多重觀察研究發現,全身骨密度(BMD)增高可使膝骨關節炎的放射學改變的風險增加[21]。Laura M Yerges-Armstrong[22]等在骨關節炎基因研究實驗發現,對于有四個位點具有較高骨密度相關的等位基因與骨關節炎的發病幾率增高有關,一個BMD等位基因與OA發病率相關性較低。此薈萃分析表明,幾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BMD的等位基因與膝OA的X線相關聯,并進一步支持BMD或其決定因素可能是導致OA發展的一個危險因素的假設。
還有少許學者認為OA與OP是發生于老年人的兩種無相關的疾病。Hakan Atalar[23]等通過對95名絕經后女性骨關節炎患者研究發現,BMD與OA之間的關系無統計學意義,但是該研究的樣本數量相對較少,導致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Yahata Y、Aoyagi K[24]等在研究中也發現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
OA與OP之間的關系是很難確定的,骨密度的增高或降低可能會影響OA 的臨床進展及其影像學的變化。但是目前有關OA與OP的確切相關性還沒有統一,需要更多的研究其關系,應用于臨床,使更多OA患者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