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斌(山西省原平市畜禽繁育工作站 034100)
目前我國的黃牛品種很多,但大多數都是體型較小、體重較低、產肉性能差、飼料轉化率低、生長發育速度緩慢的役用牛品種,育種改良能夠有效的解決本地黃牛經濟效益差的問題,通過雜交育種所獲得的后代,體型相比較本地黃牛增加30%左右,體重能夠增加40%左右,通常經過140d飼養,體重能夠達到400kg左右,有效提高養殖黃牛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此外,還有部分黃牛品種雖然具有生長發育緩慢的缺點,但是同時也具有肉質優異、味道鮮美的優點,此類黃牛在飼養的過程中飼料報酬率過低,能夠使養殖戶的養殖成本增加,通過育種改良所獲得的雜交后代,能夠大大的提高生長發育速度,減少經濟成本,進而提升養殖效益。肉牛的生長速度加快,出欄時間縮短,在飼養管理條件和生存環境不改變的前提下,出欄時間的縮短就能夠直接影響養牛的經濟效益。針對普通黃牛,經過育種改良后,屠宰率能夠達到60%左右,比本地黃牛的產肉量增加15%左右,大大的提高了黃牛的肉用價值。
我國大多數黃牛品種除了生產性能低以外,口感也不好,產出的肉制品不能夠被消費者認同,很少有人購買,這直接使養殖戶的經濟遭受了損失。經過育種改良后的黃牛,肉質更加鮮美,肉產品的質量更加優異,能夠被廣大消費者所喜愛,每頭牛的售賣價格能夠提高幾百至數千元不等,在同樣的出欄時間和飼養條件下,養殖戶所獲得的收益遠大于普通黃牛,經濟效果十分顯著。
養牛業是目前農村影響農村經濟的主要行業,但傳統的養殖本地黃牛由于飼料報酬率低、出欄時間長、肉品質較低等原因,嚴重的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之疫病的存在,部分農村養牛戶甚至是處于賠錢狀態,這就使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放棄飼養黃牛,而經過育種改良過后的雜交后代,肉用價值大大提升,生長性能提高,抗病能力有所增強,養殖效益增加,進而提高農戶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引進品種應該選擇生長性能佳、飼料報酬率高的,最常用的是夏洛來、利木贊、西門達爾等優良品種,雜交后代能夠具有生長發育速度塊、膘情良好、體型大、體重高、抗病能力強等優點,雜交優勢明顯,經濟效益較高。
直接引進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相比較引進活體牛在運輸成本和改良成本上較低,是科學的進行黃牛育種改良的引種方式。但冷凍精液配種技術對各個環節的要求都比較高,要做好每一步的管理工作,才能使育種改良達到最佳的效果。首先,冷凍精液要使用正確的運輸和保存方法,解凍過后應該在2h內輸精完畢,不能使用反復冷凍解凍的精液進行授精。此外,把握輸精時機是提高母牛受孕率的關鍵,通常母牛在發情結束后8h左右排卵,因此,在母牛發情結束后5h左右輸精是最佳時宜。
為了減少牛群中公牛對冷凍精液配種的影響,應該適時將劣勢公牛去勢處理,并且調整母牛群,使母牛的體型、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通常每次配種母牛的數量為50頭左右,防止數量過多,在監情、查情方面有疏漏,杜絕數量過少造成的人員浪費。
在冷凍精液配種的過程中,首先要按照相關規程進行操作,并熟練的掌握發情鑒定等各項技術。針對人工授精,需要做好消毒管理,同時監測精液質量,保證精子活力高、數量多,以上有關育種改良的相關操作能夠有效的提高母牛受胎率,推進黃牛育種改良的進程,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
犢牛的培育是黃牛育種改良的最后環節,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要想讓犢牛獲得改良后的優良性狀,科學的飼養管理必不可少,只有犢牛具有良好的生長性能,才能發揮育種改良的優勢,給養殖戶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犢牛的培育應該從斷奶、入舍、補飼3個方面入手。母牛乳汁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在哺乳2個月后開始不能滿足犢牛的生長需要,因此,應該在犢牛3月齡時令其斷奶,同時訓練其采食飼料,逐漸過渡,減少應激因素。在犢牛斷奶以后,要適量添加食鹽、骨粉等,并提供充足干凈的飲用水。此外,還要做好犢牛飼養過程中的環境管理,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保證育種改良后的經濟效益。